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012·全国董仲舒思想高端学术论坛"在很多方面均有创新与突破。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董仲舒及其思想进行重新定位;从政治哲学、社会历史哲学、孝道伦理学等多方面对董仲舒哲学思想进行广泛研究;对董仲舒研究材料进行深入挖掘,客观分析。  相似文献   

2.
王鸣盛的经史之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呜盛的学术,以经学为基础,以史学为归宿;言必有据而严守家法。经学方面,由于出奴入主之思想,影响创造性的发挥,故功力虽深,其成果则有限。史学方面,免受家法所束缚,其实学优点得以尽量发挥,在校订字句、评定人物、考证地理、辨明制度等项上都取得一些成就,终以史学名家。  相似文献   

3.
董仲舒是汉代的经学大师,是超过前人与时人的杰出的大政治思想家。他的思想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继承与发展了春秋战国以来与西汉初期的思想学术。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了哲学、经学、政治法律、伦理道德、文化教育、社会经济、历史与民族等各个方面。他的这些思想,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现实意义:奉“元”而起的祭祀、封禅、改历;促进了汉民族的形成与奠定了中华民族融合之思想基础;司马迁的《史记》受董仲舒思想的影响深刻;改变王侯将相养士风气与废除诸侯政治上的权力;君主爱民为民,官吏奉公廉洁;《春秋》决狱、断事深入人心,君臣普遍遵循;独尊儒术之后人才辈出,而且可以自由争论;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学时代。而且,在以后的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历史上都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两千多年的学术史上,经学始终处于统治地位,经学在古代书目的分类中一直处于首位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古代经学的首要任务是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难免会对儒家的经典著作进行种种曲解。我们今天从哲学、史学、文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的角度对经学重新进行审视,势必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文献学为基础方能奏效。今试以《关雎》为例,略作说明。  相似文献   

5.
在晚清学术转型的过程中,汉代经学大师董仲舒的学说受到了当时学者的关注.在晚清学者中,康有为与刘师培都十分重视对董仲舒学说的研究,由于思想倾向和学术背景的不同,他们对于"董氏学"的研究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关于"董氏学"中的"微言大义",康有为是借助其来阐述其变法改制的思想,并进而以当代孔子和董仲舒的身份自居来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刘师培则主要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考察汉儒研究经学的功用情况.对于"董氏学"中君民关系的看法,刘师培认为汉儒有着严格限制君权的思想,这种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有着某种契合之处;康有为则侧重以此来阐述"董氏学"中的"改制"、"变法"思想.对于公羊学中"夷夏之辨"、"种族之分"的理解,刘师培严明"夷夏之辨"和"种族之分",其目的在于"以种族之说倡革命",康有为则尽量弥合"夷夏之别",认为划分夷夏的标准不是种族,而是文明进化程度.康有为、刘师培关于"董氏学"分歧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晚清时期学术论争的时代特色以及学术与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2000多年来,中国经学一直作为官方统治意识形态,对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史学源远流长,重史成为一种传统。经史不但同为中国古代的显学,而且经史之间因缘颇深:一方面,经学对中国不同时期史学发展都有重要的思想影响和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史学也为经学建构与发展提供了具体的历史素材。①深入探讨经史关系,有助于我们对经学、史学以及学术史、思想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入认识。长期以来,学人们对于经史关系多有关注,专题性讨论成果不少,  相似文献   

7.
史家撰述中国近代史开端时期都无法避开魏源,因为他集思想家、改革家、经学家、史学家等于一身,不仅在经学、哲学、史学、文学、地理学等学术领域造诣非凡,而且其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都对后世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西汉时期经学对史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时期,儒家经学成为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和正统学术,对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经学的繁盛为史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为史学编撰准备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和著作形式,丰富了史学的历史认识和历史理论。另一方面,经学的独尊又使史学失去了独立的人格意识和认识模式,导致史学地位下降,沦为六艺之末,妨碍了史学的进步和成长。这可以从司马迁、刘向等人的著述中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9.
朱熹与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熹是南宋最为广博的一个学者 ,不仅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而且在经学、史学、文学等许多方面 ,都作出了这样和那样的贡献。朱熹虽然不能像王安石一样代表先进思想而成为一代学术的代表者 ,但就博学而论 ,可以作为南宋一代的翘楚。朱熹之与史学 ,论述不能算少 ,但值得探讨的问题依然甚多。这篇短文仅提出如下三点 ,即 :朱熹对史学持有贬抑态度 ;朱熹视史学为经学的附庸 ;朱熹对历史人物的评论有其独到的见解 ,值得重视。下面对这三点分别予以论述 ,以供研究朱熹史学的参考。一、朱熹对史学的贬抑我国古代史学源远流长 ,来…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是河北文化教育的兴盛时期 ,思想活跃 ,学术繁荣 ,名家辈出 ,经学、哲学、宗教、史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成就斐然。这是汉族与少数民族间文化大融合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在日中两国的学术界都存在着观点相似的董仲舒否定论,他们从怀疑《天人三策》的个别语句开始,逐渐怀疑整个《天人三策》的存在,断定这是班固的捏造,最后发展到否定董仲舒建言的、汉武帝期间实行的、被表述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日本称“儒学国教化”)这一历史事件。日本持董仲舒否定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平井正士和福井重雅。文章指出他们对董仲舒史料的“硬伤”和“软伤”的批判有不合理之处,其使用的“根据推理的考证”的方法决非是慎重的、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其逻辑是诡辩论。“历史学的方法”和“哲学史的方法”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存的。  相似文献   

