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就意味着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全班每一位学生都应是关注的对象,“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它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而不是做传声筒。同时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师应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过程。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以“三化”的形式得到了实施。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 ,是教师进行课程参与、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渠道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这就意味着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 ,全班每一位学生都应是关注的对象 ,“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它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 ,而不是做传声筒 ,同时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 ,教师应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发展 ,使教学过程成为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课例《众数、中位数正是基于这个理念而设计的 .桂老…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师进行课程参与、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渠道。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应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转变,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要实现新课程这一理念的转变,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关注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是这一理念在教学中的重要体现。“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已经成为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的责任不但在于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在于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师进行课程参与、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渠道。“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就是意味着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全班每一位学生都应是关注的对象,“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它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而不是做传声筒,  相似文献   

7.
在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师参与课程,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渠道,“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是最富有生命意义的.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它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经过近几年来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本人认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师进行课程参与、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渠道。“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它要求教师必须用“心”去施教,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就是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见朱慕菊主编的《走进新课程》)。对于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教学课程的改革,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必须使用新的教育理念。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思品与生活》学科的教学也不再是过去的生搬硬套,照本宣科的说教课.也不是纯粹的道德知识传授课了,而是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学生的实践体验,这就要求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从读、听中接受知识,在实践中尝试学的知识,还要学会在交流中倾吐,倾吐出实践的收获与旮晚。从而使课堂教学活跃起来,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活”起来、“乐”起来,呈现出活跃的思维空间,乃是决定“思品与生活”教学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就是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见朱慕菊主编的《走进新课程》)。对于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师进行课程参与、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渠道。"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这就意味着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全班每一位学生都应是关注的对象,"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愉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已经开始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化的能力发展教学。从注重追求单一的知识到追求包含知识在内的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多维度有机整合的整体发展.并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观察、体验、想像、质疑等方法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本次课改的重要核心理念,在新课程理念里情感因素被提到了新的高度。情感不再是课程的附属物,而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因此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内容中去,使之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相似文献   

15.
《中等职业教育》2010,(1):F0003-F0003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如何实施主体性教学,关注生命成长,构建和谐课堂,把学生这一传统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成为广大一线教师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充分尊重学生,关注生命,和谐互动,活泼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的经验。为了总结和推广新课程改革的成果,进一步确立课堂教学新理念,推进课堂教学向关注生命成长的目标发展,特决定举办“关注生命成长,构建和谐课堂”全国征文活动。有关事项如下: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学体系全方位的更新和整体的连动。课堂教学评价对新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也是新课程实施重要的切入口,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要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思想,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已成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7.
田长青 《考试周刊》2010,(16):228-230
“为学生的学习设计教学”,这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本质所在。从这个意思上讲,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引导、组织学生建构知识,生成自我意义的教学预案。因此,课堂教学设计不仅仅是考虑教师如何“教教材”,更要关注教师如何“用教材”,教学生“学”。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多考虑学生“学”的因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体验来因材施教设计学习,尊重学生的经验和个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得到发展。但教学设计又不是一种程式化的拟定教案的过程,也不是简单地排定教学内容,必须充分关注这一系统设计过程的几对矛盾,从而使课堂教学设计更为理性化,更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正是需要老师的关注和培养。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本着这一核心理念,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据教材丰富、有趣的内容,充分发掘教材的情感内涵,通过精心导课,创设情境,真情体验等环节,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情感得到不断的升华,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19.
崔振喜 《教师》2013,(1):23-23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开始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传授走向合作、从低效走向高效。教师专业发展也开始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细小知识点和细小过程,目的是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效率,最终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在这一过程中,中小学教师的微技能研究成为了校本研究的一个亮点。微技能的价值在于“小”。微技能的意义在于“准”,微技能的应用在于“活”。教师通过研究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微技能.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艺术和专业内涵。本文就教师微技能研究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多关注教师自身传授知识的艺术,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面对新课程,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应该解决“怎样学和怎样教的问题”,因为这是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根本区别;同时,也是从“以知识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向“以情境为中心”的转变过程。其实质是如何有效地展现知识形成过程和学生鲜活生命的体验,实现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