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以语言为媒介塑造形象。作者怎么把一行行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呢?这就需要想象。想象绝不能不根据经验.神鬼和天堂地狱虽然都是想象的.可也是根据人和现世想象出来的……”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会以作品中的语言描绘作指南,在自己的头脑中引起与之相应的形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兴趣爱好,  相似文献   

2.
阅读需要想象,即把作品放在一定的画面和音响的环境中进行想象,使作品中的人物、景物、场面等描写化为头脑中活生生的画面。想象式阅读要充分运用形象思维,要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想象,对作品的形象性描绘进行再创造。前苏联著名作家爱德堡说:“读书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当读者阅读长篇小说时,就在完成与作家类似的工作,因为读者能以想象力来充实小说的内容。” 阅读中进行想象,不仅要能想象作品中的人物和环境的轮廓,还要根据作品中的描写去想象具体细微的部分,使之在头脑中毫发毕见。 进行想象的方法有: 1.想象出画面。 许多小说…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课程目标,要求7~9年级"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鉴赏文学作品,指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凭借作品的语言和艺术形式,借助想象和联想感受作品中所描绘  相似文献   

4.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可以说是文学区别于其他一切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它需要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以语言符号为中介,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文化修养,通过积极活跃的联想和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呈现出活生生的形象画面来,这就构成了语言艺术形象的间接性,因而人们又把语言艺术称作“想象的艺术”。  相似文献   

5.
写作需要想象,阅读同样需要想象。那什么是阅读想象呢?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对阅读内容进行想象,使作品的人物、景物、场面等描写化为头脑中活生生的画面,进而更好地理解领悟作品内涵的一种形象思维方式叫阅读想象。其作用能使学生于阅读时获得的信息在原文提供信息的基础上得到延伸和拓展,从而增加所得的信息量。依据阅读内容进行想象可从如下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训练想象能力的语文教学中具有其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选入教材的极大部分课文属文学作品,作者所创设的意境,塑造的形象,都与想象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这些作品时,又必须以自己的经验,凭借想象来还原并充实作品的意境的形象,才能比较深刻地感受作品的内蕴。至于学生作文,就更需要有想象的配合,才能有声有色,有情有意地再现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而加一方面,丰富的想象活动,还能剌激语言的发展。那么在读写教学中,用什么方法训练学生想象能力呢?  相似文献   

7.
缪明慧 《教师》2014,(4):91-91
正想象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阅读离不开想象,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通过想象,再现作品所描绘的人物和景物,就能使读者产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受,就能更好地领会作品的内容。写作更离不开想象,学生有了丰富的想象,就能使文思纵横驰骋,凌空翱翔,从而使写出来的人物栩栩如生,景物生动形象。而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想象的潜力,从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读写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成效的一条可行的途径。训练想象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还有其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选人教材的大部分课文属文学作品,作者所创设的意境,塑造的形象,都与想象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这些作品时,又必须以自己的经验,凭借想象来还原并充实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从而使学生比较深刻地感受作品的内涵。至于学生作文,就更需要有想象的配合,才能有声有色、有情有义地再现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  相似文献   

9.
王建 《学语文》2003,(2):7-7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不等于作品,作家完成的文本只是一堆印刷符号,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有着不确定性;作品本身既不等于文本,也不能等同于读者阅读的具体化,而必定处于两者之间的某个地方。文学作品的意义并不在作者完成文本时就已产生,而是在阅读过程中由读者完成的,读者通过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想象去填充和改造文本,进行新的创造,这种创造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范琪 《河南教育》2004,(8):20-20
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作品与观赏者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美术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都必须通过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才能传达给欣赏者;而欣赏者在面对美术作品时,又会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来理解或解释作品中的形象,甚至会以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去丰富和补充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这样就形成了美术作品欣赏的普遍性特征与美术作品欣赏的个性特征。我们知道,美术家是通过作品去反映社会生活,抒发内心的情感,传达自己的审美理想的,即通过美术作品与欣赏者进行对话、沟通。因此,就存在着“…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想象力是阅读心理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是因为语言描述的显象结构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想象来完成。二是因为作者写作时是通过想象创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读者阅读时也必须借助想象的中介作用才能准确地、全面地把握作品所传达的复杂感情,才能接近作者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以文字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思考。文字自身所具备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使之产生与作者类似的情感体验。也能够激发读者的创造力,在脑海中浮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甚至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评价分析艺术形象。所以说“一百个读者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莱特”。那么,想象在中学生的阅读中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利用想象来使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充满活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借助想象,激发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阅读教学就会事半功倍。中学生阅读的重难点是文言文阅读。…  相似文献   

