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物、意、文 陆机在《文赋》小序中说:“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是陆机写作《文赋》“因论作文利害之所由”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弄清“物”、“意”、“文”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理解《文赋》全文的关键所在。 首先谈谈三者的含义。 关于“物”。一般注本都把“物”注为客观事物,这是不准确的。李壮鹰先生主编的《中华古文论选注》(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注为“指作家要描写的事物”,这是对的,但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2.
《文赋》为情造文。这一特点表现在创作《文赋》的过程中,更突出表现在《文赋》论及的内容中。首先,《文赋》开篇序语“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强调了自己的理论基础源出于阅读实践;又云“每自属文,尤见其情”强调了自己的理论主张还源出于创作实践。这两种文学实践活动中生发的真切感受直接置作者于“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之境。在此前的文论散论中没有呈现出这样的创作心态,即使是此前唯一的也是文论史上第一篇专论曹丕的《典论·论文》中也没有凸现出这样的创作心态,而这里陆机却是第一次以文…  相似文献   

3.
关于作文是什么的命题,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从正面指出写作的本质是“物——情——辞”的双重转化。晋代陆机在《文赋》中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从反面揭示了写作的本质是“物——意——文”的双重转化。教育家叶圣陶更是指出写作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可见,不管是古代的文学家还是现代的教育家,他们都一致地把作文指向心灵的层面。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作文是一个人生活的表达,映射着作者生活的充实与干涩;作文是一个人认识的反映,映…  相似文献   

4.
苏东坡有感于北宋初年文坛上靡艳和怪涩的文风,立志要革除之;有感于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困惑,因而提出了尚“意”的文艺创作思想。这一思想是其父苏洵尚“意”文学创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实质就是写“真”,毫不做作,冲口而出。这一创作思想对于现代写作学来说,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古今对陆机《文赋》的评价褒贬不一。否定者认为其是形式主义文艺理论。在《文赋》中陆机探讨了"意""物""文"三者的关系,提出的一系列主张,十分精辟,为古文论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绝非形式主义文论。  相似文献   

6.
一、初识经典1.作品概说《文赋》是西晋文学家陆机的一篇赋体作品,主要讨论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如果说此前问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篇文论专著(涉及文学史、文学创作、文学鉴赏等),那么《文赋》就是我国第一篇专论文学创作的著作。在这篇赋中,陆机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创作经验,分析了文学创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现象,  相似文献   

7.
“言意之辩”与《文赋》赵泰靖陆机的《文赋》,属我国文学理论的奠基之作。但作者以华丽词藻论文,致使文意多有含混,后人歧解纷坛,鲜有定见。本文试图从时代哲学思潮的角度入手,探究本赋所表达的主要文学观念。《文赋》序云:"余每观才土之作文,窃有以得其用心。夫...  相似文献   

8.
刘勰《文心雕龙》全书中直接论述陆机的文字,达二十则之多(《隐秀》篇补文一则未计),在其所论到的163位作家中,堪称首屈一指,可见其对陆机的高度重视。二十则中,有对陆机《文赋》的评价,有对陆机才气的评说,有对陆机文学渊源的窥测,有对陆机用事、制韵得失的评判,而更多的是对陆机作品风格的具体评论。通过对刘勰论陆机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陆机这一号为“太康之英”的著名作家,而且还可以窥见刘勰所持的文艺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9.
《文赋》撰年疑案新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赋》的撰作年代问题是陆机生平研究的一个关节点。从创作意图、创作心境等方面因素推断,陆机的《文赋》当撰成于永康元年(300)之春月。事实上,陆机的文学活动与他的出处行藏密切相关,解读陆机的“诗缘情”主张,亦可由此把握其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文赋》是晋代陆机(公元261年—303年)的重要文学理论著述,是继曹丕《典论·论文》之后的一篇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深刻性的比较完整的文学理论文章。在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陆机是太康(公元280年—289年)时期的重要诗人,是我国古代有影响的文学理论家。他在《文赋》自序中明确表示,他从阅读前人的作品和自己写作实践中对文章写作的复杂性有了深切的体会。他写作《文赋》的目的就是要探讨文章写作的内部规律,解决写作中经常出现的“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问题,即思想不能很好地反映事物,语言…  相似文献   

