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年来的沈从文研究,如同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重建一样,经过了一条印痕鲜明的“祛蔽——返魅--深化”的历程:首先拂去历史的积尘,在思想解放的大语境中拨乱反正,还原史事本相,在此基础上拓展思路,深化认识,并以此作为重造当代社会人文精神大厦的资源与基础。沈从文研究30年见证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辉煌历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是留给后人的一笔财富。沈从文与湘西的关系密切。主要从沈从文作品中涉及的水出发,从他对湘西河水的描写、抒情和意象等方面分析其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著名作家,沈从文是学界研究的热点.文章梳理了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有关沈从文研究的四个时期,特别是在第四个时期,沈从文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研究广度与深度有了极大拓展.从研究指向分析,主要集中于创作解读、乡土小说研究、作家时代研究、作品与人物形象分析、叙事学解读和比较分析等几个方面,但关于叙事学解读等还有待于进一步系统与深化.  相似文献   

4.
由于沈从文及其创作本身所具有的文学研究品位与内蕴,沈从文研究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沈从文研究成果在范围和深度上都达到了可观的程度。文章梳理了20世纪20年代至今的沈从文研究状况,分三个阶段:早期、空白期、繁荣期进行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的创作对生存经验的复杂观照和对审美体验的丰富传达,使文本具有一种新旧杂陈的繁复的美感内涵,建立起审美主义的多重视野。沈从文的湘西风情小说,民族性与现代性合二为一,其现代性借民族性来实现,民族性在现代性中获得存在的理由。他的存在意义在于,对中国的现代性选择而言,是一种丰富和补充。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因为坚守艺术的独立性而凸显。他执著于民族国家的复兴理想,而艺术则是承载与成就他理想的武器与工具。沈从文对艺术有着严肃的社会目的与个人目的,这种艺术创造的目的性就是沈从文艺术工具理性的体现。沈从文使艺术的工具性与审美性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现代文学创作者的创作历程印证着中国现代历史的脉搏。在中国社会与政治的激烈变动中,有的创作者表现出种种变动,前后时期的创作表现出不同的色彩与风格。有的作家在历史与现实的表象下,始终保持着自己不变的言说立场,体现出一种执着与韧性。沈从文就是这样一位创作者,在历史的浮光掠影中,始终保持着自己“乡下人”的立场,永远珍藏着自己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  相似文献   

8.
<正>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园地中,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显得那样色彩明丽,意兴飞动,生机流溢,它使人想起以凝重为主调的中国古代文物之中那别具一格的楚国漆器:一片黑色的漆底上现出一组绚丽生动的图案。无疑地,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在现代文学中是十分独特的。因为,在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就是一个十分独特的作家。一、沈从文的文学取向与文学道路。出生在当时还是十分闭塞、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国边地湘西,带着历史上长期受压抑  相似文献   

9.
现代文学与中国百余年现代化历史相始终,也与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相伴生。将社会性别研究整合进现代文学教学,并没有现成的途径和研究模式可依傍。从社会性别视角描述现代文学发展历程,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教学中要注意揭示文本以及文学现象中复杂的社会的、文化的、阶级的、民族的和社会性别的内涵。社会性别视角在现代文学教学中不应只是在分析个别文本或女性作家创作时偶尔的点缀、个别的运用,而应是整体的意识、全新的照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文体学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与发展”研究,是常熟理工学院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重点研究课题。为了深化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推进我院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建设,2005年10月23-24日,我院中国现当代文学重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诗在现代文学30年的发展历程中,在"民族"与"现代"的双重视野下不断地走向了成熟。如果说第一个十年(1917~1927)是中华民族现代诗的形成期,那么第二个十年(1928~1937)和第三个十年(1938~1949)则分别是中华民族现代诗的发展期和成熟期。本文以时间为经,以作家、流派为纬,对现代文学三十年的中国新诗发展历程作一整体性的勾勒,并深入透析中华民族现代诗的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迄今为止主要有三个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个性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国家社会事业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科学(学术)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49年之前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那时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作品还主要停留在个性研究的层面上,彼此之间没有统一的联系,构不成一个统一的整体;1949年之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但这个学科却不是通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自身联系在一起的,而是由国家领导机关通过政治的权力联系在一起的,它构成的是国家社会事业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成立,这是一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自身的组织,是通过科学(学术)研究联系在一起的,科学(学术)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才开始发展起来。而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的是樊骏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樊骏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创新性表现在:无"我"、无"理",而有"道"(整体性),体现了科学研究(学术)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3.
我校学术研究性的学生社团——“沈从文研究小组”于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成立。沈先生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的著名作家,他的不少著作是公认的艺术珍品。“沈从文研究小组”试图遵照沈老的意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严肃认真态度,不带任何成见来研究”他的作品,旨在认识沈老作品的真正价值,活跃我校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上有着独特经历、独特个性、独特思想、独特才华的一位著名作家。沈从文一开始文学创作,就有明确的文学创作倾向,他在作品中也反复提及,那就是——"水",本文主要探讨沈从文文学创作与"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王芳 《高中生之友》2011,(Z4):25-30
作家简介沈从文(1902—1988),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历史文物研究学者,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出生于湖南西部边陲小镇的沈从文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作家,这不仅因为他生存于一个动乱的年代,其文笔却从不因动乱而有丝毫浑浊,作品从没有那个时代特有的剑拨弩张,而且因为自建国以后,为了保全文学理想,他让自己彻底变成了一个历史文物研究者,并写出极有分量的学术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相似文献   

16.
李玉杰  邵智 《考试周刊》2013,(27):15-16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乡土小说作家,在中国文坛有"乡土文学之父"的美誉。他的乡土小说带着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他是湘西地域文化的抒写者。文章论述了湘西地域文化对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老舍与沈从文同为现代文学大家,有自成一体的文学风格。然而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基于抗战的需要,两人放弃自己原有的文学之路,在创作的题材、体裁以及写作手法上都发生了转变,形成了新的创作体系。面对同一时期的文学转型,老舍与沈从文之间虽有相同之处但仍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湘西作家、京派代表人物沈从文的小说具有历久弥新、经久不衰的魅力.“蛮性”书写作为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中一道不可忽视的独特风景线,更是在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中有所体现.沈从文的“蛮性”书写内涵丰富,结构新颖,渊源深远,不仅是对湘西边城中野性、血性、烈性的生命强力的礼赞,也是对自然生态和人格灵性的彰显,更是作者自身关于人性与生命的深刻思考.作者于独特的湘西苗文化和湖湘楚文化的浸润下,抒写出了“蛮性”的湘西世界中自然原始生命的美好形态.  相似文献   

19.
从1919年到1949年是现代文学顶峰时期的30年。现代文学是一种新的文学,它产生于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转变之时,广泛接受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五四文化时期,纳兰词在新的观念和方法指引下,有了全新的面貌,从此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本文通过对纳兰性德的介绍,结合作品对纳兰词的艺术分析以及现代文学对纳兰词的研究三个方面解析了纳兰词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位很“复杂”的作家,这与他极富魅力的孤独感有关。沈从文孤独感的生成源于他青少年时代所接受的奇特的人生教育以及民族文化传统。由孤独外化出的怀疑与否定精神左右了他一生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