13.
七、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有经验的读者常常有把书越读越厚的感受。这感受的一个重要来源就在于,这些读者阅读时常常将自己的学识与阅历和文章所表达的内容融会一体加以贯通,合理地进行推断和想象,从而读出了作者基于某种原因所不曾道出的相关内容。扩展了文章的内涵,丰富自身的感受,能对文章内容做适当的推断和想象,是阅读的又一种功力,它在阅读实践中具体地表现为:  相似文献   

14.
提高阅读能力是高中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技巧,是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效率的有效途径。这里谈一谈预测阅读技巧:预测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文章的心理过程,它是读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所读材料进行猜想、想象的一种心理过程。它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它能使读者产生某种期待,读者带着这种期待去读文章,就会努力为假想去寻找证据,印证自己的猜想,这样他会更加集中注意力去理解文章。如果预测与文章内容吻合,与作者思路相似,作者犹如在理解自己构思的一篇文章,阅读理解就变得非…  相似文献   

15.
模糊语言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必然属性,具有语义不明确、内涵丰富、概括性较强等基本特征。在文学作品中运用模糊语言,可以增强文学表现功能:一是产生凝练、生动、形象的语言魅力;二是可使艺术形象和生活画面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给读者以朦胧含蓄、扑朔迷离、不可穷尽的想象空间;三是可为读者欣赏作品时的想象、审美、再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正>“边读边想象画面”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教学策略,对学生而言是一种阅读策略。学生根据文本语言文字的描述,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在脑海中形成与文字描述相对应的画面形象。这就是“边读边想象画面”的阅读效果。要形成画面,首先要理解语言,只有理解了语言,读懂了句子的含义,  相似文献   

17.
诗歌是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诗的语言凝炼含蓄,结构跳跃,留有的“意义空白“比其他文学形式更多,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想象空间更大.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诗歌时,应根据诗歌语言的这一特点,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对诗歌的“意义空白“进行补充,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补白.……  相似文献   

18.
在象征主义诗歌的阅读和创作过程中,意象既是对象,又是创作和阅读的主体与客体转换主客体关系的平台;意象激励着创作和阅读的进行,也激励着读者在审美活动中的主体性提升。读者在作者创作作品时是审美客体,在阅读作品时又会成为审美主体。读者一般要通过五种方式来转换、提升自己的主体性:一是认读意象,唤醒记忆。二是产生联想,引发共鸣。三是糅合自己,寻找自我。四是驻留想象,刻意索取。五是在阅读快感中宣泄自己,超拔自我。读者主体性的提升是循环的、连续的,也会因时、因地、因人、因景之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9.
学是以语言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学欣赏就是通过作品的学语言把握艺术形象,具体地认识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面貌和本质,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作的思想感情,从而感到欢快愉悦。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形象性,因此,学欣赏始终不能离开形象。正是这个原因,读在阅读学作品时的感受和认识,就显然和阅读科学论时不一样。阅读论是被它的确凿的论据和充分的论证所折服,而阅读学作品,则是被作品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所吸引,所感染。  相似文献   

20.
诗歌的创作、鉴赏离不开想象,诗歌的教学也离不开想象。在诗歌教学中,应启发学生充分利用形象思维,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使诗歌中的人物、景物、场面等描写化为头脑中活生生的画面,帮助学生领悟作品的意蕴和真谛,体会诗歌之美。可通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想象诗歌内外诗人的形象,想象诗句的未言之意,领略诗歌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