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水利灌溉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核心命脉和农田丰收的重要保障,在水资源量日益降低的今天,如何实现高效节水灌溉是灌溉技术领域研究的趋势。对目前研究比较多的几种节水灌溉新技术和新设备及其在农田灌溉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我国盐碱地的治理与农业高效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盐碱地治理利用潜力巨大, 随着近40 年的不断治理改造, 其呈现出面积总量减少, 重度盐碱地面积比例总体降低但局部区域次生盐碱化加重、撂荒地增加、水资源制约愈加显著等特征。尽管近年来我国通过一系列的科技攻关项目, 取得了盐碱地资源多尺度评估、蒸发阻断农艺高效抑盐、工程-农艺结合增强土壤排盐、节水灌溉优化灌排管理控盐、重度盐碱地和盐荒地盐土农业直接利用等8 大体系40 多项实用技术, 但是缺乏完善的分类治理技术体系、技术工程化程度低、长效后期管护不足、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和产业政策间衔接不紧密等, 造成推广应用难度大、治理效果不稳定、后期投入不足、社会参与积极性不高等现实问题。针对以上现状, 文章提出盐碱地分类治理与农业高效开发利用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产业推进+商业发展"相结合的"全链条产业"创新发展思路, 通过产学研资用相结合的新型模式, 形成我国盐碱地分类治理与水-土-生物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理论体系与关键技术体系, 构建适宜的盐碱地分类治理工程化配套模式, 依托全国多部门合作在全国盐碱区内进行工程化推广示范, 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力量参与产业化开发, 创建我国障碍性资源治理改造与高值化利用的样板。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高效率可持续发展的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已成为水利灌溉的主要发展方向。文章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对农田节水灌溉技术进行讨论,分析了能够有效提高农田灌溉效益的几点改善措施,以期促进农田资源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农田灌溉效益。  相似文献   

4.
农田灌溉技术作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技术被广泛的运用在农业的发展之中。然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灌溉所需要的水资源量是很大的,因而近年来对于节水灌溉技术的关注逐渐增强。本文主要阐述了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的内涵,分析了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对农田节水灌溉发展对策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旨在为提高我国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水平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不可取代的地位,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是国泰民安的保障。而水利工程与农业联系紧密,因此我国在水利灌溉工程方面也十分重视。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水利资源问题十分严峻,国家在节水灌溉技术和技术模式方面也十分关注。以节水灌溉技术以及技术模式为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6.
李艳秋 《科技风》2013,(16):221
我国的水资源分布极其不均匀,并且伴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飞速提高一级人口的迅速增加,水资源矛盾日益凸显,我国社会以及经济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就是农业干旱缺水以及水资源问题。因此,农田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迫在眉睫。虽然我国学者已经对农田节水灌溉以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研究,但是却缺乏对于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推广时的困难缺乏足够重视。因此,本文由我国目前农田节水灌溉主要存在问题入手,并且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农村水利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后农村水利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一是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二是提高农田灌排标准;三是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四是提高农村供水能力.其措施主要是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水利工作的认识,建立新的投入机制.加强农村水利服务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苏金秧 《科技风》2014,(18):138-138
农田的水利节水技术在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上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左右,中国的国民经济收入中,农业收入占了很大一部分,农田灌溉是农业发展所离不开的,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作业的灌溉方式多数是以粗放式来进行灌溉农田的,这对于中国的水资源无疑是一种浪费,而且浪费现象十分的严重,这就因为中国的灌溉技术落后于西方的发达国家。中国走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重中之重,所以通过加强水利水道的建设来达到农业灌溉节水是很有必要的,并且要应用这种技术在全国农村地区加以推广。本文通过结合农业田地灌溉的发展走向,对加强水利水道基础建设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水资源。