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观《殽之战》全文所记述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在于描写战争,而在于揭露贪婪无厌的秦国发动侵略战争,结果落得全军毁灭、主帅被擒的可耻下场。文中穿插的“蹇叔哭师”和“弦高犒师”这两则故事,非常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的这一写作意图。先谈“蹇叔哭师”。文章开头叙述杞子派人要求秦国秘密行军偷袭郑国,秦穆公征求蹇叔意见,蹇叔明确表示反对。蹇叔的话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摆出自己的论点:“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相似文献   

2.
中学课本《殽之战》一文注解疏失较多,全篇共出注73条,我以为值得商榷的有12条。《左传》有言:“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现将笔者管见略述于后,冀“就有道而正焉”行文次第,一依教材,先出《左传》原文,次列课本注解,后加笔者按语,俾醒目而便览。 (1)(原文)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相似文献   

3.
一、所 古汉语的“所”,常见的用法是和及物动词或动词词组结合在一起,构成“所”字词组,这个“所”字词组具有名词的性质,它能象名词那样作各种句子成分。这是掌握“所”字的语法作用的关键。 (一)“所”和动词或动词词组组成的“所”字词组。 ①“所十动词”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孟子二章》 2.所见皆死牛也。 《订鬼》 3.临丧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孟子二章》 6.此予之所得也。 《游褒禅山记》  相似文献   

4.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是高考语文试卷中测试考生识记能力的稳定考点,题型基本以填空为主,可分为根据上下句提示默写出语句的“记忆型”试题和根据提供的情景默写出相关语句的“情景型”两大类型。例如2006年高考福建卷第11题:(1)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①—⑤选四小题,⑥—⑧选二小题)①寄蜉蝣于天地,。(苏轼《赤壁赋》)②,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③金风玉露一相逢,。(秦观《鹊桥仙》)④此夜曲中闻折柳,。(李白《春夜洛城闻笛》)⑤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王羲之《兰亭集序》)⑥人生自古谁无死,。(文天祥《过零丁洋》)⑦,…  相似文献   

5.
试论“所……者”式中“者”字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者”这一结构形式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形式,我们姑且称之为“所……者”式。对这种格式中的“者”字的作用,一般的古代汉语语法论著和教材很少论及,虽有少数几家谈到它,但也只限于提出结论性的意见。吕叔湘先生所著《文言虚字》指出“者”字“具有称代作用”。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认为“‘者’字指代行为的对象,‘所’字起着指示行为对象的作用。”南开大学古代汉语教研室编辑的《古代汉语读本》认为:“如果‘所’字所指代的动作行为的对象不必明言或不可明言,可以用一个指示代词‘者’字代替,这时,‘所’字也只起指示作用。”尽管各家对为什么要加“者”  相似文献   

6.
李由富 《语文知识》2006,(3):F0003-F0003
1.指出下列各句中“焉”字的用法,并解释其含义。①故钱塘之人日日候焉。(《柳毅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五人墓碑记》) ③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⑤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  相似文献   

7.
转词是《马氏文通》所论的句读成分之一,《文通》卷十彖四对转词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并在 书中的其他章节对转词也都有所涉及。根据动字的类别,转词可分为外动字之转词、受动 字之转词、内动字之转词与同动助动之转词四类。转词的用法涉及到所系动字、所用介字 与转词先后之位等方面。《文通》中对转词的论述存在着未给转词下明确定义、转词与止词 界限不清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人教版)第三册第9页《孔雀东南飞(并序)》第二段有这样一个句子:“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课文下方对“大人故嫌迟”的解释是这样的:“婆婆总是嫌我织得慢。大人,好像现在说的老人家,指婆婆。故,总是,老是。”笔者对这里“故”字的解释有些疑惑。在《古汉语常用字典》(商务印书馆1996)第104页“故”字有这样几条义项:“①事,事故。……②旧,与‘新’相对。……③原因,缘故。……④故意。《史记·陈涉世家》,‘广~数言欲之,忿恚(hui会)尉。’(广:舒。亡:逃亡。忿恚:使……愤怒。)成语有‘明知故犯’。⑤通‘…  相似文献   

9.
王泉 《语文知识》2009,(3):92-93
《山海经》中常用一“服”字,义为“佩戴”而非“食用”。《汉语大词典》和《辞源》两书对此“服”字的释义及例证皆有不当之处。考察文献用例,“服”的对象只能是“药物”。  相似文献   

10.
①有颜回者好学(《论语·雍也》) ②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小儿不畏虎》) ③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 ④中有鲁人冯三保者,精技击⑤有角妓号玉西狐者(《阅徵草堂笔记》卷十八,《故妄听之》之四) 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度其足这都是无主兼语句。前四例的“者”表提顿,后二例中“玉西狐者”、“欲买履者”是“者”字词组,充当兼语。①、④的“者”在名词后,不能构成“者”  相似文献   

