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这种心理状态被叫做习得无助感简称无助感。”(产生语文习得无助感的学生往往被称为“差生”或者“后进生”)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如果饱受失败的打击,鲜有成功的体验,就会对语文学习丧失信心,产生语文习得无助感。他们在语文学习上通常有以下一些表现:第一,动机水平降低:对学好语文缺乏信心,在语文学习上消极被动,对语文的一切都不感兴趣。第二,认知出现障碍:学生一旦产生习得无助感,随之而来便产生一种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心理定势,不能从语文学习的成功尝试中积…  相似文献   

2.
“当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这种心理状态被叫做习得无助感简称无助感。”(产生语文习得无助感的学生往往被称为“差生”或者“后进生”)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如果饱受失败的打击,鲜有成功的体验,就会对语文学习丧失信心,产生语文习得无助感。他们在语文学习上通常有以下一些表现:第一,动机水平降低:对学好语文缺乏信心,在语文学习上消极被动,对语文的一切都不感兴趣。  相似文献   

3.
王晓  顾海报  贺桂芳 《考试周刊》2013,(96):173-174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人经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这种现象是由塞利格曼通过实验在狗的身上发现又在人的身上得到证实的。习得性无助在中学生身上表现为成就动机水平低、自我意识消极等,这种现象的形成既有客观方面又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对于习得性无助的中学生,教师和家长要多方参与,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耐挫性,从而克服习得性无助感。  相似文献   

4.
“习得性无助”儿童及其教育策略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系陈英敏“习得性无助”(leaminghelplessness)一词最早来源于西方心理学家对动物的实验研究。塞利格曼和梅尔(seligman&Maier,1967年)等人在用狗做的一项经典实验中,将狗关入...  相似文献   

5.
“习得性无助”学生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这种现象是由赛利格曼通过实验在狗的身上发现又在人的身上得到证实的,“习得性无助”现象具体到学生身上,表现为低成就动机,低自我概念,低自我效能感和消极的定势等心理特征,这一现象形成可归于外部因素,但更重要的应归于内部社会学习机制的作用,对于“习得性无助”学生,教师应采取的主要教育对策有:形成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创设良好班级学习气氛,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以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相似文献   

6.
论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海 《中学教育》2002,(12):3-6
在教学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 :学生在学习时毫无动力 ,缺乏进取心 ,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 ,乃至对于力所能及的任务也往往不能胜任 ,他们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习得性无助”( 1earnedhelplessness)。所谓习得性无助 (Learnedhelplessness) ,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 ,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由于这一现象涉及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问题 ,所以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心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用狗做了一项实验,发现“习得性无助”这一现象。就是说,人或动物会因为不可控事件而不断遭受挫败,于是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进而丧失信心,放弃努力,陷入无助和绝望。心理学家发现,这种悲观无助的心态不仅是通过经验学到的,  相似文献   

8.
“习得性无助”学生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教学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 :学生在学习时毫无动力 ,缺乏进取心 ,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 ,乃至对力所能及的任务也往往不能胜任 ,他们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helplessness)。所谓习得性无助(Learnedhelplessness) ,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 ,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由于这一现象涉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问题 ,所以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心理特征“习…  相似文献   

9.
习得性无助感及其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失败和挫折,由于缺少社会经验,或其他原因,学生往往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所谓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人或动物在不断的受到挫折后而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状态,简称:无助感。”(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①这种心理状态一旦产生,就会对人的心理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在做事时消极被动、缺少热情。在认识上,自我评价过低,自己瞧不起自己,有自己不如人的感觉,担心自己笨拙,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习得性无助感常以一种消极防御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嫉妒、猜疑、羞怯、孤僻、迁怒、自欺欺…  相似文献   

