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现代诗人林徽因以她横溢的诗才 ,摆脱唯美派和格律派的束缚 ,极力追求自己诗歌创作的审美风格。她的诗作清新淡雅 ,玲珑透彻 ,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剖取了一个无暇的透明”。从林徽因的诗行中 ,我们能直接感受到诗人生命所承受的寂寞和清静。在进一步的意象分析中 ,我们又能发现诗人对轻盈意象的钟爱 ,在这些轻盈意象中 ,诗人用自己的创作方式解读着人生 ,品味着人生 ,最后又如同那些轻盈的意象一样 ,淡出了时空 ,淡出了生命、艺术的舞台 ,“像一叶轻舸驶出了江河”。本文试图从林徽因诗歌中的轻盈意象入手 ,探讨林徽因轻盈型意象的审美风格 ,以及这种风格与她生命价值观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新月派”诗人中,林徽因诗歌的情感历程是较曲折、复杂的,其情感历程的变化较典型地表现了诗歌创作中的一些规律性问题。本文拟对这种情感历程作一剖析,并从中总结诗歌创作中诗人情感的定位与走向问题。  相似文献   

3.
林徽因是新月诗派与京派的重要诗人,但她的诗歌却区别于这两派的其他诗人而显现其独特的风格。文章通过对林徽因的诗歌《昼梦》的细读,阐释其诗歌在技巧上的"情绪的联络",思想艺术上的"真"与"美"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她诗歌创作理念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4.
林徽因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诗化的情绪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徽因是“三十年代极富个性的,艺术上渐臻于炉火纯青的女诗人”,其作品主要歌颂了爱、自然、生命,反映了对时世的感怀。她以艺术家的全部气质捕捉灵感!诗化情绪,把诗意盎然的感觉和情绪熔铸进美的艺术形象,创造了美的艺术品,创造了独具魅力的诗美世界。  相似文献   

5.
林徽因是新月诗派后期的诗人,她承袭了新月前期的抒情风格,诗歌典雅而矜持,但是仔细品味却不难发现她的诗中都充满浅浅的哀愁。本文主要从她的爱情诗和哲理感悟诗分析她诗歌的悲凉色彩,以及这种诗风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戴望舒、徐志摩、林徽因、何其芳等现代汉语诗人的诗歌是中国特定时期社会文化诗意的集中体现,如何让这些承载着丰富文化底蕴的诗歌在英语中得到完美的再现呢?译诗不仅需要译出诗句的含义还需译出诗的意境,这要求译者不仅精通英汉两种语言,还需对诗味,也就是诗的意境有深层次的把握,然而翻译过程中难免由于两种语言的差异使诗的原味受损,所以译者常采取各种策略补偿翻译过程中的诗意损失,通过翻译戴望舒、徐志摩、林徽因、何其芳等现代汉诗名家之诗歌,探寻如何使汉语新诗之诗味损失在英语中得到补偿,使其在英语语言中得以重生.  相似文献   

7.
林徽因诗歌受新月诗派的影响,讲究形式的匀整和谐。同时,在诗形方面又有着自己的风格,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从三行诗节到十二行诗节在她的诗中都有运用,各种韵式变化使诗歌显得自然流畅。林徽因十分注意诗的节奏,在诗形的建构中,通过字数与句式的变化,求得动态上的平衡。林徽因的诗歌具有妖娆多姿的建筑美,达到诗形与情感的有机结合。诗行的建筑美是其诗形的重要特色。林徽因对新诗诗形的开拓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文章就区仲桃专著《论林徽因》所论述的三个问题:林徽因与徐志摩的关系、林徽因是"中国的曼殊斐儿吗"、林徽因是否属于新月派诗人,阐释《论林徽因》以大量详实的材料、加以学理分析,得出的林徽因与徐志摩的感情纠葛、林徽因与曼殊斐儿的不同、林徽因不属于新月派诗人等观点,认为《论林徽因》观点新颖,立论客观,是研究林徽因的一部重要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9.
《上邪》不仅是一部具有多重意蕴的小说,它也是一首关于诗人的诗,一首阐释诗人与时代、诗人与虚无、诗人与疯癫、诗人与自杀、诗人与异性、诗人与堕落、诗人与真情、诗人与悲情、诗人与死亡的大合唱,它写出了诗及诗人与这个时代的张力,描绘了诗人的乖戾与可爱;它还揭示出,诗人可以直面死亡且不惧死亡,诗人可以用自杀来向他认为的那些不合理的东西说"不",诗人以他的死来追问那些已被人们所遗忘的灵魂之痛。  相似文献   

