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相较于传奇小说,轶事琐闻小说注重实录,篇幅短小,与史书的创作方法更为接近。对于这一特点,刘知几在《史通》中有较为详尽的论述。但由于小说作为独立的文体在唐代正逐步成熟起来,故这类小说又表现出力图摆脱史书写作方法束缚的特点。通过与《史通》的比较可以看出《隋唐嘉话》这类唐代轶事琐闻小说对史籍写作的继承与突破。  相似文献   

2.
《史通》有关史书体例的理论知识在中国古代史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史通》较为详尽地考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记言体、国别体与通史的编撰;揭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编年体的盛行状况及其原因,指明这一时期史例中兴与编年体撰述盛行的特殊关系;批判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纪传体史书撰述中种种“体统不一,名目相违”的弊端。《史通》对魏晋南北朝史书编撰中体例运用情况的考察,论证并充实了《史通》的史书体例的有关理论。  相似文献   

3.
刘知几《史通》的问世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对已往史书进行了总结,并且为后人撰写史书提供了指导原则,表现出了卓越的史识。在行文中,刘知几对《左传》颇为重视,每每将《左传》视为其史学理论的根据,不仅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左传》的史学价值,而且涉及其文学价值,虽然在当时没有被普遍认同,但客观上是对唐代《左传》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在《左传》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关于李维桢、郭孔延、《史通》三者之间的关系,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的说法错误较多,不足尽据。李郭二人是各自撰写自己评论《史通》的著作的,并没有相约著书,不存在年轻的郭孔延为年长的李维桢续作评释的情况,相反倒是郭孔延写作在前,李维桢反在其后。郭孔延是依据李维桢提供的张之象校刻本《史通》修订其书的,并非没有见到张之象刻本。李维桢也应该是依据这一刻本来撰写其书的。二人著作的合刊本不是出自二人之手,而是出自第三者。  相似文献   

5.
唐朝刘知几所撰《史通》是中国古代一部划时代的史学评论著作,为历代学人所注目。在《四库全书总目》“史部”中,《史通》的史学价值、文献价值和《疑古》、《惑经》的思想倾向等都受到四库馆臣的高度重视。他们借助《史通》中的一些合理史学主张,来对一些史学问题和史书加以评判;引用一些内容记载作为理据,来对一些史书进行考证。这既体现了《史通》和“史部”在中国史学中的重要地位,也表现出四库馆臣具有相当的学术眼光和水准;而对《史通》中“疑惑”思想倾向的批评,又带有封建学人的明显局限。  相似文献   

6.
刘知几《史通》的创作受到了刘勰《文心雕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撰述形式和史学思想上。刘勰有着宗经的史学观,推崇言经《尚书》和事经《春秋》,主张尊贤隐讳。刘知几批判性地继承了刘勰的史学观,他从史学家的角度对《尚书》和《春秋》展开了批判,提出了隐讳的限度问题,对刘勰的宗经史学观进行了修正。刘知几写作《史通》是出于纯洁的史学理想,而且他和刘勰对经书的喜好情感不同。  相似文献   

7.
纪昀的史学著作《史通削繁》,是对刘知几的《史通》删削而成的。其书既有因纪昀的个人情感、政治立场、封建传统观念而造成的对《史通》的不当删削,也有删除《史通》芜蔓、突显《史通》精华的特点,总体使得《史通》更加精严平正。  相似文献   

8.
论赞,是附在史传后面独立出来的评语,为司马迁所创,司马迁《史记》称之为“太史公曰”,班固《汉书》,范晔《反汉书》皆称“赞”,到这知权《史通》及后代史书就大多称“论赞”,司司迁在他的“太史公曰”即论赞部分中,通过对所记人物的褒贬,鲜明而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爱情情感,丰富感受和人文关怀,同时,他的每一篇论赞都是一件元比精美,色彩斑的艺术品,值得今人玩味,借鉴。  相似文献   

9.
大唐帝国初期繁荣昌盛的文化氛围,奠定了刘知几早年丰厚的学术修养,科举制度使刘知几进入官僚仕途。武则天时代的劝谏上书,使刘知几崭露头角,武则天的诏修史书使刘知几获得了编修历史著作的大好机遇。中宗时代史书编修的烦恼促成了刘知几的不朽名著《史通》的诞生。纵观刘知几的一生,武则天时代正是他史学事业成长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缺少这样一个特殊的环节和氛围,刘知几将很难完成《史通》这样一部纵论古今史学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10.
我国学术界对《文心雕龙》之《史传》篇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从文学角度批评并加以贬抑的观点,似嫌片面;从史学角度批评并加以赞许的观点,则显得公允。这是因为,探讨史书编撰理论是刘勰撰写《史传》篇的初衷,总结"史传"的文体写作理论是《史传》篇的既定目标,适应我国古代史书编撰工作发展需要是《史传》篇的宗旨。《史传》篇作为一篇史学专论,它应当全面地论述历史著作的编撰问题,而不该仅仅"着重从文学的角度来总结古代历史散文和传记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范伯子是晚清诗坛上“以布衣而名满天下”的本色诗人,其诗学理念也呈现出传统诗学大结裹期重总结、善融通等诸多特点。“瓣香前哲无休歇”是范伯子诗学涂辙的法门自述,在其所标举的诗家楷模中.除却备为称道的李、杜、韩、苏、黄诸家之外,桐城派与同光体似乎与范伯子的诗学渊源最为密切。后世学者的研究目光也大都聚焦在范伯子与桐城派、同光体诗学理念的纠结异同上。往往忽视了范氏家族一以贯之的庭训家法对伯子诗学理念的开启熏染之功。也低估甚至忽略了范伯子素所敬仰的“太初师”曾文正与授业恩师刘融斋在其诗学取法轨辙上留下的深刻印迹与导夫先路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康熙间的诗歌选评之作《我侬说诗》高标唐诗,贬斥宋诗。此著在字句的删削、组诗的选录、题材的承袭等方面皆受到《诗归》的影响。而在对王勃《滕王阁》的去取、陶渊明诗学地位的认识、应制诗的评价等方面,又与《诗归》迥异。这些体现出《我侬说诗》对《诗归》的选评思想既有继承也有批判。  相似文献   

