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张锦华 《编辑之友》2010,(10):53-55
目前,网络上低俗之风盛行,艳照、不雅视频、芙蓉姐姐式的网络红人层出不穷.面对越来越多的由网络引发的社会问题,人们积极呼吁构建网络伦理.什么是网络伦理?在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有必要先从伦理学谈起.那么,什么是伦理学呢?伦理学是对道德进行研究,关注人的行为和价值的一门学问.它的实用性在于判断什么是符合道德的,什么是违背道德的.网络伦理是指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进行社会交往时而表现出来的道德关系,这些道德关系制约和规范网络中人的行为.在探讨这一问题时,人们往往把目光聚焦在技术和法制上,而忽略了伦理道德这个层面.其实,人们把这些问题的出现归咎于"新技术"的应用是没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2.
传媒素养的基本含义及社会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先元  邬彬彬  王翰 《新闻界》2005,(5):22-23,16
大众传媒素养是最近中国传播学界聚焦的课题之一.但是,大众传媒素养的基本含义究竟是什么?大众什么素养的社会地位究竟如何?大众传媒素养的深层意义又究竟何在?这些关于大众传媒素养的基本问题,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和界定。  相似文献   

3.
刘畅 《青年记者》2006,(5):51-53
社会弱势群体对权利与平等的诉求,无疑是真实而迫切的,但行进在时代进步大道上的跋涉者,基本责任与良知,更愿意理性地面对现实。所以,我们倾向于“让理性精神引导诉求”。而农民工城市求生所遭遇的碰撞、冲突也引起了我们深切的关注。石家庄市破获了一起抢夺案件,涉案的都是进城务工的青年,他们原本都是父老乡亲眼里的“乖孩子”,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涉嫌犯罪呢?记者何磊前往石家庄去探个究竟,我在想,如何面对“农民工犯罪”这样的问题呢?  相似文献   

4.
高尔夫打入高校,中国社会再次引发“大学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争论,这些争论显得敏感而慌张。于是,什么是精英,什么是大学——许多基本的价值判断,竟让人疑虑丛生。[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李曙明 《青年记者》2015,(30):18-19
人们为什么“爱”评论?它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体现着何种价值?为让其价值进一步显现,我们需要做什么?这些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王晓骏 《新闻传播》2010,(5):143-143
所谓博客现象是指人们在网络上利用博客工具创建博客网站、写网络日志的现象。作为继电子邮件、BBS和ICQ之后的第四种互联网沟通工具.博客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外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较早。有“博客教父”之称的丹·吉尔默(Dan.Gillmor)针对博客这一现象提出了“草根新闻学”,并推出了个人新作《个人媒体》。而国内自从“木子美现象”以来,博客也进入了广大网民的视野,成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方式。那么,这种媒介技术的发展究竟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什么?  相似文献   

7.
周青 《重庆档案》2006,(5):12-14
一、人文精神的根在老百姓,表现为老百姓普遍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 什么是人文精神?搞清这个概念是建设重庆人文精神的基础,但这个概念也许就如什么是文化一样,有太多的理解和解释。笔者认为人文精神就是:“普遍表现的社会生活中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按照这样的理解,人们对重庆人文精神的表述有很多种,有人认为是“包容与开放,刚毅与豪爽,美丽与时尚(苟欣文教授语)”,有人认为是“忠实诚信,吃苦奋进,不甘落后”(王重举教授语),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些表述有一个起点就是人,是围绕人的活动而言的,它的根在老百姓。表现为老百姓喜欢什么?厌恶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以及他们日常的生活方式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网络这东西     
我是个实在人,挺怕什幺“时空隧道”和“虚拟人生”,觉得那是大话.最起码不可思议,然而,随着一张张大网铺天盖地向你套来,你也就老老实实被人网络住了,怕也是他,不怕也是他,你是无法离开“时空隧道”与“虚拟社会”了,网络世界是一个真实的虚拟世界,现在好多号称“新新人类”的人,竟然天天活在“隧道”或“虚拟”的网络社会中,据说还有滋有味,面对这些人和由这些人想成的“新型”社会,  相似文献   

