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就区仲桃专著《论林徽因》所论述的三个问题:林徽因与徐志摩的关系、林徽因是"中国的曼殊斐儿吗"、林徽因是否属于新月派诗人,阐释《论林徽因》以大量详实的材料、加以学理分析,得出的林徽因与徐志摩的感情纠葛、林徽因与曼殊斐儿的不同、林徽因不属于新月派诗人等观点,认为《论林徽因》观点新颖,立论客观,是研究林徽因的一部重要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2.
大同城池赋     
正中国古都,天下大同。孔子所绘蓝图大同世界,乃华夏民族生生不息之梦想与追求。古都大同,汉代谓之平城,唐朝在此建制"大同军",辽代更平城名为大同,历史赋予一座城市独特而深远之意蕴。扼守雁门,控驭紫塞;雄视朔漠,势夺边陲。大同天然为北方锁钥,中原藩屏。北魏在此京华百年,留存一座拓跋鲜卑版金  相似文献   

3.
林徽因是新月诗派与京派的重要诗人,但她的诗歌却区别于这两派的其他诗人而显现其独特的风格。文章通过对林徽因的诗歌《昼梦》的细读,阐释其诗歌在技巧上的"情绪的联络",思想艺术上的"真"与"美"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她诗歌创作理念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4.
《费正清自传》(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里载有他与梁思成夫妇的一段交往。费正清这个中国名字,是三十年代在北京时梁思成起的,可见二人之关系。在费氏看来,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是他在中国最密切的朋友,对他在中国生活的体验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梁思成是著名作家、改革家、学者、政治领袖梁启超的长子。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福建人)与梁启超在北京政府中密切共事,曾是1919年巴黎和会的观察员,二人的父辈均受人尊敬,二人  相似文献   

5.
为检阅两年来初中历史新课程实验的成果,今年2月,徐州市举办了首届历史新课程评优课大赛,有20位年轻的历史教师参赛。本次大赛确定的课题是川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的一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相似文献   

6.
当下语文教学讨论得比较多的主题就是"语文教学怎么教",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但无论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其基本的依托都还是"教材"。所以说,教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鉴于此,国家有关部门特别重视对教材的编写,现在已有苏教版、新人版、鲁教版、语文版、北京版(2008版)、鲁人版(2008版)六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通行于各地的高中语文教学之中。我们一直提倡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正>王善军先生长期致力于辽宋金史研究,其研究辽史和宋史的代表作《世家大族与辽代社会》(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两部个人专著,在学术界享有盛誉。最近,王先生的首部个人文集《阳都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问世。该文集共收录论文26篇,可分为辽史研究、宋史及相关问题研究、研究综述与书评、漆侠先生史学理论及史学成就评介与纪念文章四个部分。这也是王先生20余年历史研究探索的缩影。认真拜读之后,笔者认为该文集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8.
"交流平台"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众多助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教材编排体系中一个关键性的"用件"。教师只有能够真正精准地把握教材中"交流平台"的定位和用意,坚守"智慧重组""一篇一得""凸显自主"的教学原则,始终将教师之教为学生之学服务作为核心标准,才能够将统编版教材中"交流平台"的教学价值最大化、最优化,最终水到渠成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为学生语文核心能力循序渐进的生长助力。本文提出要一以贯之,在巧妙重组中落实"交流平台";统整联系,在一课一得中落实"交流平台";以学促教,在凸显自主中落实"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的"诗教"传统悠久绵长。在《礼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古诗教学是古代育人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于低段古诗教学有具体的描述:"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换而言之,低年级学生古诗学习的重点为"诵读"。诵读不仅  相似文献   

10.
钱久芹 《语文知识》2006,(10):40-40
我在教《勾践灭吴》一课时,发现有学生将“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一句译为“以致使百姓尸陈原野,遭受日晒夜露”.我觉得这似乎比《教师教学用书》所译的“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更准确。  相似文献   