12.
清末政治风雨如晦、风云诡谲之时,是倡行改良,还是号召革命,构成了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斗争焦点。康有为在戊戌前后“一以贯之”借董子学以推行其改良主张;章太炎则经历了一个从改良到革命的转换过程;刘师培以董子学比附现代民主之义和民族主义,并反驳改良派的理论根基公羊学,以此来驳斥改良,宣传革命。章太炎、刘师培与康有为的争论,表明上是古文经对今文经的学术论争,实际上体现的是革命与改良的政治斗争,体现了社会上改良思潮向革命思潮的一轮转换。  相似文献   

13.
董仲舒的哲学被称为天的哲学,但对于董仲舒哲学中宇宙本体的探讨,学术界历来存在有“天”“元”两种不同的观点.董仲舒哲学思想中的“天”满足了中国古代哲学对于宇宙本根的要求,是董仲舒思想中真正的宇宙本体  相似文献   

14.
以“三统、三正”的循环论,论定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之形而上学的天道观与历史观,是错误的。董子的社会历史哲学是“继乱世者其道变”的不断更化的历史观;一切论定董仲舒的历史观为循环论者,实际上都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了他对“汤武革命”的肯定;其历史哲学方法论是“举往以明来”;是“治国者以积贤为道”的政治论。概括起来即是:依照“三统、三道”不断更化的辩证进步的社会历史观。  相似文献   

15.
《天人三策》既是研究董仲舒思想的重要材料,也是研究汉武帝思想的重要材料。《天人三策》揭示了汉武帝在执政初期的一些思想轨迹和心路历程,他后来在执政方面的很多政策都可以在这几篇策问中找到其思想滥觞。汉武帝在这3篇策问中提出了几个重大问题:关于世道盛衰的问题;关于“帝王之道”的问题;关于天人古今的问题。董仲舒在这几个问题上的策对都得到了汉武帝的赞赏,他的这些意见和建议对汉武帝本人的施政方针以及汉代以后的政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人性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都曾以人性论为其理论基础的来源。汉代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为基础,以“阴阳”为其属性,以“性待教而为善”为目的,提出了著名的“性三品”说。这是董仲舒第一次总结先秦以来的人性论思想,并将其上升到哲学高度。“性三品”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且,“性待教而为善”思想也与当今的“教育性教学”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7.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借“天”言人事,为君权神授作出合理论证,为西汉王朝推行封建专制主义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古代封建社会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与董仲舒有过“师生”之缘的司马迁,其“天人之际”的思想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有着继承又创新的联系.其中,继承表现在“天”与政、“天”与命、“天”与象方面,创新表现在天象与人事、天道与人世、天意与人君方面.  相似文献   

18.
董仲舒借鉴了先秦诸家的“自然天论”思想,并吸收了殷周时期神秘的“天命”理论,而且综合了秦汉之际人们所获得的自然知识,以解决西汉社会的政治、经济问题为出发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的哲学。“天”在董仲舒的哲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既统摄董仲舒的“天人”思想学说,又贯穿董仲舒思想的始末。在董仲舒“天”的哲学理论中,为了解决儒学在西汉发展时所遇到的,如何将先秦儒家的德治理想与专制体制相结合的问题,“天”被赋予了多层含义,但最为重要的是董仲舒对天赋予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成分,并以“仁”作为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君主被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取法天的仁德之政。  相似文献   

19.
应当以马克思《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为中心,勘察古希腊哲学思想与马克思哲学革命起源的深层关联,揭示马克思在传统思想与现代哲学之间的复杂思想视域。通过精深的古典学阐释和思想史研究,马克思认为,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境遇与黑格尔之后的境遇显著相似,均出现了总体性哲学解体的危机,都呼唤着哲学变革。由此,马克思预见到,黑格尔之后的哲学变革通过"主观形式"重建总体性哲学的可能性路径是自我意识哲学及"哲学的世界化"。"博士论文"及其笔记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力图在"古今之间"求索哲学革命道路的青年思想家的思想形象。从宏观思想史角度来看,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中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古典启示"与"现代重构"相互交融。古典思想在启示、激发现代思想者的过程,同时也是现代思想者建构、重构古典思想的过程。在马克思的现代哲学革命的问题意识中,古典思想资源得以再生产因而具有了深刻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20.
董仲舒是两汉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经他改造后的儒学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正统。董仲舒把自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的一些有关祥瑞灾异的思想系统化、政治化,形成了一套为统治者服务的祥瑞思想,成为董仲舒实现其“大一统”愿望的理论工具之一,对两汉时期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汉画像石上丰富的祥瑞图像正是这种影响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