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钱理群所著曹禺戏剧新论,在曹禺研究领域里是很有特点的专著。它把曹禺的创作实践和人生道路结合考察,用“演戏”作为联结他艺术舞台和人生舞台的关键点。于是,评论者透过曹禺的“谦虚以至于虚伪的真诚”,发现了关于人生的“悖论”:“‘真’的人生、社会失去了真实与真诚,而‘假’的戏剧里却保留着真实与真诚。”  相似文献   

2.
该文通过对中国作家曹禺《原野》中“云”的意象和美国作家奥尼尔《琼斯皇》中“月”的意象的解读和比较分析,探讨两部作品的内在意蕴,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两位作家在价值取向和审美态度上的异同,探讨在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之间精神自由的主题,激发人们追索现实背后深处的人生、人性和人的生命存在的奥秘,从而体现了虚幻与现实的戏中“戏”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早期曹禺执着于对人生与命运的思索与追求 ,受古希腊悲剧命运观的影响并感慨于现实的苦难 ,试图从宗教寻求出路 ,却陷入一种半信半疑的“准宗教”状态 ,找到的答案并不满意反而加深了困惑与绝望 ,再次陷入到古希腊对于“神秘主宰”的阴郁之中  相似文献   

4.
上篇、丧钟:并非仅仅是为封建大家庭的衰亡而鸣作为曹禺“人生悲剧命运四部曲”总体构思的最后终结,创作于一九四○年的三幕剧《北京人》,是他感知现实体验人生的又一艺术结晶.我认为,《北京人》创作的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并非象有些学者所说的那样肤浅,即“无情宣判了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必定衰亡的历史命运”,或“又一次展开了对中国旧家庭的抨击”;这部优秀作品的  相似文献   

5.
戏剧作品要在有限的剧场空间里揭示深刻丰富的社会人生世相,就须使剧场小舞台演绎为人生大舞台。因此,剧作家对“人”与“戏”关系的处理便显得尤为重要。曹禺早期戏剧能够依据角色性格发言行动,突出合乎角色情感逻辑的细节,展示角色间互为作用力的关系,这是剧作家依托“人”“戏”关系成功营造“剧场性”的关键。曹禺后期的剧作,在人物塑造以及剧情建构方面与前期相比则呈弱化之状,由此造成的审美萎缩,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文学史上,曹禺一度被简单地划归为社会问题剧作家。事实上,曹禺作品的含义已远远超出了现实问题本身。笔者试图从曹禺对自己剧作的阐释,其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一贯性,及其剧本的结构的独特方式来解读他倡导的“原始”的真实内涵,进而揭示曹禺的剧作实际上反映的是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7.
周朴园是一个悲剧人物。曹禺的悲剧观超越了具体的社会人生问题而直指人的生命本质。曹禺悲悯的是在终极意义上人的渺小,针对人类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处境而唱悲歌、周朴园的悲剧就是人的本能欲求被外在伦理规范吞噬了的悲剧。他的确是一只冲不出“狭之笼”的“鸟儿”!  相似文献   

8.
曹禺的作品充满内涵地表现了封建家庭中的矛盾冲突,人物的悲剧命运。以“家”作为最为本质的背景要素,来描绘他对社会、对人生中悲剧的认识。不论是外表光鲜的周公馆,还是腐朽不堪的曾家大院,亦或是茫茫原野上的封建家庭,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层面上演绎着“家庭”内部的矛盾悲剧。并且以“家”为依托,突出了人物在如此家庭背景下所生成的性格悲剧和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9.
曹禺剧作中的悲剧人物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者及下层民众;第二类是统治阶级营垒中遭压抑、受毒化的人。通过这两类人物,曹禺既表现人的对于生命价值和起码生存权利的追求,更着重表现心灵的欲望和精神自由的追求。无论是“肉”的要求还是“灵”的追求,在黑暗现实的巨轮碾压下都遭到摧残和扼杀,被无情地毁灭了。“走向极端”的大悲大恸是曹禺对悲剧艺术的特定追求,他的悲剧往往着力表现具有深刻和普遍意义的大冲突和剧烈的矛盾。这种矛盾冲突具有极端尖锐、不可调和和折衷的性质,呈现出“雷雨”式暴烈激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钱理群所著曹禺戏剧新论,在曹禺研究领域里是很有特点的专著。它把曹禺的创作实践和人生道路结合考察,用演戏作为联结他艺术舞台和人生舞台的关键点。于是,评论者透过曹禺的谦虚以至于虚伪的真诚,发  相似文献   