10.
论学业习得性无助感向自我效能感的转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多次挫折和失败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这种现象是由塞利格曼通过在狗的身上实验发现又在人身上得到证实。笔者根据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分析和自我效能感的理论概述,提出了五条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向自我效能感转换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一、习得性无助感概述 (一)何谓习得性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感(Leamed helpess)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和他的合作者在以狗进行学习试验时,发现了这一奇怪现象:狗遭受了无法逃避的电击后,当再次面临电击时,即使能够逃避,狗也不会逃避,反而消极地接受电击,表现出绝望感.没有经历过此类情境的狗却都能轻而易举地逃脱.随后的研究表明,这类现象也会出现在人类身上.大学生被试在经厉了一段不能解决问题的失败经验后,让他们解决比较简单的字谜问题也发生了困难.这项研究表明一些遭遇过不可控事件的个体会削弱对以后可控事件的调节.所谓习得性无助感就是指个人经历了挫折与失败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它是一种个体认为事件不依赖自己反应的预期,实质是一种习得的消极动机.  相似文献   

12.
人在经历多次的挫折与打击后,会产生一种无力感,这种无力感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得性无助"。具体到习作上,则表现为学生丧失写作信心与兴趣、厌烦写作、害怕写作等心理特征。针对作文教学中的"习得性无助"学生,教师应通过降低习作要求、改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升学生习作信心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帮助他们摆脱"习得性无助"的困扰。  相似文献   

13.
学生“习得性无助”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教学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 :学生在学习时毫无动力 ,缺乏进取心 ,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 ,乃至对于力所能及的任务也往往不能胜任 ,他们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习得性无助”。由于这一现象涉及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问题 ,所以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赛利格曼和他的同事对“习得性无助”的分析是最系统化和最有影响的。他在 196 7年用狗做的实验证实了“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存在。在实验中 ,塞利格曼把狗分为两组。首先 ,把其中一组放进一个设有电击装置但又无法逃脱的笼…  相似文献   

14.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再度面临各种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也称习得性自弃或习得性绝望感。"习得性无助感"源于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梅尔的一项经典实验。1967年,塞利格曼和梅尔用狗做实验,他们把狗分成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先把实验组的狗放进一个笼子里,这个笼子狗是无法逃脱的,  相似文献   

15.
在大学英语线上课程中,由于课程目标设置和授课方式的变化,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影响了学习效果。分析了学生线上英语学习的现状,以及消极情感、认知和行为等一系列习得性无助表现,探讨了“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多元成因,并基于线上英语学习的特殊性,提出了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6.
“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这种现象是心理学家塞利格曼通过实验在狗的身上得到证实的。而在现实的学校中,学生的“习得性无助”行为十分普遍,面对这些学生,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来帮助这些学生。  相似文献   

17.
警惕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得性无助感”这个概念来源于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梅尔于1967年用狗做的一项经典实验。实验中,心理学家把狗关在一个装有闹铃的封闭笼子里,只要铃声一响,就给狗以难受的电击。由于狗被关在封闭的笼子里,所以它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逃避这种电击。多次这样实验之后,心理学家改变了实验条件,他们在给以狗电击之前先把笼门打开。结果却发现,在铃声响起后,狗不但不  相似文献   

18.
一、习得无助感的概述习得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的研究始于本世纪60年代,Seligman 和他的合作者在以狗进行学习试验时意外地发现了这一奇怪现象:遭受电击而无法逃脱的狗,在以后能逃离电击的情境下也不会逃避,没有经历过此情境的狗却能轻而易举地逃脱。这研究表明一些遭遇过不可控事件的生物有机体会削弱对以后可控事件的调节,他们称这种在无可逃避或回避的有害的、不愉快的情境下习得的情绪反应称为习得无助感,它是一种个体认为事件不依赖  相似文献   

19.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在没有电击时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1975年塞里格曼用人当受试者,结果使人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  相似文献   

20.
中专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成因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习得性无助”是指人在愿望多次受挫后,表现出来的绝望和放弃的态度。“习得性无助”往往表现为厌学、学习兴趣低下,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低下,消极的心理定势等。这一现象可以归因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中专学生对学习的无助感是在长期的失败中逐渐习得养成的。这种心态对中专生的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分析中专生“习得性无助”心理形成的原因及表现,有利于加强对中专学生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