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传统形而上学注重于抽象的理性和实体,追求绝对,遗忘了人的现实生活世界。马克思发现了人通过对象性的活动(感性活动)而自我创生,达到了对生存历史性的真切领悟,揭示了现实历史的本质,呈现了前概念、前逻辑、前反思世界,从而在存在论基础上跃出了知识论路向,颠覆了整个柏拉图主义,终结了传统形而上学,开启了立足于现实生活过程的生存论哲学境域。从而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对形而上学的超越、对资本主义和现代性的实践批判就是理解我们自己的生活,理解我们当代人的命运,这应是马克思哲学革命最为根本的当代意蕴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论感性对象性活动--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性对象性活动超出了感性、感性时象性的视阚,道出了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从而在根基处瓦解了理智形而上学,彰显出生存论的哲学境域。  相似文献   

3.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哲学划界的第一个文献。它既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初步发动哲学革命的一系列思想要素的扼要总结,又是对此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系统阐发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纲要性提示,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如果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还是潜在的,当时的马克思在公开的立场上对费尔巴哈依然给予了高度评价,那么《提纲》则是这种潜在超越的公开表达。作为这一公开表达的核心概念则是统领整个《提纲》的"感性活动"概念;正是"感性活动"的提出,使马克思在公开的立场上真正超越了费尔巴哈。因此,立足于马克思的"感性活动"概念完整地解读《提纲》,对于我们本真地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本质境域的历史性开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康德以来德国古典哲学都在试图超越近代哲学不可避免的"二元论"思维本质,以期达至实体与主体、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在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中,二元分立模式在绝对精神的统摄下告别分裂实现了统一,但是马克思不满意于黑格尔只是在思辨领域也即在思想领域以绝对精神的外化形式所实现的形式上的统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试图超越知识论立场所实现的人与自然的外在性统一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通过劳动实践联结起来的感性对象化关系这一本质上的统一。马克思的感性对象性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存在本原就是对象性存在,从而为我们应对当今时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哲学史上,马克思以人的感性活动实现了一场根本的哲学变革,他把抽象"解释世界"的观念哲学推向实际"改变世界"的感性哲学,从而宣告了柏拉图以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同时,在价值论领域开启了以人的生活为旨归的身体哲学路向。  相似文献   

6.
在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深刻解读中可以发现,马克思的"消灭哲学"、"实现哲学",均有其具体指向。就实践派而言,只有先实现黑格尔哲学,才能消灭黑格尔哲学,"实现"是"消灭"过程的环节;就理论派而言,唯有先消灭自身的哲学前提,才能将自身的哲学变为现实,"消灭"意味着存在论原则的变革,"实现"则意味着哲学境域的超越。因此,批判本身是为了构建,马克思的"消灭哲学"、"实现哲学"背后是一场空前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7.
在当下这一被资本和形而上学原则主导的社会,社会生活遭受到来自科技和管理的双重规制,人的感觉被严重异化。作为当代哲学的同时代人,马克思看到了这一点,并通过在存在论意义上对于"感觉"概念的阐述,指出了激活和恢复人的感性存在,进而达至人的感性的全面解放的道路。然而,这一道路在由来已久的,对于马克思"感觉"概念近代知识论式的解读中变得晦暗不明。因此,从"感性活动"与身体"感觉"的关系还原马克思"感觉"概念的存在论基础成为本文力图达到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按照黑格尔的说法,笛卡尔是“新世界”哲学的真正奠基人,因为是他把“真理”问题置入主体思维的“内在性”之中。然而,我们认为,这一“置入”实际地确立了“我思”(主体)设定“对象”(客体)的主体性哲学原则,从而决定性地开启了近代知识论哲学路向。正是这一哲学路向的开启,感性——这一彰显人的鲜活的生存情态或人在存在论上的处境被深深地锁闭起来。  相似文献   

9.
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的重要理论来源,这在哲学界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定论,这一历史时期的费尔巴哈进入马克思的理论视野并得到嘉许,见诸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对费尔巴哈伟大功绩的三重肯定,正是费尔巴哈基于“感性对象性原则”揭示了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开启并引领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深度批判,才形成了“感性活动”的理论源流,而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将黑格尔的“对象性活动”融入“感性对象性原则”,接续完成了对黑格尔形而上学本质的解构和超越,就此开辟了“感性活动”这一崭新的哲学视域。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哲学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一个完整而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对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种种误解实质上对马克思哲学的误解,即都可本质地归之于对马克思哲学在存在论基础的误读,这种误读就是把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还原、归并入近代理智形而上学的本体论中去了。因此,还马克思共产主义以本真的科学性,就只能在马克思哲学全新的本体论境域, 即其存在论境域中展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经哲学存在论革命后,其建立在实践原则上的自然概念呈现出实践、社会和历史三个方面的新向度。这三个向度均因其所开启的存在论新境域而整体地跃出了近代理性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因此,从马克思的文本出发,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对于今天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和谐思想,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重要方面。这些社会和谐思想是马克思在对异化劳动和私有制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且马克思认为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是通向未来社会和谐的主要途径。《手稿》中的和谐社会——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的社会,在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的中国,重读马克思《手稿》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从生态环境哲学出发,不仅颠覆了传统抽象的自然界,提出了“人化自然”的概念,而且阐述了人与自然互为对象的关系,揭示出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内在统一的唯一手段,异化劳动造成了人与自然现实的对立,共产主义则是解决这一矛盾的理想社会,从而实现了认识上的哥白尼革命。  相似文献   

14.
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基本视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阐扬,应当避免重归"近代性"的哲学立场,在思想的"上下文"关联中理解马克思.由此应抓住下列基本视点:近代哲学思维"内在性"的存在论基础;马克思的生存论哲学境域;以对话的方式在当代哲学语境中阅读马克思.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对象性存在的概念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有重大影响。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实际上包含着从四个维度对人的本质的规定,即:"感性对象性存在""历史-社会性存在""类存在"和"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些构成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实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统一一直是学术界关注而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费尔巴哈的“感性”的批判改造,从感性实践的人的对象性活动的角度,实现对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重新理解,天才地作出了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在本质上是“一门科学”思想论断。马克思“一门科学”的思想蕴涵着实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统一的理论基础。基于人和自然辩证统一关系基础上的感性及其实践生存论,是实现人的解放、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融共进的逻辑起点与归宿。  相似文献   

17.
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这一基本观点的提出和论证始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然观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阐明了自然界的先在性和客观性、自然界的实践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奠定了新自然观的基调。  相似文献   

1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从而“确立自己的观点”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对共产主义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所作的初次阐发,为马克思后来的思想发展提供了出发点,开辟了道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手稿》是“哲学中革命变革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诞生地。  相似文献   

19.
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应邀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吸收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是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在新时代的新阐释。深入探究马克思《手稿》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由一个统一的整体到异化再到统一的历史过程,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20.
哲学的论域     
本认为,哲学的论域包括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两个大的部分,前的核心是“形而上学”和“知识论”,后的核心是“伦理学”。本从“形而上学”、“知识论”和“实践哲学”三个方面阐述了哲学所要处理的核心问题,并创造性地将存在论(形而上学的基础)划分为“是论”和“道论”两种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