10.
生命的体悟智性的思考--林徽因诗歌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着“一代才女”美称的后期新月派重要女诗人林徽因,一生有着强烈而独特的生命体验,她集诗人的敏于感受与哲人的长于思索于一身,在诗中展示了其独特睿智的生命体悟与充满智性的思考,并集中体现在对于生死、孤独等人生基本命题的诗化感受与诗性超越上,从而使她的诗保持着一种与众不同的韵味。  相似文献   

11.
林徽因的诗文带着雍容华贵的自信和宁静,营造的唯美意境让人难以忘怀。但她自信宁静的诗歌中又在不断的证明着没有永恒的残酷现实,自信和喟叹时世无恒与无常矛盾而和谐地完美融合在她生命之中,让人无限神往和着迷。  相似文献   

12.
林徽因的小说创作历时较短,篇目不多,然而却有典型的京派气派。通过对小说《模影零篇》的分析,看见其艺术阐释的特征:即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总力图促成一种平衡,形成距离之美。从这个角度上说,林徽因乃至整个京派同人更趋于进行着一种理想而浪漫的写作。  相似文献   

13.
黄斐 《嘉应学院学报》2014,32(10):73-77
林徽因作为一位著名的建筑学家与文学家,所出之译文寥寥无几。近来,因辽教版林徽因所译《夜莺与玫瑰》为伪书一事令其翻译之作备受关注。然而,译者所译作品深受对策论的影响,其标准不同而所译策略自然各异。林徽因所推崇"诚实"之准绳,为区别辽教版与四川出版社的两译提供了较为可靠之依据。  相似文献   

14.
析林徽因诗歌中的建筑性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徽因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也是诗人,她在建筑事业和诗歌创作中都融入了对艺术美的独特追求。文章从林徽因的建筑性灵角度切入,通过建筑主张与诗歌蔓学的交融、建筑意象与诗歌情感的交融、建筑造诣与诗歌原理的交融,对她的诗歌进行审美欣赏。  相似文献   

15.
在林白的小说创作中,回望是她的惯用姿势,而在她的新作《致一九七五》中这个特征愈加明显。《致一九七五》中林白的"回望"具有片断性、缝隙性、非理性的特征,这些特征强化了林白"回望"的女性言说指征。  相似文献   

16.
论林徽因诗歌语言的审美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徽因诗歌语言的审美特性表现为用音乐性语言建构节奏美意象、用色彩性语言建构感官美意象、用拟情性语言建构情绪化意象,及通过陌生化手法增大诗歌语言所承载的信息量,从而生成了诗歌语言的多义性,同时流露出中西融通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7.
"意识流"是京派文学的重要成就之一。对西方"意识流"的接受与运用体现了京派与西方现代文艺思潮之间的紧密关系,废名的《莫须有先生传》通过大量非理性、非逻辑的内心独白,比较成功地写出了人物的潜意识;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对空间场景进行了无序而大幅度地调度与切换,有效地运用了"意识流"的主要技巧——时空蒙太奇。两部小说在"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上形成互补,共同代表了京派意识流小说的成就。朱光潜"静穆"观念中对直觉、顿悟等文艺心理因素的强调,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中对转瞬即逝的感觉、感官综合的重视,彰显了京派文艺审美观念与西方"意识流"理论的相通性,并推动了"意识流"在中国文坛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黛玉与诗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实际是以一个诗人的形象出现的,她有着诗人一样的情怀。对于做诗,她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她的生活,处处都体现她的“诗形”;她的“诗才”,更是红楼别的女儿们所不及的。而这些都是因为她有一颗真正的“诗心”。所以,诗就是林黛玉的魂。  相似文献   

19.
徐湘苹因夫君陈之遴明亡后改换门庭,坚决仕清,内心十分痛苦、矛盾。她将家国之愁和人生忧患等具有内蕴的深度文化意识,融于其清雅婉约的词韵之中,从而产生一种神秀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