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在“遥想公瑾当年”和“雄姿英发”间为什么加了句“小乔初嫁了”,“小乔初嫁”该作何解?历来“教参”都说这是“美人衬英雄”,落脚点是为了突出周瑜的“雄姿英发”。这种说法有道理,但只说对了一半。“小乔初嫁”与“当年”公瑾指  相似文献   

2.
“了”字在古诗文中常用义为“明了”“了结”等,也作助词用,这些都为人所熟知,而它的“全然”“完全”之义则容易被人们忽略。东坡词《念奴娇·赤壁怀古》里的“了”字,当作“全然”“完全”来理解,应该把这阙词的下片前三句读成“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苏轼说的是赤壁大战前,小乔刚刚嫁给周瑜,周瑜当年全然一副体貌出众、言谈卓绝的样  相似文献   

3.
小乔同周瑜何时结秦晋之好,人们往往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据,认为是在赤壁之战之初。如人教社《教参》说:“写‘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可见欣赏周瑜年轻有为,英气不凡,新婚不久,春风得意。”其实,赤壁之战,小乔已是结婚十年的少妇。  相似文献   

4.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小乔初嫁了”一句,历来注家皆语焉不详.本文以有关文献为依据,透过表面字句,深入考证其深刻内涵.苏轼写此词时对周瑜的功业和初纳小乔的艳羡,曲折地表现了苏轼的婚恋感情倾向,抒发了他被贬黄州后,仕途苦闷的惆怅之情.  相似文献   

5.
苏轼的《念奴·赤壁怀古》是他四十七岁那年(公元1082年),从狱中放出,旋被贬黄州时写的.这首词借怀念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英雄人物周瑜来表达作者自己不能施展抱负的惆怅心情.这首词的下阕首句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附注:明朝梅庆生注《苏东坡全集》中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正雄姿英发.”这句词中的“当年”二字,有的书上作“昔年”解;有的书上,干脆就把“当年”二字删译,译成:“想到  相似文献   

6.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以下简称“苏词”)下阕:“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句中的“了”字,究竟应该断入何句?数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早在清代,朱彝尊在《词综》卷六中就指出:“至于‘小乔初嫁’,宜可绝。‘了’字属下句,乃合。”但因他仅从合律的角度提出问题,而未指出“了”字属下旬后该作何解释,故此正确见解反遭后人非议。为张宗  相似文献   

7.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豪放盖世,流传千古。唯“小乔初嫁了”一句颇具争议,有谓闲笔者,有谓败笔者。如清代沈时栋《古今词选·选略》第二则论选词标准云:是集雄奇香艳者具录,惟或粗或俗,间有败笔者置之。即名作不登选者,犹所不免。如坡公“大江东去”,虽上下千古,脍炙牙齿,然公谨当年,奚待小乔初嫁尔后雄姿英发耶?是亦此词白璧微瑕也。四方同志,幸勿以强作解事见诮。沈氏从逻辑角度认定:“小乔初嫁了”一句是败笔。笔者认为,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大家,写景、抒怀几达炉火纯青之境界。“小乔初嫁了”表面上看似离题稍远,实则对全词的…  相似文献   

8.
古人作诗赋词题咏赤壁,亦多歌颂指挥疆场,取得战争胜利的周瑜,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李白的《赤壁歌送别》“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涨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杜牧的《赤壁》一诗是否也在赞美歌颂周瑜呢?有人认为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东风不与周郎便”,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姿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以曹操作为反衬,突出周郎的雄姿英发。这种理解符合杜牧诗作的本意吗?如果我们加以分析,便知谬也。  相似文献   

9.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和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这两句中的—了”到底读作“le”,还是读作“liao”?  相似文献   

10.
古人作诗赋词题咏赤壁,亦多歌颂指挥疆场,取得战争胜利的周瑜,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李白的《赤壁歌送别》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相似文献   

11.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郭沫若、叶圣陶和周汝昌先生都认为“五、四”句式应作“四、五”句式。本文认为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是正确的,不存在句式不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洪静渊同志对苏轼词“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两句的校刊和断句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说:“小乔初嫁了”中的‘了’字是下一小句开头‘正’字的错写和误植“(见《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2期),认为原文应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正雄姿英发。”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注释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小乔”,说是“乔玄的小女儿,嫁给周瑜。”我认为这是不妥的。查历史,小乔的父亲不叫乔玄;乔(当作“桥”)玄也没有叫小乔的女儿,更不是周瑜的丈人。  相似文献   

14.
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里“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中的“了”字笔者一直怀疑它是一个多余的字,抑或是一个当属下句的别的什么字。怀疑它是一个多余的字,是从表意的角度说的,“小乔初嫁了”,“了”字完全是一个多余的字,没有它不仅不影响意义的表达,反而更精当。怀疑它是一个当属下句的别的什么字,是从句读即“念奴娇”这个词牌的断句格式的角度说的。因为最常见的“念奴娇”句读格式,后段第二句为四字,第三句为五字,而这首词则刚好相反。如果这个“了”是个多余的字,全词只有九十九字,与“念奴娇”又叫“百字令”的体…  相似文献   

15.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下片:“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相似文献   

16.
一、壮志难酬的苦闷《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目睹朝廷的萎靡慵懦,面对边疆危机的日益加深,他渴望自己能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只可惜岁月蹉跎,华发早生,空有一腔热血,不受重用,无奈之下,只有自嘲“多情”了。  相似文献   

17.
关于小乔     
高中语文第六册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之“小乔”,注释是“乔玄的小女儿,嫁给周瑜。”这恐怕是沿袭了俗见,在史籍上并无根据。东汉末年确有桥(或作乔)玄、大乔、小乔其人。但是,大、小乔却不大可能是桥玄的女儿。这是由于:一、年龄不相称。据《后汉书·...  相似文献   

18.
苏轼《念奴娇&;#183;赤壁怀古》下片前3句,诸本皆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6期载文对此提出异议。一曰,句法不合词谱,过片3句字数应为“六、五、四”;二曰,“了”字“错写”“误植”,过片第3句应作“正雄姿英发”。此说大谬,须予辩正。  相似文献   

19.
苏轼因其诗、词、散文里所表现的豪迈气概、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为人称道。中学教材选了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作为范文,这绝非偶然。一词一赋,均选材赤壁。词中,苏轼将赤壁之景写得如此奇特壮丽:乱石空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周瑜是如此英雄:先有“小乔初嫁”,再有“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赋中,亦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美景。然而,两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却并不雷同。词以豪迈开头,奔放之余悲己之情作尾,赋虽怡情山水之乐开头,后由悲而喜。文中的思想感情变化并非作…  相似文献   

20.
<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对于苏轼的这首千古绝唱,人们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瑜上,这自然没有错,但笔者认为,还应该补上另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孙权。实际上该词既有对周瑜的向往,也有对孙权的怀念。因为在赤壁一战中,周瑜建功立业并且声威大震,颇有文才的苏轼对其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