11.
一、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初四册《桃花源记》) 其中“叹惋”一词,课本未注释,一般的教参资料和目前通行的古文选本均释为“慨叹惋惜”。这样理解是有所本的,如《现代汉语词典》注云:“叹惋。叹气而惋惜。”《辞源》亦云:“慨叹惋惜”,并以此句为例证。然而,只要我们联系《桃花源记》一文的上下文意,就会发现,将“叹惋”释为“叹气惋惜”是不妥贴的。因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故闻渔人言及外界情形。莫不惊叹。前文有“见渔人,乃大惊”,后云  相似文献   

12.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某种表达需要,常常把定语移放在中心词之后,形成古汉语里定语后置的特殊现象。定语后置有它自身的构成规律,其主要通过“者”字结构来体现。如: ①,人马冻死者相望。(《李愬雪夜入蔡州》) ②,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雁荡山》) ③,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娶之,以故多持女逃亡。(《西门豹治邺》) ④,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彼童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上述各例中,打·的是定语。打△的是中心词,定语都置中心词之后。“人马冻死者”即“冻死之人  相似文献   

13.
(良①)在位恭俭②,妻子不入官舍③,布被瓦器。时④司徒史⑤鲍恢以事到东海⑥,过候⑦其家,而良妻布裙⑧曳柴⑨,从田中归。恢告曰:“我司徒史也,故来受书⑩,欲见夫人。”妻曰:“苦紒紜矠掾紒紝矠,无书。”恢乃紒紞矠下拜,叹息紒紟矠而还。闻者莫不紒紡矠嘉紒紣矠之。———《后汉书·王良传》  相似文献   

14.
(本试卷满分120分)1.用课文原句填空。①天苍苍,野茫茫,_______(7字)。(《敕勒歌》) ②_______(4字),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6字)。(《(论语)六则》)④“_______(7字)”,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朱自清《春》) ⑤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7字)。(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⑥_______(7字),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相似文献   

15.
在古汉语中,介词常插入“所·动”式中间构成“所·介·动”式,例如(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出师表》)(“所”与介词“以”、动词“兴隆”构成“所·介·动”式)(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使楚》)(“所”与介词“与”、动词“熙”构成“所·介·动”式)(3)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其所为出。(《荀子·议兵》)(“所”与介词“为”、动词“出”构成“所·介·动”式)  相似文献   

16.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22分)1.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古代人民辛勤劳作的句子,请写出连续的两句(课内外均可),字要工整美观。(3分),。2.请在横线上填写诗词名句。(8分)①大漠孤烟直,。(王维《使至塞上》)②问渠那得清如许,。(朱熹《观书有感》)③,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④,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⑤古往今来,人们身处困境、进退两难时,便自然而然地吟咏起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⑥欧阳修说过“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也说过意思相近的一句话“:,”。3.下列句中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2…  相似文献   

17.
“之”字是文言文中最常用的一个虚词,它的用法很多。下面是笔者分辨“之”字用作代词的一点体会、见解,仅供大家参考。1、常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主要用处是指代人、事、物,作宾语,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等。例如:①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他,代人(扁鹊)。②得鱼腹中书,固以之怪矣。(《陈涉世家》)——它(这事),代事(得鱼腹中书)。“之”字在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并作宾语时,是有规律可循的:其一,由于此时的代词“之”字在句中常作宾语,所以辨识起来比较容易。它大都位于动词或介词后面,形成动宾(动+之)或介…  相似文献   

18.
论《金瓶梅词话》的“把”(将)字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词话》(以下简称《词话》)中,“把”字作动词、量词、助词和介词,我们这里讨论的介词“把”,包括“将”字。《词话》中介词“把”(将)所表示的主要语法意义是处置与工具。无论从其分布看,还是从其句子结构看,《词话》均典型地反映出近代汉语“把”(将)字句的特点。 一、表工具 《词话》中“把”(将)字常介入动  相似文献   

19.
“殽之战”中言及秦国都城的位置,课本没有作注;“教参”所附“形势图”,以“咸阳”为秦都。这与历史事实不符。   《史记》上说秦国曾有六七个都城,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大都,即“西”都、“雍”都和“咸阳”。据《史记·秦本纪》记载,“肴殳之战”所发生的秦穆公时期,秦国的都城在“雍”,即今天陕西省凤翔县境内。 1986年,考古学家在凤翔县城附近发掘出了“雍都秦公大墓”,印证了《史记》所载雍都位置的可靠性。秦穆公为了与晋国争夺中原的霸权地位,曾不顾大臣的反对,“劳师以袭远”,从吴中西部出兵,去攻打远在河南的郑国。在…  相似文献   

20.
“定+(所+动)”不能准确地反映“名+所+动”的结构关系;名词不可以做“所+动”的定语,“所+动”亦不可以独立为“所”字词组,更不可以为名词所修饰。“名+所+动”应是一个主谓结构加入“所”字的“主+所+谓(动)”式的“所”字词组;“主+所+谓(动)”是先秦书面语中“所”字词组的两种基本结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