9.
美国文化传播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一切公众的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事实的确如此,在如今这个消费主义时代和大众文化时代.我们几乎找不到没有娱乐节目的电视频道。在这股娱乐化浪潮中,“选秀风”、“麦霸风”、“相亲风”、“户外体育风”纷纷刮起。在人们尽情享受娱乐节目带来的愉悦时。同质化和低俗化两大问题也表现得越发明显。那么娱乐节目究竟靠什么摆脱这两大顽疾呢?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大大扩大了人们的新闻视野。博客、网站、BBS、QQ等是网民比较活跃的“空间”。最热的新闻、好的文章、时尚的图片等经常被复制、转载在这些地方,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现象——网络转帖。而这种现象的盛行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违背道德甚至触犯法律的问题。那么网络转帖的“道德底线”到底在哪里呢?网络转帖中有哪些触犯道德底线的现象呢?转帖者这么做的动机是什么?针对这些行为,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作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人肉搜索”是网络时代的新玩意儿,近年来因其强大的网络威力与社会影响力而备受关注。从2006年的卖身救母事件、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功夫少女色情照片事件,到2007年的钱军打人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流氓外教案事件、华南虎事件、“很黄很暴力”的张殊凡事件,从2008年的网络暴力第一案“死亡博客”事件、天价理发事件、“70后炫富女”兰董姐姐事件、“辽宁女”轻蔑灾民事件、林嘉祥猥亵女童事件、天价烟局长事件,到新近的公安局政委女儿冒名上大学事件、富家子弟飙车撞死平民大学生事件等,这些频频自网络空间延伸到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空间的“人肉搜索”事件,先后制造出一连串的媒体事件并转化为社会事件。“人肉搜索”一方面因其带来的可以揭开权力信息黑箱的传播功能,受到网民与社会的认可与赞扬;另一方面因其带来的网络暴力与社会暴力,受到网民与社会的反对与贬斥,以至于开始有地方政府开始立法明确规定“人肉搜索”违法。悖论中生存的“人肉搜索”,正在受到传播伦理的高度审视。  相似文献   

12.
陈敏  李虹 《新闻爱好者》2006,(5S):44-45
随着电视频道的不断增多,电视生活栏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今无论是白天或夜晚。只要你打开电视机,几乎没有哪家电视台不在向你炫耀按照各自审美理念打造的“电视化”的精彩生活。然而,究竟开办这些栏目的初衷是什么?我们的制作与受众各自从中得到了什么?恐怕很少人去分析研究它。  相似文献   

13.
论媒介受众定位的战略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俊 《当代传播》2001,(6):84-85
媒介经营包括信息经营、发行经营、广告经营等具体方面,但是贯穿其间的主线则是受众定位。新闻媒介要取得相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就必须清楚地了解:我们的服务对象是什么人?他们需要些什么?其特殊性究竟在何处?这些关键的问题都需要受众定位去解决。可以说.在媒介经营的流程中,受众定位是“切入口”,而信息、发行、广告等均是“输出口”,切入的东西不对路,输出时就不可能得到良好的回报。所以,在当前趋于白热化的媒介竞争中,我们应该将受众定位视为媒介经营的首要问题来认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新闻媒介已越来越…  相似文献   

