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教材强调指出:“变音是用半音加强调式已有的全音倾向,变音有一特点:它并不改变和弦的功能,……” “变音是调式的全音自然音倾向在和弦功能不变,也不越出本调范围以外的条件下的半音尖锐化,同样的和弦叫变和弦。”  相似文献   

2.
变和弦是一种具有特殊音响效果和表现意义的和弦,在钢琴即兴伴奏中,离调变和弦向其临时的主和弦根音作四度或二度上行解决可获得离调效果;运用调内变和弦时必须将所包含的半音解决到调内的稳定音级;歌曲旋律中大、小调的因素相互渗透或是大小调之间相互转调时运用变和弦可实现调式交替;使用变和弦能够起到丰富和声色彩、增加和声表现力的独到作用。  相似文献   

3.
全文通过对部分传统音乐作品的和声分析,总结出副属系列和弦在音乐作品中的运用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音乐结构上的运用和丰富音乐色彩的需要,并特别分析了副属和弦对流行音乐带来的影响.试图阐明副属系列和弦作为一种超越调式自然音体系的和弦,其在音乐作品中的运用是扩展音乐和声语汇的上好选择.  相似文献   

4.
附加音和弦是和声由简入繁发展过程中的产物,除了丰富和声色彩、扩充和声素材等实践意义,作为连接传统和弦与现代和音之间的桥梁,也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附加音和弦被明确为西方音乐的标准和声语汇,该时期也是所谓"调性边缘化"时期,此间附加音和弦的表现形式较以往而言有所不同。本文通过对作品中附加音和弦较为典型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该和弦在调性衰微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漫谈三和弦     
在自然调式的七个音级上都可建立一个三和弦,共可建立七个三和弦,根据它们在调式中的作用及其和声功能可分为正三和弦与副三和弦。在自然调式的ⅠⅣⅤ级上建立的三和弦,是调式中的主要三和弦,被称为正三和弦,这三个三和弦,是最有特性的三和弦,它包含调式中所有的音。如I级三和弦是135,Ⅳ级三和弦是461,V级三和弦是572。涵(?)1234567七音。正三和弦中,I级三和弦(主三和弦)是协和和弦,最稳定,其他和弦都倾向、服从于I级三和弦。Ⅳ、V级三和弦是协和、不稳定和弦,从不同角度倾向、支持I级  相似文献   

6.
巴赫<371首四声部众赞歌>中的和声处理体现了调式调性与和声调性两种调性体系的结合,即:众赞歌旋律是教会调式体系的,而和声却是大小调体系的,这两种体系的结合是<371>的最大特色.巴赫运用功能和声处理众赞歌旋律的主要手法是,将教会调式的特性音和Ⅶ级音处理为大小调体系的其他音级,将教会调式的主音在功能和声中处理为同调结合和异调结合.  相似文献   

7.
和声语言,从初创时期发展到今天,已经从古典调性的约束,四、五度功能序进,演化到千变万化的和弦结构和和声序进逻辑。十九世纪以来,和弦结构的复杂化有以下几个方面:高度的三度叠置和弦,四、五度叠置和弦,附加音和弦,五声音调纵合化和弦,三度叠置基础上的变化音和弦,外音和弦,持  相似文献   

8.
当前,各种音乐流派层出不穷,面对现代音乐纷繁复杂的情况,传统乐学对调、调式、和声观念的反映不足,这一点在和声中尤为突出,随着传统音乐向现代音乐范式的拓展,调、调式、和声等观念急需转变,如何有效的确定和分析现代和声及相关现象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从音的物理基础出发,紧密结合生理特性,通过分析音的性质、听觉生理机制、音的协和机理、权衡律制,利用发声体的张力度在分析音响上的优越性,创造性的引入模糊性理论,以此为基础,给出拓展后的和声、调性等一系列新观念,“和弦-音阶”方法成为和声等产生“色彩”变化的直接而有效的工具,通过实际分析,体现和验证了上述一系列新观念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9.
歌曲简易伴奏是我们学生开展音乐教学的关键所在。本人在和弦教学中总结出几种方法,现写出与同仁探索。 一、大小调正三和弦和原位三和弦的转换与和弦的配置 和弦是指按三度或三度音程排列起来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的结合。有三个音组成的三和弦,四个音组成的七和弦。和弦按三度叠置时,最低的一个音称根音,依次为三度音、五度音和七度音。大小调正三和弦是由三个音组成的,  相似文献   

10.
当前,各种音乐流派层出不穷,面对现代音乐纷繁复杂的情况,传统乐学对调、调式、和声观念的反映不足,这一点在和声中尤为突出,随着传统音乐向现代音乐范式的拓展,调、调式、和声等观念急需转变,如何有效的确定和分析现代和声及相关现象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从音的物理基础出发,紧密结合生理特性,通过分析音的性质、听觉生理机制、音的协和机理、权衡律制,利用发声体的张力度在分析音响上的优越性,创造性的引入模糊性理论,以此为基础,给出拓展后的和声、调性等一系列新观念,“和弦-音阶”方法成为和声等产生“色彩”变化的直接而有效的工具,通过实际分析,体现和验证了上述一系列新观念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1.
正在现有的《基础乐理》及《和声学》理论文献当中,对和弦的结构分析只是从根音层面上进行叠加梳理。比如,大小七和弦的结构分析为:以大三和弦为基础,根音至七度音为小七度音的和弦叫做大小七和弦。这样的结构分析,实际上忽略了由三音到七音之间已经构成了另外一个三和弦这个因素,而这个三和弦的结构和音  相似文献   