13.
宋代,佛教出现了“三教合一”、“融会诸宗”的趋势。天台宗也难免受到这股潮流的冲击,天台山外派的源清著《十不二门示珠指》、宗昱著《注十不二门》,他们用禅宗和华严的“直显心性”、“一念灵知”来阐释天台的纲要之作《十不二门》,主张“真心”观。知礼为了救天台教观一家之“正义”,著《十不二门指要钞》,主张“妄心”观。并指出山外派二书是受了禅宗和华严异说的影响,违背了智额和湛然的本意,必须予以肃清。知礼的《指要钞》洋洋万言,这里仅对它的核心理论作点指导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朱陆之辩”肇启于南宋,至明末清初仍有回声余绪。陈法著《明辩录》一书,从本体论、道德修养论等方面对陆王心学提出了严厉批评,即属于回声余绪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法对陆王心学的批评,是站在程朱理学立场上开展的,即以程朱理学为正学、为圣学、为道统,而以陆王心学为异端、为冀道。文章的意义在于透过陈法的批评,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理学和心学之异同。  相似文献   

15.
“梦”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很早便进入了文人的视野,成为他们表情达意的重要题材。明末清初,文人王夫之(船山)的词作中,就出现了大量的“梦”意象。他的写梦词生动地记录了他最真实的思想感情,映射着船山的坎坷人生,并具有丰富的内涵:既表达了船山的爱国之情,又抒发了思乡情怀,还寄予了他报国无门的孤寂悲愤情绪。  相似文献   

16.
余达父生活于清末至民国中叶,其诗深受百年家学、晚清诗风和杜甫、李商隐、苏轼等人影响,沉郁劲健,笔力兀傲;用典宏深,声调高朗,内容、语言和风格体现出多样化和丰富性特征。他转益多师,自成一家,是贵州乃至全国最优秀的少数民族诗人之一。文章从百年家学渊源、传统文化滋养、清末诗风熏染、诗友文朋砥砺四个方面探析余达父诗歌渊源。  相似文献   

17.
胡平法 《台州学院学报》2011,33(4):14-16,22
黄瑞是晚清浙江台州学者、藏书家,立足临海,借钞旧籍以丰富藏书。光绪十年(1884)建“秋籁阁”藏书楼,内聚乡邦文献不下数千卷。又有“爱日草堂”,亦称“溪南书藏”,聚书数千册,多供他自己研读、著述之用。黄瑞著作等身,一生著述总计80余种,以地方文献专家扬名台州。宣统三年(1911),“秋籁阁”遗书遭水浸。在项士元先生力劝下,民国31年(1942),黄瑞的后代将“秋籁阁”遗书旧存寄存到临海县立图书馆。其中乡贤之作就有400余种,新中国成立以后又转赠临海县博物馆,化私有为公藏.造福桑梓。  相似文献   

18.
朱熹与陆九渊生于同时代,两人各自授徒讲学,学术虽有异,难得的两次面对面的学问交流和商讨却情谊多于龃龉。学术之不同,并不妨碍两家同时并存,诚如清代学者章学诚所言,朱陆“千古不可合之同异,亦千古不可无之同异”,于是,哲学史上便有了理学分派的描述。表面上看,朱陆的学术分歧在于对“理”的不同认识,后者的认识在明代理学中发展为“陆王心学”一派,且影响到清代。究其实,从宋至清,朱子哲学的形式和内容时或小有变化,但朱熹所建立的理学体系的框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可以说,在历史的沿替中仅仅发生了朱子学范型的流变。  相似文献   

19.
从《梧门诗话》看法式善的唐诗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法式善是乾嘉时期重要的文论家。《梧门诗话》是法式善历时多年所撰成的一部诗话著作。在这部诗歌理论作品中,法式善评点了清代乾嘉诗坛的众多诗人诗作,提出了自己的"唐诗观"诗歌理论。法式善的"唐诗观"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法式善在对唐诗的接受中,其诗论主体意识一旦形成,便产生了一种向后延伸的历史积淀,为自己及其后诗作追随者对唐诗的接受和评价定下了一个主调。二是诗话中对王孟诗渊源的探讨及其"清"、"淡"艺术风格的寻绎。  相似文献   

20.
明代词话,虽上不如宋元,下不如清,但明代词话仍有自己的特色.受中晚明时期种种解放思潮的影响,主情率性成为明后期词话的主导倾向.明人词话中呈现出对情的张扬,词话中对词言情的本质与抒情功能的认识、词学绮艳柔婉的风格论及对花草之风的崇尚,都生动地体现了明人主情率性的倾向.“主情率性”成为明人词话的特色之一,也是明代词话相对于宋金元的一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