11.
对人类命运和生存方式问题的探索是曹禺剧作的一个中心主题。作家通过他的作品中悲剧人物不甘于做命运的奴隶,想挣脱命运的枷锁但终不免悲剧的生命历程,试图发掘出人类悲剧命运的根源,同时也抒发了他对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和现实人生的深刻困惑。但半个多世纪以来, 人们已习惯于按照某种时代戏剧规范和模式去阐释曹禺的剧作,导致了我们对曹禺剧作长期的误 读。本文主要以《雷雨》《日出》《原野》为代表,对曹禺戏剧的命运观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析,以便 更为准确地把握作者对人类命运问题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曹禺作品与现代主义的关系,曹禺作品中表现的对人生的困惑和命运的恐惧,与现代主义文学中表现人生的迷惘,宇宙的神秘,生命的冲动及对理性的质疑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曹禺剧作中的女性形象,大胆﹑叛逆﹑与众不同,曹禺把她们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凸现出来,她们不再是男人的影子,而是像男人一样能够争取主动权、拥有独立人格的人,这也是曹禺不同于同时代作家的创作特点;但剧中女性人物的性格在她们悲剧性的人生历程中决不起主导作用,“情出于性”,所以,作者从情爱角度,将其投放在情感的三角关系中,用人性化的文笔剖析中国千百年来封建女性悲剧的实质——人性的复苏乃至与整个男权社会抗争造成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论文从曹禺早期的创作实践出发,论述曹禺早期作品中“狭之笼”的总体意象,从场景和冲突揭示“狭之笼”对人的压制,并从“门”和“窗”的意象解释人物的精神突围。最后着重阐述剧作家的审美感受与“狭之笼”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说明这一意象在曹禺创作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生命体验与生活体验之间,曹禺戏剧中的女性形象模式化地呈现出“两极化”的性格特征:“追问生命”的女性形象,承载的是剧作家回归自我的生命体验;“追问爱情”的女性形象,承载的却是剧作家逃避自我的生活体验。两类女性形象都逃脱不了失去自我的人生命运。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曹禺的剧作是“莎士比亚化”的中国式创新;认为曹禺剧作的成功之处在于在情节的生动性和人物形象刻画的复杂性丰富性上;作者从这两个方面分析曹禺剧作的情节结构特征和人物形象特征,深化了对曹禺剧作的美学探索  相似文献   

17.
死亡是曹禺早期剧作着力表现的主题之一,“性爱-死亡”、“出走-死亡”所形成的“罪恶-惩罚”模式是曹禺对人类悲剧命运规定性的独特理解。通过对死亡现象的诗意描述,曹禺表达了对人类整体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周扬 《文教资料》2012,(33):55-56
《雷雨》毋庸置疑是曹禺最杰出的戏剧作品,是中国戏剧史上的里程碑,它的主题多义性历来众说纷纭,与此相联系的,作品主人公是谁的问题也莫衷一是。本文试图通过作者曹禺对社会现实的个人探索、创作初衷、“雷雨”性格、戏剧文体的客观性要求等方面论证蘩漪作为《雷雨》主人公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曹禺剧作从《雷雨》到《原野》,始终表现了一种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不可言喻的憧憬”,在对人类命运的探幽与把握之间显示了其独特的追求。命运对人的主宰和人对命运的抗争,构成了曹禺剧作更深层次的矛盾冲突,而这正是曹禺剧作“说不尽”的魅力之一。  相似文献   

20.
《雷雨》①是曹禺用悲悯的心感叹“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的悲剧杰作。曹禺在《雷雨·序》中写道,“(人类)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能自己来主宰着。”《雷雨》剧中人物无不在“盲目地争执着”,尤其是周朴园,他一直“蠢蠢地动着自己的情感,劳着心,用着手。”最终都没能逃脱宇宙这口“残酷的井”。对于这“宇宙斗争的‘残忍’和‘冷酷’,”曹禺觉得在其背后有一“主宰”力量,”这主宰,……近代人……直截了当地叫它为‘自然的法则’。”对此,尽管曹禺说自己“始终不能给它以适当的命名,也没有能力来形容它的真实相”,但他却以自己敏锐的感觉和犀利的现实主义笔触真实地揭示了这一被近代人称之为“自然的法则”的人类命运主宰力量的现实根源,特别是,他笔下的周朴园的命运悲剧更为深刻地展示了“自然的法则”的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