12.
减七和弦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和弦,它具有十分尖锐的听觉效果与极其不稳定的和声功能性。在西方大小调的体系中,减七和弦被认为是极度不和谐的音响效果之一,常常用来表现强烈的情感或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是极具表现力的一种和弦。在传统和声中,减七和弦十分不稳定,有强烈的需要解决的倾向。又因其转位的特殊性,它的调性归属感十分模糊,经常作为转调的中介和弦使用,被称为"万能的转调和弦"。在作为转调的中介和弦使用时,它不但需要考虑在前调与新调中的功能性,又需要注重转调过渡的流畅性。了解减七和弦在转调中的常用方法,对音乐的创作非常有帮助。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和声写作中,离调、半音体系的运用十分常见,它给调式带来了新的倾向性,丰富了调式的和弦,使作品拥有了新的表现上的可能性。本文以伊·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第三十二章习题一为例,通过四部和声写作来剖析离调和弦中副属和弦的具体运用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音乐教育》2007,(3):44-45,34-35
10、按指定要求填写调号:11、C音在自然大调中为Ⅱ级,在和声小调中为Ⅳ级。1、A和声大调的中下音是:()2、下列音程中,属于c和声小调的音程有:()A.#d自然小调B.d和声小调C.B和声大调D.B自然大调4、可能存在于()3、B大七和弦可能存在于下列哪些调式中()A.D和声大调B.d和声小调C.d旋律小调D.d旋律大调5、同属于B和声大调和b和声小调的稳定音级有:()6、C商调的羽音是:()7、C商雅乐七声调式的主音是:()8、是哪种装饰音记号的演奏谱(:)A.C角调B.F宫调C.A角调D.D羽调9、下列调性中属于同宫系统的调性有:()A大调d小调D大调#D弗里几亚调…  相似文献   

15.
【调】Key(英)指调式中“do”音的音高位置。如1=C称C调;1=G称G调。也指主音的音高位置。如6=a称a小调或(?)羽调,5=D称D征调。【调性】Tonality(英)指调式类别与主音高度的总称。如以C为主音的大调式叫C大调,以a为主音的小调式叫a小调;以G为主音的征调式叫G征调等。【调号】Key Signature(英)音乐符号。指定乐曲主音高度的符号。简谱中用1=C或1=G等符号,标记在乐曲的左上方,五线谱中在G谱号、F谱号或C谱号上加升记号或降记号来标明,标记在各行谱表的最左方。  相似文献   

16.
德彪西是印象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和声序进虽然打破了传统的功能进行,但德彪西作品中的调式调性却清晰可辨。增三和弦在德彪西作品中一方面加强和声的色彩性,另一方面构成隐伏的半音和全音音列,极力使音乐作品的调式调性模糊化。贝尔格《钢琴奏呜曲》Op.1不但是一首高度的半音音列音乐作品,  相似文献   

17.
由于传统和声学理论对于重属和弦的青睐与偏爱,学术界长期忽视对于重下属和弦的研究与观照。虽然近些年来稍有好转,但仍有一部分教科书或学者否定重下属和弦的存在,这是不客观的。重属与重下属和弦的存在是阴阳对称的辩证实体,是支持与肯定调性中心稳定的有力支柱,是调性的发展与和声色彩对比的必要手段,在音乐创作的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与审美价值。所以,正确地认识重下属和弦,对我们辩证地看待和声发展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所谓“织体”(俗称为“音型”)主要是指和声基础用音调作有规律的陈述,即和声声部的具体组织形式。在为歌曲配伴奏时,除了要分析歌曲的体裁与内容,确定歌曲的调式、调性与风格特点,正确把握歌曲的基本情绪,以及和弦的选择和确定歌曲的曲式结构等等,还要为歌曲选择出适合的织体或音型。  相似文献   

19.
读西安音乐学院学报《交响》1997年第3期赵福洲先生《关于自然音程与变化音程的概念界定》一文(以下简称赵文)至终篇,对文中一些定义和提法感到疑惑,故欲在此与赵先生进行商榷。赵文曰:“迄今为止的传统‘音列’都是建立在一定调式之上的”。尔后,出现了一个“调式音列”的概念。又日:某些“人工音列”是“不讲调式调性的”。首先,笔者不知道哪一种音列要讲调式调性。若要讲(依赵文而论),则当有诸如“C自然大调音列”、“s和声小调音列”、“密克索底亚调式音列”、“e五声商调式音列”……等等之类了。我们来看看教科书对音列…  相似文献   

20.
随着通俗歌曲的崛起,电声乐器的应运而生,为了能适应电子琴及电吉它的简单伴奏,常常在歌曲乐谱的上方标有具体和弦的记号,从而产生电子琴固有的和弦效果及电吉它的习惯和弦音型。在现行出版的一些通俗歌曲中,曲谱大多采用简谱,和弦标记却采用固定音名,由于这种和弦标记法与简谱不配套,因此在实际运用中,产生诸多不便,甚至徒有虚名,或者干扰歌曲主旋律的演奏。这里有很多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方面: 一是这种和弦标记法造成主旋律的调思维与和声部分的思维混乱。现行出版的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