14.
社会语境视角下的房地产炫富广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告信息铺天盖地的现代社会,我们每天都能接触到无数的广告信息,其中。尤以房地产广告为盛。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力是如此强大,而房地产广告中的炫富广告更是成为整个中国社会共同诟病的社会文化问题。诚然,房地产炫富广告触动了社会贫富的敏感话题,致使人们对其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且这种逆反心理在社会大众中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据此,本文基于社会语境的视角,从消费主义的意识渗透、社会扶贫与炫富等方面来反思炫富广告产生的社会语境.并探索性地提出了房地产炫富广告转型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期探寻房地产炫富广告产生的社会语境根源和发展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5.
江作苏 《新闻前哨》2002,(11):13-14
谁都知道“市场”是“无形之手”,它可以在调配资源上发挥作用。而“无形之脚”是什么?经济学家指的是“寻租”。在经济学中,“租”的原意是指一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超过了社会平均水平的那部分剩余。所谓寻租是指那些借助于权力的力量,来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非生产性活动。寻租会使市场机制失去作用,经济学家们称之为“看不见的脚”或“无形之脚”。由于寻租行为是公平竞争的大敌,把人导向腐败,人们形象地把它看作是用“看不见的脚”踩住了“看不见的手”。寻租行为不管在什么社会制度下都会产生。它的行为特征是以权牟利,尽管…  相似文献   

16.
廖昌喜 《新闻界》2001,(6):45-45
近年来,我国新闻界出现了一个“负面报道”的新闻概念。那么什么是负面报道?这个报道是如何界定的?它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如何在新闻实践防止负面报道的产生?笔者拟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简单的探讨。所谓负面报道,是指在各类媒介传播的新闻信息中产生了负面社会效应的报道。这里指的“媒介”不仅是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还包括互联网等新媒介。“新闻信息”,不仅指常规的新闻消息,还包括传媒发布的一般信息。“负面社会效应”,是指新闻信息传播后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生活秩序产生了损伤或…  相似文献   

17.
在广告信息铺天盖地的现代社会,我们每天都能接触到无数的广告信息,其中,尤以房地产广告为盛.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力是如此强大,而房地产广告中的炫富广告更是成为整个中国社会共同诟病的社会文化问题.诚然,房地产炫富广告触动了社会贫富的敏感话题,致使人们对其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且这种逆反心理在社会大众中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据此,本文基于社会语境的视角,从消费主义的意识渗透、社会扶贫与炫富等方面来反思炫富广告产生的社会语境,并探索性地提出了房地产炫富广告转型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期探寻房地产炫富广告产生的社会语境根源和发展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8.
罗攀 《网络传播》2006,(7):55-55
当前,博客在我国发展得如火如荼,这种以网络日志和超文本链接为基本构成要素的个人网页,成为一种以燎原之势发展的社会现象与社会行为。伴随博客的日益普及和影响力日渐扩大,各个阵营里(草根博客、明人博客、IT博客等)出现了一批人气博客,这些博客周围聚集了大量在网上游走的fans,成了一块不可小觑的“人气宝地”。消费时代无孔不入的商业广告敏锐地嗅到了这块“人气宝地”,欲迫不及待投进博客的怀抱,开始了与博客的第一次接触。当博客遭遇广告,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相似文献   

19.
今天,我们说印刷业正面临着一场革命,一场迈向Internet出版的革命,是否夸大其辞呢?96年美国旧金山Seybold展览会上,有人有声宣布:数字式出版印刷的新纪元终于来临了!尽管其过程是十分的漫长,但是人们终于到达这一新的起点。我们就此可以讨论一下印刷及网络,希望不至于引起某些人的不快,甚至捂住耳朵尖叫起来。我们相信Interne将象改变电子信息交换一样来改变印刷工业。这一场革命在印刷出版技术上是全方位的。“短版活”、“数字式彩印”、“按需印刷”、“灵活印刷”、“直接制版”以及“大幅面印刷”所有这些究竟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20.
网络道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道德“。慎独”意味着人独处时,在没有任何外在的监督和控制下,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恪守道德准则。在传统社会的道德范式以服从为主,而网络社会的道德范式,只有上升至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高层次上才具有自律性,才能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学术理论上对道德的定义有两种,一是调整人们以及个人和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二是实现人的全面自我完善和手段。伦理道德的产生与形成,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共同的约束,而网络的诞生,在现实社会之外又缔造了一个完全没有地域限制的虚拟社会。我们既不能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