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忠港 《中国教师》2008,(10):34-36
<正>所谓"80后"青春写作,是指一批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文学爱好者的写作现象。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年轻一代,他们往往才华横溢,行为出格,思想反叛,精神早熟,这是个性化历史进程的折射和多元化时代潮流的观照。"80后"写手作为一个群体,拥有众多的"粉丝",以偶像的姿态活跃在当代独特的文化领域  相似文献   

2.
80后文学在某种意义上隶属于都市文学。80年代初都市文学开始复兴,它在意识形态、写作对象、写作目的等方面为80后文学的成功创造了条件。从都市文学的复兴入手来研究80后文学的成功之道,对在市场经济下文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80后写作”是指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群体的写作,他们现身文坛,大约是在上个世纪末。进入本世纪后,新作层出不穷,尤其是“新概念作文大赛”连续数年举办,推出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写手,使“80后”文学群体愈来愈壮观,在文坛内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使得“80后写作”成了当代文坛不可忽视的一个文学存在。“80后阵地”栏目的开设,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80后”青年作家们的写作手法,更好地领悟文学知识,如果同学们对本版有好的建议或想法,欢迎提问和讨论:saibeiyaowang@163.com或写信到本杂志社与“80后阵地”联系。版主:塞北药王  相似文献   

4.
"双性同体"概念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是作为一种文学的理想境界提出的.中国当代女性写作在制度化的"男女平等"中起步后,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女性意识提升、90年代的女性意识掘进,也带着"双性同体"的理想进入了"她世纪".  相似文献   

5.
"70后"徐则臣的小说写作在两个层面体现了其"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交织杂糅的特征:在文学史脉络上,"80年代"文学的"理想主义"和"90年代"以来社会语境的"现实主义"的繁复纠结;在作家自身的写作序列里,"理想主义"情怀和"现实主义"笔触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6.
面对80后文学,批评界主要从"商业炒作"、"时尚读物"、"代际写作"等方面阐释,所以80后写作在文学等级上备受歧视,始终难以在主流文坛上确立合法性地位.本文试图通过对具体文本的解读,以及所处文化语境乃至文学外部机制的思考,发掘蕴涵其中的文学价值,揭示80后文学对当下批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之初,关于"纯文学"的讨论,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回应。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纯文学"共识,发展到90年代表现出文学的"不及物性",对此批评者深表不满。文学能否保持其本质化的"纯"成为批评者的质疑所在。与此同时,"底层写作"成为突围幽闭式的"纯文学"新的写作可能,但突围之后,"纯文学"观念与理想是否需要摒弃,在笔者看来仍然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在中国当代诗坛,"中间代诗群"是介于"第三代诗人"与"70后诗人"之间一股不可忽略的中坚力量。他们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诗歌起步于80年代,成熟于90年代。中间代诗群并不代表一个具体的诗歌运动,而是指一代诗人的写作立场和诗风,代表诗人有安琪、臧棣、伊沙、叶匡政、陈先发、赵丽华、潘维、西渡、桑克等。中间代诗人具有鲜明的写作个性,自觉维护诗歌的独立写作与本真写作,反对诗歌派别之间的对立,对观念写作持否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文学史写作和研究中所理解的"农民"不是"五四""国民性"代表的"农民",也不是革命文学所期望召唤的革命"大众"意义上的"农民",而是在中西对照中形成的"世界文学"总体视野下的"农民"。这种观念结构背景,导致80年代的"农民"形象成为落后文化的代名词,也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物。这种"农民"观影响了80年代人们的文学史意识。  相似文献   

10.
女性意识是女性文学概念界定的依据.在80年代的舒婷诗歌中,呈现为伴随人的意识的觉醒而觉醒的形式.到90年代的翟永明,则强化为"女性个人化写作"形式,而后转入性别意识淡化与超越.  相似文献   

