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刘亚虎 《文化遗产》2008,(1):104-112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数千年上万年以前的崖画、殉葬装饰品和死亡仪式的遗留,透露出点点滴滴的神话意识,以另一种形式更为真确地展示了神话起源时的原初形态;南方民族流传着许多神话的活形态,其中蕴涵先民不少创造神话的深层心理动机、思维形式、表述方法等;南方民族还遗留下许多较早时期经济状况、社会形态的残余形式,它们给人们提供了认识神话产生时代背景的"活化石"。在此基础上,也许可以粗略地描述一下南方民族神话萌生发展的轨迹。本文着重探讨这一过程中作为创作主体的南方民族先民的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2.
巴特式神话与广告文化力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洁 《当代传播》2004,(2):73-75
广告作为一种文化,其文化力量主要来自对巴特式神话的挪用和再现.而在挪用和再现过程中,通过广告特有的叙事逻辑将广告所倡导的消费和价值观念深入人心,由此使自己在大众传播中成为一支不可小视的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新兴自媒体对神话资源的传播与转化,呈现出诸多不同于传统媒介的特征。一方面,自媒体创编神话的形式是基于数字技术的。自媒体传播神话的数量级巨大,远非传统媒介可比。另一方面,神话叙事在自媒体中被挪用和创作,是互联网环境下神话传统的一种大众化重构。具体到微博、微信、短视频、真人直播、音频分发电台等自媒体案例中,神话的制作、表演者、受众等特征又各不相同。这不仅是自媒体文化对神话载体的重塑,也是一种具备未来属性的、全民参与的新神话表达文化。  相似文献   

4.
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大众传媒编造的各种神话.它们对来自生活的大量的、新颖的信息进行含有特定目的或价值取向的加工制作,然后传播给大众,并借助"工具合理性"的形式,使这些文化产品的生产、营销、传播、消费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大众传媒创造的这些神话自然而不造作,这种"商业化"包装过的意识形态无声无息地侵蚀和控制着人们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林玮生 《文化遗产》2023,(2):136-142
一个古老文明的神祇形象(简称神象)均需经历兽形神、人兽神(即人兽同体)、人形神三个相态的递变演进。在这三个相态中,总有一个相态表现得更为饱满、更为凸显,这一相态即为神象的“主调相态”。主调相态隐藏着一个古老民族于神话时代的自我意识特征,也即是人类早期“主客分化”模式,它与该民族日后形成的文化样式密切相关。在世界古老文明中存在三大代表性的典型主调相态:古埃及兽形神(如荷拉斯)、古中国人兽神(如女娲)与古希腊人形神(如宙斯),基于神象三相递变与自我意识演进的阶段性对应规律,我们发现:三大主调相态隐藏着古老民族在早期“主客分化”上所形成的低位、中位、高位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继而相应地影响着三大文明日后的文化样式。  相似文献   

6.
羌族神话按内容可分为自然神话与文化神话,是羌族人民认识自然和世界的反映。羌族神话传说中涉及的内容构建和传播了本民族的历史、风俗,对于羌族的族群认同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晏玉婷 《视听》2024,(2):108-111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神话作为中华古老文明的要素之一,在当代重现应有价值。以神话故事为核心的人文历史纪录片以其独有的真实复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积极探索数字技术、视觉美学、多元形式和互文叙事等机制,在当下破圈传播。神话故事结合时代价值进行当代性再书写,一方面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开创新局面,另一方面也通过地方感的营造唤醒观众共同的集体记忆,从而形塑新时代的文化认同与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8.
正主持人语:作为人类创造的重要文化遗产,神话一直是中外学人探索的对象。迄今为止,在世界神话学界,古代典籍神话一直占据研究的核心,追溯神话的起源、神祇的原初形貌、神话流传演变的轨迹等成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向后看"(backward-looking perspective)成为主导性研究视角。这极大地限制了神话学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充分关注,削弱了其参与当代社会文化建设和学术对话的能力,也严重束缚了学科理论和体系的创新。有鉴于此,本人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当代神话学的体系建构"力图对中国神话在当代社会一些主要领域中的创造性转化现象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代神话学的理论体系进行探索性建构。本期专栏发表的便是这一课题的部分阶段性成果。其中祝鹏程的论文通过著名神话学家袁珂的个案,细致而翔实地展现了普及性写作中的神话重构与当代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构筑一个完整而恢宏的中国神话体系,  相似文献   

9.
黄琰 《文化遗产》2017,(5):123-128
21世纪以来,世界文坛和影视界刮起一股"新神话主义"的潮流,"再造神话"的活动在通俗文化领域进行得如火如荼。新神话虽然是由作者各自在自我构拟的宇宙观中虚构的故事,但是皆承继了来自本源文化的神话传统,尤其是变形的规则。东西方传统神话中变形规则的主要差异在于:西方神话中的变形以降格为主,东方神话中的变形则呈现了升格的可能性。两者间的差异与东西方哲学传统和宗教传统密切相关。在新神话的叙事中,传承自文化传统的变形规则体现在了故事的结构上。而作为全球化时代的产物,新神话也必然呈现跨文化的现象。东西方神话传统在新神话中交融,东西方也各自能从对方那里借鉴对人类面对现代性有所启发的元素。变形规则所体现的西方的人本精神和东方的生态观皆参与搭建了多元文化的新神话世界。  相似文献   

