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宜宾学院学报》2015,(11):44-49
关于少数民族民俗习惯的司法适用,既有研究大多停留在论证基本概念、价值、可能性与限度等基础理论问题上,对司法技术的开发研究较少。在法律推理的理论进路中,少数民族民俗习惯可被认为是一类特殊的法律论述形式,作用在于连接法律推理的链条。诉诸少数民族民俗习惯的推理(论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基本形式,另一部分是一组批判性问题。对诉诸少数民族民俗习惯推理的司法技术的开发,增强了司法实践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司法"的时代背景下,应充分认识到民俗习惯在化解民间纠纷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地在司法实务中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切合实际的道路,促使民俗习惯的纠纷解决功能更好地发挥。将民俗习惯引入民事司法领域,需要完善领导落实机制,加强经费保障机制以及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等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3.
遵义仡佬民族自治地方的审判机关在民事审判活动中合理运用仡佬民俗习惯来解决民事纠纷,在当前还存在着一些障碍.为此,应构建在民事审判中运用遵义仡佬民俗习惯的机制,更好地实现仡佬民俗习惯蕴藏的法律价值.提高司法效率,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4.
民事习惯在我国民法中的法源地位尚未被确立,导致其在司法适用中的尴尬境地。基于此,在考察民事习惯在法院司法判决中具体适用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民事习惯在民法中的法源地位状况,指出了民事习惯在司法判决中的适用条件和方式。  相似文献   

5.
最新出台的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民法总则》中规定: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由此习惯与国家制定法一并正式成为民法法源。应当对民间习惯进行区分,只有其中的可适用习惯才能作为民法法源。民间习惯与国家制定法之间呈现对立与补充的关系,实践中应当将习惯与制定法契合一体共同服务于司法。法官通过审判和调解等司法途径将习惯适用于司法实践中,于成功化解民事纠纷进而极大提高我国司法公信力大有裨益。习惯适用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现实困境,要重视基层法官在有效融合习惯与制定法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古代民事诉讼是否依法裁判争论较大,通过数据统计难以得出依法裁判的结论,对此应该辩证认识。古代中国未能表面依法裁判既有当代人的理解问题,还受到立法因素、司法制度、结案方式、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并未影响依法裁判的大格局,在当代中国,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一致的同时,不能因法律变通影响规则的确定性,应理顺民俗习惯与司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江鸿燕 《学子》2014,(1):19-19
【正】前言在日常生活中,人民能够通过民俗文化来丰富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体现出世代相传的文化习惯。民俗文化主要包括着民俗戏曲文化、民俗饮食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音乐文化以及民俗歌舞文化等。而幼儿作为我国未来的希望,就应该从小班开始了解我国的节日民俗文化传统,从而能够在将来更好地继承与发展我国的节日民俗文化,培养幼儿的...  相似文献   

8.
粤西雷歌中的民俗事象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歌与民俗关系密切,民歌可反映民俗,是民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丰富多彩的民俗又不断丰富着民歌的内涵和外延。粤西雷歌中所蕴含的民俗事象极为丰富,涉及雷州半岛人民的生产习惯、精神信仰、饮食习俗、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反映了雷州半岛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特质。试图透过粤西雷歌中的民俗事象这一活动窗口,来探究雷歌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20,(13):165-166
民俗文化,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是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我们以民俗、民风为源泉,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与需要为基点,以幼儿的发展目标为抓手,从生活、美食、游戏三方面,提取合适的素材构建了幼儿园民俗三节,即民俗美食节、民俗游戏节、民俗文化节。通过民俗三节,让我们的孩子、老师、家长以亲身感受的方式,将民俗文化在活动中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深入江永少数民族聚居区调查,我发现:少数民族聚居区受当地乡土风情、民俗民风的长期熏陶,在历史文化的积淀下,形成了本民族的一些习惯传承,因此,少数民族聚居区中小学思想教育如何渗透优良民俗,可以成为当今中小学德育的一大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1.
风俗习惯在民事调解中的适用体现了司法国情的特殊性、司法制度的文化内涵与和谐社会的法治要求,有其必要性。风俗习惯适用于民事调解存在体制保障的缺失、缺乏必要的调查和汇编、法官适用风俗习惯的意识有待加强等方面的困境。我国应该通过建立完善的善良风俗的认定标准、加强对民众利用善良风俗习惯的引导、整理善良风俗习惯和汇编风俗习惯司法适用案例、加强法官群体对风俗习惯学理的认识与学习等方面的措施,为风俗习惯在民事调解中的适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民俗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内容之一,如今民俗教育已倍受人们的关注。文章对民俗内容的教学实践展开了深入研究,揭示了民俗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功能:民俗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另外,对历史教学中渗透民俗教育还要有一定的适度性、选择性。  相似文献   

13.
法制与民俗化建设作为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两种手段,二应该相互依存、互相补益。民俗化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模式,具有世代相袭的稳定性,是一个民族深层化积淀的产物。民俗化构定俗成,具有很强的遵从要求和价值规定性,属于观念形态的规范,又可以外化为一种行为规范,从思想上到行动上给人某种制约与塑造,人称“不成的习惯法”。从这一角度看问题,民俗化对于社会具有一种整合、凝聚与规范功能,可以使社会有效地排除干扰,保持化特色,产生重要的社会控制作用。当前,在坚定不移地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同时,必须认真研究如何建设良好的民俗化环境和奠定坚实的社会思想基础的问题。为此,首先要使社会,尤其是各级干部和知识分子充分认识二关系的重要性,努力重塑社会价值、化体系,珍视民俗风气的养成。政府应借鉴历史经验,紧抓法制与民俗化建设不放松、持之以恒地进行社会实践,努力开创我国历史上依法治国和化建设互相补益、人民安居乐业的崭新时代。  相似文献   

14.
人类生活的经验世界是一个充满民俗象征符号的世界.民俗符号的基本要素以及由此组成的形式多样的符号系统是构成民俗事象的内核.本文着眼于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饮食习俗,结合民俗符号的相关理论,解构饮食民俗的构成与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三个角度对《乌鲁木齐杂诗》中三十八首民俗诗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清代新疆少数民族特有的民间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边地风月>里使用的务川方言词语,所展示的民情风俗,分析了方言与民俗的相生相随的关系.并揭示随着务川仡佬语的消失,仡佬族的民族文化也踪影难觅,<边地风月>里所描述的民情风俗皆为汉文化范围内的地方民俗.  相似文献   

17.
民歌是民俗的重要载体,民俗又是民歌的物质依托。本文从分析河曲民歌入手,透视在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双重浸润下的河曲独特的人文地理,通过解读其中蕴含的民俗事象,以便更清晰地了解其产生的生态环境和历史背景,为进一步研究其艺术特点和功能价值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8.
元杂剧《桃花女》是一部根植于民间文化、民间习俗土壤之中的剧作,其中所反映的民间风俗习惯等民俗价值远远高于其艺术价值。文章试从该剧中管窥元代民间的婚礼习俗。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以民族地区的实证资料分析政府对民俗旅游的多方面管理。提出理论假设:政府在农村的日常行政工作的各项任务与民俗村的建设存在一致性,说明政府介入民俗旅游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民俗旅游建设对繁荣农村文化和促进农村经济现代化的作用,由此预示民俗旅游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