11.
《挪威的森林》的汉语译本中林少华的译本和1997年版的赖明珠译本引发热议,一时间褒贬参半,众说纷纭。从翻译学角度对林译本和赖译本进行案例研究,探求翻译的本来面目和可译程度,对译本进行客观考察,尝试重新审视两个译本。  相似文献   

12.
韩宇 《海外英语》2012,(10):147-149
This paper analyses one of Oscar Wilde’s fairy tales The Nightinggale and the Rose translated by Lin Huiyin from the angle of Dynamic Equivalence theory.Equivalence can be functional equivalence,semantic equivalence,structure equivalence.First,it explains the theoretical meaning of Dynamic Equivalence put forward by Eugene A.Nida in 1964 year;Then,it 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original text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ng version from the three aspects in syntactic structure equivalence including English hypotaxis and Chinese parataxis in discourse;rhetoric style equivalence inluding simile,personification and dynamic equivalence of translation strategy: domestica tion and foreignization.  相似文献   

13.
沈复所著《浮生六记》是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浮生六记》向英语国家的译介是由林语堂和英国汉学家ShirleyM·Black完成的。本文以《浮生六记》译介本为对象,对林语堂“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思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胡杰  邹皎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3):108-110,113
林纾是近代著名的翻译家,他翻译的小说虽然在后世受到了不少的指责和批评,但在当时的确是享有盛誉,备受青睐。很多年后林译小说有了更忠实,更完善的译本,但风行程度远远不及前者。由此可见,文学翻译的接受过程并不仅依赖于文字传达上的忠实与否,而很大程度上与译入文化语境有关。在晚清末年这一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下,评论家,译者本人,以及读者通过操纵译本,使其符合当时主流的诗学标准和意识形态,从而共同创造了林译小说风行的契机。  相似文献   

15.
洪琪 《培训与研究》2007,24(11):127-129
《庄子.内篇》篇名形式工整,寓意深刻,对其翻译是一种挑战。本文以彼得.纽马克的语言功能与翻译方法为理论基础,从原作的语篇和功能上对林语堂、冯友兰、汪榕培三人的不同译作进行了分析,论证了篇名应当以发挥语言的呼唤功能为重,采用传意翻译法为佳。  相似文献   

16.
重译林语堂,是推动林语堂研究深入开展的迫切需要,对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亦有着重要意义。林语堂英文原著的现有译本,不足之处甚多,但也自有其优长。根据翻译伦理对翻译行为的规范,汲取"筛选积淀重译论"的合理内核,将其具体化为"筛选———融汇———创新———超越",能为重译林语堂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有助于林语堂英文原著汉语重译工作的积极开展,亦有助于文化的积累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岩 《海外英语》2012,(15):161-162,169
Tao Te Ching is chosen as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due to its everlasting charm and profound thoughts within 5000 characters.The thesis chooses versions translated by Arthur Waley(1889~1966),James Legge(1815~1897),Lin Yutang(1895~1976) and Gu Zheng kun(1951~) as the study cases on the account of their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historical context,and also of their respective pur poses and interpretations.The translation products of these four translators are selected to analyze the subjectivity played by each of them and to explore to which extent the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lators could influence the translation versions.  相似文献   

18.
林徽因的诗中萦绕着一种虚无情绪,这种现象在当时的新月诗人中并不多见。林徽因诗中的虚无情绪常常与诗人对大自然的体验相互融合,在优美的自然景象中发现死亡、“无常”。这种情绪与诗人自身的身世、病痛以及对古代建筑的研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Moment in Peking,written by Lin Yutang during his stay in Paris,was translated first by Zhang Zhenyu and later by Yu Fei in succession.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ele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by comparing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thus provid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to back-translation of cultural elements and promoting successful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相似文献   

20.
“林译小说”中优秀译作很多,其中不少是林纾与魏易合作完成的。魏易精通外语并与林纾合作默契,林纾具备深厚的古文功底和高超的文学感知力和创作能力,二人合作打造了“林译小说”特殊的艺术魅力。林纾的成就与魏易密不可分,他们合译的“林译小说”影响深远,在中国近代文学史和翻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