农业生产用水量大,我国目前水资源匮乏,探究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怎样提高水资源的应用率,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农田水利工程目前节水灌溉技术发展仍存在的问题,总结节水灌溉技术的实施要点,从而达到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促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在农业上消耗的水资源是非常多的,这也推进了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的建立,要想让农田水利工程过去更多的效益,就要将重点放在节水灌溉上,采用多种先进的灌溉技术去节省水资源,让灌溉水的实际利用率有所提高,让农业生产成本降低,让农作物产量提高上去。这样也能让水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更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本文分析了农业水利灌溉中采用的有效节水措施。  相似文献   

11.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中的土壤科学与技术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新途径,是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和安全的必然选择。提升耕地质量和确保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基本保障和具体途径。目前我国耕地资源环境面临着多重挑战,需要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升耕地地力。文章分析了我国耕地质量现状以及耕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发展方向,并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的角度,针对我国耕地资源特点,探讨了提升基础耕地地力的途径,提出了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问题,旨在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包气带水分运移规律的研究能够为干旱区滴灌水盐调控改良盐碱地的技术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以克拉玛依农业开发区经改良的重度盐碱地棉田为例,观测棉花生长季内的土水势、土壤含水量和不同水体的同位素组成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包气带水分运移。结果表明:①在滴灌水盐调控下,经改良的重度盐碱地棉田0~60 cm土层的含水量随时间的变化最大,受灌溉水(降水)入渗、蒸散发的影响最为明显;60~220 cm土壤含水量、土水势和土壤水同位素组成随时间的变幅相对较小,受灌溉水(降水)入渗、蒸散发的影响相对较小;220~260 cm土壤含水量、土水势和土壤水同位素组成随时间的变幅最小,受地下水的影响较明显;②120 cm和150 cm土壤水,100 cm和180 cm土壤水,260 cm土壤水中降水和灌溉水的贡献比例分别约为22%和78%,40%和60%,46%和54%左右,分别反映本次试验入渗水、前期土壤水、地下水的同位素组成特征;③灌溉水对地下水的影响较小,试验期间地下水位的抬升主要来自于侧向径流补给。  相似文献   

13.
边际土地是指由于土壤障碍限制突出、水热资源约束强、地形条件局限大,导致农业产能和经济效益低下、生态脆弱的土地。我国耕地缺口约7亿亩,而现有11.7亿亩(7 800万公顷)边际土地是我国耕地的战略后备资源,藏粮于边际土地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利用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机制协同提升边际土地产能和生态功能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的新趋势,包括选育适应高强度土壤胁迫的耐逆作物品种,筛选可利用的根际促生菌以提升植物耐逆适生性能,挖掘和强化微生物提升土壤质量和健康的功能。针对我国边际土地产能扩增和生态效益提升问题,需要基于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原则制定总体行动方案;设立边际土地研发专项,以"植物先行、改土为基、水分保障、微生物调控、植物-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集成"为思路,建立全国边际土地资源清单,制定边际土地保护和治理区划;开展边际土地耐逆适生品种选育、水肥资源高效利用、土壤障碍因子消减与土壤生物网络诱导驯化、植物-微生物交互影响4个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聚焦黄河滩地和滨海盐土、东北苏打盐碱土、西北内陆盐碱土、南方低山丘陵红壤、西南紫色土、西北黄绵土,构建不同边际土地类型的生态农场模式。通过建立与完善边际土地生态利用理论与技术体系,促进我国边际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并为适时启动连片分布边际土地的改造和高效利用、实现新增7亿亩中等级耕地储备目标,保障"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推进我国生态脆弱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4.
孟丽君  黄灿  陈鑫  江丽  张国梁  郝晋珉  安萍莉 《资源科学》2019,41(10):1949-1958
耕地韧性评价是耕地资源管理的有效方式,对于保障耕地可持续利用与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耕地利用系统韧性的概念,基于表象韧性与潜在韧性两个层面,从稳定增长能力、高效利用能力、抵抗干扰能力、资源支撑能力4个方面建立了耕地利用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河北省曲周县进行实证分析,对曲周县1973—2014年的耕地利用进行阶段划分,并对不同阶段耕地利用系统韧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曲周县耕地利用依据耕地利用技术与耕地产出水平可划分为3个阶段:改土治碱阶段(1973—1985年),稳定发展阶段(1986—2002年),高效提升阶段(2003—2014年)。②高效提升阶段的表象韧性明显高于前两个阶段,其耕地单产水平最高,达到12746.33 kg/hm 2,粮食生产波动指数较小为8%,水热资源利用指数为1.58,抗逆指数为0.97。技术进步是促使耕地利用系统表象韧性提升的主要原因。③高效提升阶段的潜在韧性最低,其水资源平衡指数仅为-0.36,区域水资源失去平衡,亟需对灌溉技术与灌溉利用方式进行改善,增强耕地利用系统韧性。应提高耕地系统的韧性,不断增强耕地对外界干扰的适应能力,从而满足当前耕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管理需求。  相似文献   

15.
