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赘语     
读了叶文玲自叙“我的书”,陷于沉重的深思之中:一个十五岁的女孩,考省重点高中的喜悦,比一朵鲜花儿还鲜艳。然而只因哥哥被错划为右派,她却失去了人生的公正……可想而知,她走着怎样坎坷之路,付出了比她应付多几倍的艰辛!编完了稿,照例要写几句“赘语”,可我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只好照抄拙著《书伴人生》中的一段话,算是感言:乡间的小路旁的/车轱辘菜/被来往的行人/踩着/踩扁了/被不时经过的小车,碾压着/压碎了/牛吃着/猪拱着/叶光了/根断了/一场小雨/它还是青青地/嫩嫩地/欣欣向荣地/生长着……赘语@林辰  相似文献   

2.
放假     
我坐在门口,膝盖上摊着父亲“赐”给我的唯一的课外读物,也是经过父亲再三考虑推荐给我的书——《习作知识讲话》。书,打开着.第一页,我至少看了三十分钟,却不知道纸上写的什么内容。我心不在焉,只是看着来来往往相互拜年的人们发呆。这时,好友小亮从门前经过,看见我就说:“小金,过年好呀!”“唉,甭提了,如同蹲“监狱”。我嘟囔着,“大年初一,也不放一天假。望子成龙,龙年了,也不让‘龙’到外面飞飞……”小亮见我有满腹牢骚,一声不吭地走开了。不好,我的话全被在厨房里切肉的父亲听到了,他拎着菜刀定了出来,我可吓坏了,慌忙钻进  相似文献   

3.
忙碌高手     
“最近读什么书?” “无书可读啊!” “听说那部新出的小说……” “中国人写的小说我是从来不看的。幼稚,浅薄!” “有一部哲学新著……” “中国有哲学家吗?恐怕还没出世吧。” “……”“唉,我再不出手,文化的园地真要凋零了。有时,我真有天之将降大任于……不说了,有点惊世驻俗吧,哈哈,不过我总会写一部的。” “那你为什么不赶紧把大作写出来,让人开开眼呢?” “忙啊,太忙了。你看,日程都满了。抽不出时间啊!” “那么,明年……” “看吧,看吧,明年也未必……忙啊!” 请耐心地等待吧,等待忙碌高手有空时,精品会有的。诗曰: 推手为琵却手琶, 先生胆气实堪夸。 大阳不出天先亮, 孩子没生就做妈。  相似文献   

4.
千帆 《出版史料》2003,(3):26-33
迎“难”而上20世纪80年代。“买书难、卖书难、出书难”的呼声甚嚣尘上。小读者买不到心爱的课外读物;老教授摆地摊儿推销自己写的书;排好版的学术著作收不到订货数;多卷集必须成套征订的“行规”,使一些好书不能及时和读者见面……图书流通渠道不畅,发行体制改革的方针亟待贯彻。  相似文献   

5.
以文出名的人常有被人认错的尴尬,吴锦才也未能幸免。 1993年的一天,办公室来了一个女学生,进门说找吴锦才。吴锦才说:“我就是。”女孩愣了一下,不好意思地说:“我和同学们很喜欢你的书,写得特别有深度,所以,我……以为…作者是个…老者。”屋里的人都笑了。对吴锦才来说,这已是司空见惯了。还是刚来新华社的那几年,或许是望文生义,以为有此名者定是读私  相似文献   

6.
“苦口婆心”形容好心好意地再三恳切劝导.语见清·文康《儿女英雄传》十六回:“这种人若不得个贤父兄、良师友,苦口婆心地成全他,可惜那至性奇才,终归名隳身败.”例如梁启超《护国之役回顾谈》:“我和龙济光苦口婆心地谈了十几点钟.”梁实秋《雅合小品·偏方》:“又有一位熟识的朋友……听说我患糖尿病,便苦口婆心地劝我煎玉蜀黍须,代茶饮,七七四十九天,就会霍然而愈.”巴金《谈自己的创作·小序》:“中外古今的文学巨匠常常苦口婆心地劝告人,尽可能少写废话,要写得短,写得深,写得精.”  相似文献   

7.
一位作家曾用“工作着是美丽的”写过一部书。“京九”铁路建设者们“除夕”之夜下工地,他们工作更是美丽的……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图书馆副馆长夏雁同志约我为《河南图书馆学刊》的《名人书缘》专栏写一篇稿子 ,我答应下来 ,但想了好久不知如何下笔。我自知不是“名人” ,但自认为还是一名书生。书生当然与书不能说没有缘份。因此 ,这篇稿子我撇开“名人”包袱 ,只叙与书的缘份 ,便好落笔开篇了 :读书 我出生在离郑州不足百里的荥阳市北邙乡农村 ,这里北距黄河十余里 ,西距黄河仅五里 ,从小可以感受到黄河文化的熏陶。记得小时候上山割草拾柴 ,可以远远遥望到汉霸二王城的遗迹。一户乡邻家的中堂对联上还写着“书不读秦汉以下” ,那时候不懂得它的意思 ,大概也就…  相似文献   

9.
学生时代,我曾梦想当一名科学家,像电视里那戴着厚厚的镜片,到深山寻找金钢钻的地质学家一样。可是,命运的安排,却让我学了文科,当上了编辑。从事编辑工作四年有余,每天的工作就是把别人用潦草文字所表达的思想,规范集结成叫“书”的东西。书是一本一本地出了,镜片也越来越厚,但心里却空落落的,少小的“雄心壮志”时常扯动着我的神经:你是一个没有创造的编书匠,你是用生命在为他人做嫁衣裳……  相似文献   

