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它也被称为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非正式课程等,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与非学术的)”。它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如学校的建筑、教学设备,学业成败的奖惩制度、方式,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等,可以说整个教育环境中凡是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因素都可以成为隐性课程。隐性课程评价则是指以一定的方法和途径对隐性课程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目的在于了解潜在课程的优劣、好坏及其实际产生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
李建文 《江西教育》2001,(12):12-12
隐性课程,又称“隐蔽课程”、“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隐性课程具有各种要素,各要素又有它自身的特殊结构,因而形成了隐性课程的自身的分类结构。根据隐性课程存在的广域性,将隐性课程分为以下三层结构:物质———空间类。作为物质空间类的隐性课程指学校的建筑、校园的规划、学校的地理位置等物质与空间环境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产生正式课程之外的影响。这一结构处于最外层,可以被受教育者直观,也容易移植和改变。组…  相似文献   

3.
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它对学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不容忽视的作用。结合广西民族大学校园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阐述了隐性课程的内涵和特征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功能,并对如何更好发挥隐性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提出了多途径的课程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4.
提高学校道德教育效果是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学校德育课程包含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两大部分,隐性德育课程是隐性课程和德育课程的结合,它具有隐含性、不确定性、累积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学校隐性德育课程主要体现在学校环境、学校人员以及学生交往中,可以通过加强学校环境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道德素质和改变学生评价观,优化学校隐性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5.
体育隐性课程作为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显性课程相呼应,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实施全面的体育教育。开发体育隐性课程,体现了体育课程改革的理念。隐性课程的载体涉及学校体育的方方面面,体育教师应在这些方面有效地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6.
隐性课程是一种可以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作用的环境信息,这些环境信息隐藏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现代医学已进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人文关怀、人文医疗手段层出不穷,因此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成了当前医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对隐性课程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中的作用的研究,说明隐性课程对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课堂中的隐性课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晓红 《宁夏教育》2003,(12):39-39
隐性课程也称为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隐性课程作为学校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它的主要特点有三个:一是涉及范围的广域性。它涉及学校生活的所有方面并渗透于其中,不仅涉及学校的物质环境,而且涉及学校的精神氛围,可谓无处不在,无所不包。二是实施过程的潜在性。隐性课程主要是通过间接的、内隐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是完全不可预期的。三是教育影响的深刻性。由于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情感、意志、人格、价值观的影响,因此,也…  相似文献   

8.
隐性德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独立存在的一种课程形式。校园文化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是隐性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教育实践充分表明,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杨慧莲 《考试周刊》2009,(21):165-167
隐性课程是现代课程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开发并充分利用隐性课程,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已成为当代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本文从隐性课程的内涵、特征入手,系统阐述了其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及实施中遇到的困难,最后进一步就学校教育中应如何开好隐性课程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论教学环境与课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教学环境是由影响人的教学因素组成的总体,它包括教学自然环境、教学物质环境、教学人际环境、教学观念环境、班级教学环境和社会教学环境。我们视给学生以积极影响的环境为课程内容。课程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组成。隐性课程一般指学生从学校隐性文化之习得,隐性课程具有课程展开的暗示性、主导者的不确定性、非认知心理作用的显著性;习得过程中的愉悦性、多因素的依存性、效果显现的间接性和长期性。隐性课程对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隐性课程建设的着眼点即在学校隐性文化的建设,我们要为高质量的隐性课程创设整体性条件、互容性条件、情感性条件、知识性条件及个性鲜明性条件。  相似文献   

11.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都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方式。显性课程已经纳入了学校的教学计划,而隐性课程在学生的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从隐性课程的涵义、因素、可操作性、对学生影响的作用效果强度及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利用和控制隐性课程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徐家刚 《考试周刊》2011,(86):165-166
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通常的学校课程是指明确的、事先编制的课程,主要以课堂教学作为知识传授的形式。隐性课程就其本意来说并非实指.它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等产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  相似文献   

13.
隐性德育课程对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结合隐性德育课程的内涵,探讨中职学校实施隐性德育课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实施德育。  相似文献   

14.
隐性课程既渗透在学校显性课程之中,又存在于显性课程之外,是学校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要素的系统,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隐性课程括物质性的隐性课程、精神性隐性课程、制度性隐性课程和行为性隐性课程等方面。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需要美化校园环境,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创造民主、自由、宽容的课程氛围,提高师德修养,重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5.
隐性、显性课程有效衔接之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校课程有隐性和显性之别,两者在学校教育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隐显性课程进行有效衔接对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开发显性课程中隐性课程的功能,隐性课程的建设充分考虑显性课程的教学要求,隐性课程显性化及显性课程隐性化是隐显性课程衔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隐性课程的含义与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焱超 《湖南教育》2002,(15):26-26
开发隐性课程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课题。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的,又称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是指学生在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教育环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影响的总和,是一种非计划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国际课程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在课程方案和学校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属于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组成部分,可以看成是隐含的、非计划的、不明确或未被认识到的课程。”包括物质情境(学校或班级的建筑、设备)、人际情境(班级气氛、人际关系)和文化情境(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7.
周忠新 《文教资料》2011,(22):193-195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重要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集中利用学校教育的各种渠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的一种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把隐性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在简述隐性课程的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概括、分析了隐性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利用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点。  相似文献   

18.
隐性课程视野下的高师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性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在内容和特点上与隐性课程有很多相似之处,是重要的隐性课程资源.从隐性课程的视角审视高师校园文化可以避免其建设中的盲目性,提升其地位,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科学的开发应从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求、学校的特色三方面确定目标,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进行分析和设计,强调师化.  相似文献   

19.
现代学校课程,总体上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一、隐性课程的作用无处不在  学校课程体系中,有的课程是按照国家规定和学校教育计划的要求正式开设的,这些课程统称为显性课程,亦称正式课程,包括课内课程和课外活动两类。除此之外,学校中凡能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的一切东西,都可以视为隐性课程的范畴。所以,隐性课程是一种存在于教学计划之外的非正式课程,是隐含的教育因素和信息,是隐蔽的、未被完全认可的、却又对学生发挥着影响的那部分学校生活经验,是学生无意识的学习结果。  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具有隐含性、无…  相似文献   

20.
瓦兰斯、马丁与戈登三人对隐性课程的定义都对隐性课程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瓦兰斯认为隐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没有明确提及但又实际起作用的一些结果和实践,马丁认为隐性课程是在学校环境内外有意或者无意产生的、未被学习者公开认识到的学习状态,戈登认为隐性课程是学校内物理环境和教职员工给学习者带来的潜在学习结果.他们的定义有各自的优势和缺陷,对这些定义的辨析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于隐性课程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