耕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付国珍  摆万奇 《资源科学》2015,37(2):226-236
当前我国耕地面临粮食保障与耕地严重撂荒、耕地保护与普遍"占优补劣"、农产品安全与土壤环境污染等诸多现实矛盾,针对新问题的耕地质量评价工作亟待开展。本文在梳理现有耕地质量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耕地质量的内涵及概念;总结了针对农业生产能力、耕地潜力、土地适宜性、土壤及环境质量、可持续利用、分等定级等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综述了已有研究在国家、区域、地块三个尺度的进展;提出了耕地质量评价重点转移、结合农户视角的综合评价、时空变化监测网络构建以及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的标准化评价四个发展方向,以期为耕地质量评价理论提升及实践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随着居民对营养健康的要求不断提升,我国牛羊肉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养殖需求带动我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用作饲料粮,畜牧业所需饲草料缺口巨大,进而导致近10年来我国牛羊肉和饲草料的进口量逐年攀升。我国耕地超七成为中低产田,种植传统作物存在产量低而不稳、生产效益较差的问题。我国多个地区的实践证明,通过草-田轮作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干物质产量,而且具有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改善土壤物理性质、降低含盐量等改良中低产田的作用。由于牛、羊均是吃草为主的家畜,通过实施草-田轮作制度,利用部分中低产田发展人工种草养畜拥有巨大潜力。文章初步测算了3种不同轮作制度下,即相当于每年利用17%、20%、25%的中低产田发展人工牧草,每年分别可以生产牛羊肉1 798万吨、2 158万吨和2 698万吨,分别是我国现有牛羊肉年产量的1.6倍、1.9倍和2.4倍。山东省是我国的牛羊养殖大省,但其人工牧草种植面积却远远不够。文章还以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为例,测算了其发展草牧业的潜力,并对中低产田发展草牧业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侯现慧  王占岐  杨俊 《资源科学》2015,37(7):1367-1375
富硒土壤是发展富硒产业的天然载体和宝贵资源。如何根据地区特点,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是客观衡量耕地质量的必然要求。同时耕地利用分区研究可以为地方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和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依据。文章以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为基础,利用多因素综合评判法对福建省三元区耕地质量状况进行评价,并结合三元区耕地土壤硒元素含量、土壤环境质量及自然保护区和水源保护区等因素,进行耕地利用分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元区耕地质量总体良好,土壤磷和钾元素含量是制约该区耕地质量的主要因素。将土壤硒元素作为富硒区耕地质量评价的考量因子之一,客观反映了富硒区耕地质量状况。同时通过利用分区研究,划分出富硒产业发展区、基础农业保护区、土壤环境治理区和生态环境管护区等四种类型区,文章根据不同类型区特点,对耕地提出了不同的利用方向和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18.
海河冲积平原区耕地综合产能核算及其分区利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玉  刘彦随  薛剑  许皞 《资源科学》2009,31(4):598-603
农用地分等成果为耕地综合产能核算提供了新思路,为耕地整理质量评价提供新方法。以海河冲积平原区为例,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通过抽样补充调查,依据自然等指数与理论抽样样点构建理论产能核算模型,利用等指数与可实现抽样样点构建了可实现产能核算模型,结合近3 年(2003年~2005年)的粮食实际产量,并进行了综合产能核算。结果表明:全区耕地理论产能为2970×104t,可实现产能为2260×104t,远高于近3年1430×104t的年均粮食实际产量,表明目前海河冲积平原区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程度较高。通过分析耕地综合产能、利用强度及其增产潜力,将研究区耕地利用划分为核心保护区、优化提升区和重点整理区,并提出相应的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突出, 主要表现在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环境退化、土壤污染严重等, 影响了粮食安全。文章针对目前耕地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土地整治入手, 分析了土地整治促进耕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实现途径, 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土地整治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