10.
在近代西方人文运动怀腹中诞生的神话学,于十九世纪末在中国与西方文明的碰撞(即中国历史上第三次中外文明大交汇)中传入中国。二十世纪初,在西方人类学、神话学的激活与启示下,中国的神话意识开始苏醒,先驱们在本土进行了神话初探并建立了中国神话学。中国神话学的诞生历程,是近代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碰撞中曲折走向新生的一个缩影。一个多世纪以来,神话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是"中希神话比较研究"。二十世纪20年代初,茅盾为该主题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文化格局发生了新变,"中西"成为世界最为重要的文化/文明关系。随着这一世界文化格局的新变,"中希神话比较研究"随之成为中国神话学的"显学",从而使该主题的研究走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11.
韩月婧 《今传媒》2022,30(2):100-103
神话是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起源和民族精神无法绕过的主题。神话从诞生以来,从口语时代的易变性与表演性,文字印刷时代的可保存性与距离性,电子传播时代的感官整合与叙事重构,到如今新媒体时代的互动式传播与内核重构,在每个不同的媒介时代呈现出了相异的特点和变化。在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神话之"魅"已经失落,应该针对神话生产传播的新特点,更好地挖掘神话资源,与神话构建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2.
林书豪如何成为了“媒体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璐 《传媒观察》2012,(8):14-16
林书豪从"零"到"英雄",媒体瞬间建构了奇观、记忆与神话。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林书豪个人奋斗史高度契合美国梦的精神框架,符号象征意义超越了NBA赛场和国际体坛,进入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身份等多元意义建构领域。本文以一分为二的辩证方式,辨识林书豪媒体神话的背后,哪些是真实内容,哪些是神话叙事。旨在以政治传播学批判研究视角,通过林书豪这一文化符号与纽约神话建构分析,以进一步理解与判断当下美国文化政治战略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人民日报》有关库尔班·吐鲁木的报道为例,考察现代神话在大众媒介中形成和发生意义转换的过程。现代社会的理性发展并不意味着神话和神话思维的终结,它以变形的方式潜藏于各种媒介和象征符号之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在现代社会中,国家神话、民族神话成为了神话的典型表现,而大众媒介成为创制现代神话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4.
千百年来,在犬戎、匈奴、突厥、乌孙、回鹘、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中口承或文字形式遗留了独具特色而文化底蕴深厚的神话。其中,族源神话不仅讲述该氏族或民族始祖起源和谱系,甚至还折射反映了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原始信仰、伦理道德、婚俗、社会等级意识等文化学范畴的内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部分精髓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传承至今,对当今文化价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它对姓氏起名、居住习俗等现代社会生活、审美价值意识也带来了一定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琳琳 《新闻世界》2011,(10):216-217
神话原型在当下广告中已经非常普遍。本文着重分析了广告如何再现神话原型形象、意象与结构模式,以此来建构一种关于受众与广告产品之间关系的意识,广告中的神话原型与文学作品中神话原型的区别,以及广告对神话原型理论的拓展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从仪式的角度解读乔布斯与苹果公司是如何被“神话化”,如何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准宗教”。其中“果粉”们的狂热可以让他们彻夜排队等候购买新产品,而每一次的排队渐变为一种仪式。媒体对于乔布斯逝世的海量报道更是让传播显示了仪式的隐含意义,受众在这场传播仪式中确认着、接受着并塑造着苹果的神话。无论是“果粉”们主动参与的仪式,...  相似文献   

17.
苗棣  王昕 《现代传播》2005,5(1):71-75
本文认为以<非常6+1>为代表的电视游戏节目,是当代社会消费语境下由电视这种高科技传媒制造的大众狂欢节.它作为大众文化文本,具有传统民间诙谐文化的底色和基因.电视游戏节目中加冕游戏遵循着狂欢化逻辑,是一种狂欢化叙事.游戏节目的戏仿策略,促使观众在审美过程中获得狂欢化平等感受.明星神话要有限度,狂欢游戏要有边沿,对电视游戏节目要在文化研究的视野中理性地予以剖析,使游戏与真实结伴而行.  相似文献   

18.
刘倍廷 《东南传播》2020,(10):80-82
"月桂"不论是在古罗马文明还是古中国文明中,尽管典故不一,但却不约而同的象征着优秀。而这一则与"月桂"有关的古罗马神话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在几千年的历史更迭中所发挥的文化传承的功能是不能小觑的。在永恒的"爱情"主题神话故事中,神话故事的叙事手法是其在社会形态几经更迭中起到延续文明作用的关键,因而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19.
茅盾从比较神话学角度,认为《楚辞》的来源是中国中部民族的神话。《楚辞》中某些篇章如《九歌》、《天问》、《招魂》等在文学类型上就是神话,与屈原的人生情感经历无关。在中西神话比较的基础上,通过对《楚辞》中具体神话的阐释,茅盾简单勾勒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中国神话世界。茅盾对《楚辞》做出神话学的阐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虽然在阐释《楚辞》主旨的时候,过于强调神话材料的重要性而忽视了作者的主体性改造,但总体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神话是在历史文化的不断建构中形成的。尧舜时代是中国古典神话中的理想政治时代,在以"禅让"为表征的文化背景下,具有民主色彩的古典理想政治在尧舜神话传说中得到热情的颂扬,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生成、培养和发展,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