11.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高子阳老师《儿童创意写作启蒙教学课堂实录》就是唤醒儿童创意写作意识的艺术典范。一、教学立意不在于传授写作知识,而在于激励创意表达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一致地把作文指向心灵的层面。法国雕塑家罗丹说:"作品就是情感。"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晋代陆机在《文赋》中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教育家叶圣陶更是指出写作是"心有所思,情有  相似文献   

12.
<正> [原文] 余每观才士①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②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③可得而言;每自属文④,尤见其情⑤恒患意⑥不称物⑦,文不逮意,盖非知⑧之难,能⑨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⑩,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11),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至于操斧伐柯(12),虽取则不远(13),若夫随手之变(14),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15)于此云尔。  相似文献   

13.
《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陆机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创作经验,综合了文学创作中的大量现象,提出了文体、风格、表现技巧、艺术构思等文学理论上的问题,特别对创作过程中的构思问题作了比较详尽的论述。本文试就《文赋》中论及的艺术构思问题略谈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正>“一字立骨法”,是中国古人在文学创作中构思文本的一种重要方法,最早见于晋代陆机的《文赋》。后来,明末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将其归结为“一字之复,功莫大焉”。到了清代,李扶九将这种创作手法在《古文笔法百篇》中正式命名为“一字立骨法”:“一字立骨,是指一首诗或一篇文章,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把全篇主脑展现出来。这个字(词)便是全篇之骨。  相似文献   

15.
感物说是中国传统文论中最有影响的一种文学创作理论。通过陆机、刘勰、钟嵘等一批著名理论家的探讨与研究使之在六期时期达到成熟。这些理论家不仅在前人的基础上扩展了“物”的内涵,还重点阐述了情与景,心与物之间的关系,从内部揭示了感物说的原理,并开启了中国诗学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说。  相似文献   

16.
意要称物、文要逮意,是陆机创作论的核心问题。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应该注重意和文的提炼、创新、突出主题及有句无篇的处理等四个问题。其次应该了解辞在题外、孤而无应,意强辞弱、应而不和,逐辞遗情、和而不悲,任情无检、悲而不雅,约情止礼、雅而不艳,是妨碍实现这一目标的几种主要文病。  相似文献   

17.
从文学创作的基本环节、文学创作的特殊状态和为文的乐趣等方面做了考察后,认为艺术想象贯穿着整个创作活动的始终,是促进创作活动前行的积极因素,是艺术思维的基本的主要的方式。从这个意义来说,陆机的《文赋》实际上是以艺术想象为核心的创作专论。这对于后世关于艺术思维方法的研究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机陆《文赋》乃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比较完整而又比较系统的文学理论作品。它首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创作理论问题,这无论对文学理论的发展,对文学创作的指导,还是对学术研究的价值等等,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甚至在今天,它仍然有着被我们研究和借鉴的意义。遗憾的是,迄今  相似文献   

19.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一篇文章的写作,必须是先将“物”(知识、生活)转化为“意”(思想、旨意),然后再将“意”转化为“文”的双重转化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这双重转化的过程中,情感起到了激发、催化的作用,没有情感的参与,作文干瘪苍白,缺乏灵气。要让学生热爱作文,写好作文,要在感情上下功夫。下面我以作文《谢谢您,妈妈》为例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陆机的《文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地论述文学创作问题的重要文章。《文赋》中关于五种"文病"的论述,从客观上体现了陆机在文学创作上的美学理想——即文学创作要做到"应、和、悲、雅、艳",五美俱全,才是理想之作。本文从五美中"悲"的三层含义入手进行分析,探寻其对于前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