10.
四年前,读高信先生的《品书人语》时,我曾写过一篇“功夫到处文章老”的短文。从那时起,我就欣赏他那热情耕耘的品书人形象:他以淡泊的心境和对生活并非不热心的态度,用自己的笔有意识地做着“洗盏更酌”、匡谬纠偏的工作,为文坛敌旧做着“为已逝者安魂,使健在者慰情”的事。特别在近几年大家都热衷以奇取  相似文献   

11.
2006年5月7日清晨,湖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一管区。“快看,快看!成了,成了!我们的刑期变学期啦……”监舍内传来一阵阵惊呼声,只见未成年犯小周手指着管区宣传栏的方向,兴奋地奔走相告,生怕漏掉任何一名同犯。不一会儿,读报栏前密密麻麻地围着一大群服刑少年,他们的目光集中在当天《潇湘晨报》的头版,《未成年犯管教所启动义务教育》的标题新闻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面面相觑之间,煦暖的晨光照亮着每名服刑少年稚气的脸,不知有谁唱了一句”其实你不用去远方,义务教育已来到我身旁!”少年  相似文献   

12.
我想过,这一生可能要与书结下不解之缘了。我曾多次宣传过我的“三书主义”:能写书时则写书,写不出书来就老老实实教书,教不成书了那么就安安稳稳地读书。后来,经朋友提醒,又加上一“书”:待到年老眼花读不进书时,就摆摊“卖书”。大约正是因为有了这“四书”的心理预结构,所以在走了一趟意大利之后,脑海里便留下了许多与书有关的印象,权记于斯,以贻同好。  相似文献   

13.
1982年3月21日解放日报四版《讲短话偶感》一文写道:英国现代作家海明威说:“我站着写,而且用一只脚站着写,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逼得我尽可能简单地表达我的思想。”同年11月18日解放日报四版《试试站着开会,如何?》一文写道:美国作家海明威说:“我站着写,而且用一只脚站着,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应某教授之约,前去探望,一进内室,只见老教授独自坐在藤椅上,拿着放大镜聚精会神地看杂志。我先开口向教授问安,寒喧一番之后,各自坐下。我说:“教授同志,您真是一位孜孜不倦的老学究,把喝牛奶的功夫都用在学习上了。”教授苦笑着说:“我年岁大啦,眼力不行,只好望书兴叹而已!”我接过教授手中的杂志一看,是1980年第12期《科学画报》。教授指点着说:“这本杂志内容很丰富,  相似文献   

15.
作家艾煊在3月29日《光明日报》著文,叹道:如今的出版社,为何弄得如此狼狈? 文章说:“建国后到‘文革’前,我的长篇小说和散文集,平均每两年出版一部,有的书甚至重印达7次之多。但近10年中,竟一部书也未出过,而这期间,我是写得更多了……。” “去年春天,一位老友将我的一部散文书稿,介绍给台湾的一家出版社,5月交稿,10月份就完成了印刷出版发行的全过程。随即寄来了样书。” “我的第一部长篇,1950年秋,寄到上海人民出版社,很快就收到了冯雪峰同志的亲笔来信。……书也是不到半年就出版了。”  相似文献   

16.
赵雷 《军事记者》2006,(11):66-66
我入伍后不久,被吸收进了通讯员队伍。然而,新闻写作这条路并不好走,我甚至不知从哪儿下手。两个月过去了,我连一篇“本报讯”都没发出来。我有些心浮气躁,向一位老通讯员请教。他没有直接告诉我如何写新闻,而是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那年冬季新兵分到了连队。有一天,班长让每个人交一篇初入军营的感想。有一名来自偏远山区的战士对班长说:“不会写。”班长就问他:“会不会写一句话?”他说:“这行。”于是这名战士的第一篇体会只有一句话:“今天我走入了军营。”到第二天晚上的时候,班长对这名战士说:“能不能再添上一句话?”那位战士爽快地答应…  相似文献   

17.
Letterl来信     
用事实说话 我是一名新闻系的学生。这学期。在媒介管理这门课上,老师频频提到“全媒体”这个词,而暑假我在报社实习的部门,也向我介绍自己是“全媒体周刊”。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本刊开设“我的书”专栏,请名人名家自述“我的处女作”和“我的成名作”,目的是为了匡正以往的“莫衷一是混乱现象“,”“为今后提供准确可釜底抽薪资料”引言《中国图书评论》要求我写《我的处女作和成名作》。我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当然,我并不是不知道处女作好写,因为它只限于自己Z成名作不好写,因为它不能不牵涉到别人。不过,我又想,我既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就应当立即依照事实写下去,不要考虑那么多。一、我的处女作《易通》是我的处女作。我写《易通》以前,没有发表过任何文章。所以《易通》是我货真价实的处女…  相似文献   

19.
我国弹道专家、南京理工大学浦发教授于2002年8月与世长辞。在老教授去世后的第二个星期一,他女儿浦柯华捧着一个大盒子来到校档案馆。她说:“遵照爸爸临终的嘱托,现在我把它交给档案馆。”她把一道道绳子解开,盒子里第一页纸上是老教授的亲笔字:“本盒内关于各种弹丸的研究相册全部请交校信息档案中心……”这是浦发的临终绝笔。盒子里面有十多本图集,每一本都有记录名称、照片、说明、实验结果、设计思想……此时此刻,大家百感交集。浦教授女儿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泉涌而出,在场其他人眼睛也都湿润了,仿佛老教授就站在我们面前,告诉我们这是…  相似文献   

20.
1982年3月21日解放日报四版《讲短话偶感》一文写道:英国现代作家海明威说:“我站着写,而且用一只脚站着写,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逼得我尽可能简单地表达我的思想。”同年11月18日解放日报四版《试试站着开会,如何?》一文写道:美国作家海明威说:“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