11.
写作文化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是写作创造行为的"大技巧",也是从文化到文学的一个中介.胡适和陈独秀主导的"五·四"文学革命就是"五·四"新文化到"五·四"新文学的中介,本文将主要从内容、形式以及个性特征上来分析论证"五·四"文学革命实质上是一场写作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2.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文学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到80年代中期以来文学对于传统的人性观念、人的生存价值的怀疑,这种对于"人"的重新认识对90年代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写实小说、王朔现象、《废都》现象的内在实质都在于放弃了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突出了人的生存本身的意义,这种强调生存本身的意义的态度在沉溺于人的感性生命之中的"身体写作"中得到了同样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80后作家”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作者.也可以叫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作家。不经意间.“80后”已经涌过了三渡创作浪潮。然而面对这代人异彩纷呈的写作.专业的文学批评却处于缺席的状态。目前.对“80后作家”文学的批评存在着重大的问题并导致了一系列后果.因此.专业的文学批评家绝对不能对“80后作家”视而不见.关注“80后作家”写作.这不仅是“80后作家”自身的需要.也是当代文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具有代际差异特征的"80后"文学呈现三极分化的趋势,在完成终结"意识形态写作"这一历史过程的同时,彰显了一种"非主流"的文学趣味,呈现出网络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新媒体文学风格。虽然止步于传统标准的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却从文学走向社会,从精英视野走向公共领域。"80后"文学不但余波未了,其非凡意义还将不断凸显。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写作在短短的几十年间经历了风风雨雨,文学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文革"前以政治意识形态为指导思想到20世纪80年代提出"重写文学史"的口号,对从前的政治话语进行了颠覆,致力于追踪现当代文学的"现代化"脚步;90年代对80年代的思潮进行了深刻反思,加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学界对文学史的理解逐渐趋向多元或者说不确定性。本文以赵树理为个案,勾勒了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历程,对各种文学史观作出了自己的评价,认为几十年来文学史观念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肯定走向怀疑,每一次的转变与其说是向真理巅峰的逼近,不如说是对文学史领域的扩展。  相似文献   

16.
1980年代开始的生态写作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此前的几次大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如"五四"时期的"人"性写作,1930-1940年代的阶级性写作,1950-1960年代的政党性写作和"文革"时期的领袖——集团性写作,其思维模式和表现视阈都没有跳出"人与社会"的樊篱;此后以"人与自然"为反思和表现对象的生态写作,与前几次大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比较,是一次最富有新质、最没有重复性和最具有开拓性的转向。  相似文献   

17.
刘强 《现代语文》2010,(5):108-109
"80后"青春写作历经十余年的发展,随着青春作者的成长,青春文本的喧嚣背后正经历巨大变化,突破与创新成为青春写作的新特点。不论这些改变是出于无奈还是文学自身要求,这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而言都是有利的,应该积极肯定这些转变。  相似文献   

18.
":80后"文学以作家出生年代命名,它处身的时代氛围凸显了其代际的差异。"80后"文学较以往的写作更明显地突出了青春的元素,承平的社会历史难以将"救亡"、"革命"等诉求渗透进文本而成为深厚的根基。图书的出版发行成为"80后"文学的关键性一环,出版集团通过伴随文本重构文学,并且以团队的力量生产文学,资本市场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笼罩着"80后"文学。印刷媒介的变迁和网络媒介的兴起构筑着"80后"文学新的机遇和危机。  相似文献   

19.
李萍 《青海师专学报》2005,25(1):174-176
安妮宝贝文学的时尚化体现了都市文学中的一点创新期待,但她的叙事情感走向了"后情感主义",其原因是创作视野狭窄所导致的"伪个人化写作",最终的根源是20世纪90年代都市文学缺少真正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20.
所谓“80后”,简单说来就是指一批出生于80年代、正在尝试写作的文学爱好者,他们代表着中国当代文学最年轻的力量。“80后”现在在写作领域里崭露头角的,约有百十人,经常从事写作的大约有千余人,他们有一个专门的网站“苹果树中文原创网”,签约作者近两万人。这样庞大的一个写作群体,总在我们的视野之外,这如果说不是一种冷漠,至少也是一种失职。他们的市场占有率之大和读者受众群体之多,也是相当可观。北京的开卷图书研究所近两年的图书市场的调查表明,以“80后”为主体的青春文学占有整个文学图书市场份额的10%,而现代和当代的作家作品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