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小说《歧路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系统再现了古代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教育观。在客观上《歧路灯》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直到现在仍然有许多现代教育可以借鉴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歧路灯》作为研究18世纪中原一带方言的不可多得的资料,河南大学张生汉先生对书中的方言词语多有研究,但张先生的某些观点有值得商榷之处。摘出十余条小说中的方言词语并以今音、今义分析之,不仅是对《〈歧路灯〉词语汇释》的补充,也有益于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方言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李绿园《歧路灯》从理学家教化的立场学习借鉴戏曲艺术,大量描写了乾隆年间从京师到河南首府开封的戏曲活动,在形成《歧路灯》内容与形式特点的同时,也加强并丰富了古代小说与戏曲两大艺术门类的融和交流。《歧路灯》作为一部章回小说,同时也是研究清中叶戏曲特别是河南中州地方戏曲艺术的宝贵资料。《歧路灯》的这一文献价值已经并必将更加受到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清代教育小说鸟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至清代,教育小说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这与清代社会背景、小说创作者的亲身经历,以及前代教育小说写作经验的积累有关。除长篇教育小说《歧路灯》外,清代还产生近一百三十篇短篇教育小说,其中白话小说集中于对家庭教育的反映,并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文言教育小说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对题材的开拓上。  相似文献   

5.
清中叶出自李绿园手笔的《歧路灯》,是中国古代一部重在描写教育问题的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艺术形式形象化地表现了较为丰富的学校教育思想,其中关于尊师重教以及关于师才、师德的思想,在有有一定的认识,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歧路灯》的研究始于本世纪 2 0年代。80年的《歧路灯》研究大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二三十年代 ,孙楷第、冯友兰、郭绍虞、朱自清等著名学者就对李绿园的生平资料作了初步考证与整理 ,并肯定了《歧路灯》的价值 ;六七十年代 ,河南学者栾星致力于李绿园与《歧路灯》研究 ,成绩最突出 ;80年代 ,《歧路灯》研究曾形成了一个小高潮 ,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另外 ,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学术界自 80年代以来对《歧路灯》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素质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人格品质形成的趋向。《歧路灯》运用对比的方法,通过描写母亲王氏与父亲谭孝移对儿子不同的教育方式,显示了作者关于家庭教育的观念,是我国古代比较成熟的一部家庭教育小说。  相似文献   

8.
题材创新与题材融合的和谐统一,是《歧路灯》题材上的美学特色,其具体表现形式便是公案片断与世情小说、教育小说的有机结合。对这一美学特色具体内涵的探讨可分两个层面:一是将《歧路灯》中的所有公案片断看成一个整体,从题材融合、主人公形象塑造、结构布局、主题表现等角度进行探讨与考察;二是将《歧路灯》中的每个公案片断均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观察对象进行探讨与考察  相似文献   

9.
该文把《歧路灯》的思想内容分成两个层次:一是教育主题,作者通过对主人公谭绍闻教育失败的描写,分别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几个方面为读者点燃了一盏歧路之“灯”。二是揭露现实,此书对封建末世丑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广泛的揭露和批判,成为映射社会的一面“镜子”。作者对教育如此关注,正是出于对行将没落的封建末世的忧患。这两个层次可谓是“灯镜相映”——互为表里密切相连妙合无限!  相似文献   

10.
《歧路灯》是十八世纪李绿园所著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一百零八回.约六十余万言,“是一部描写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普通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歧路灯》成书之后,一直流传不广,埋没了近二百多年,从1981年栾星的校订本出版后,引起了我国文艺界的重视。笔者认为《歧路灯》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手法上都有一定的价值。李绿园原籍河南新安,他的一生几乎与十八世  相似文献   

11.
综述清代小说《歧路灯》的研究,对“埋没”说、思想倾向、艺术成就,现实主义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予以简评。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对《金瓶梅》的借鉴、继承和发展,不少论者进行了研究。然而,被人斥为道学气十足的十八世纪长篇小说《歧路灯》,与历代被目为“诲淫”之作的《金瓶梅》又有什么联系呢?《歧路灯》的作者李绿园在《歧路灯自序》和书中,多处批评贬斥《金瓶梅》。然而,我们从《歧路灯》中发现这位以道学家面目出现的李  相似文献   

13.
《歧路灯》的故事渊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歧路灯》与《型世言》有很深的渊源。《歧路灯》与《型世言》第十五回故事的主要内容基本相同,且许多细节也相似或相同:《歧路灯》第二十九回与《型世言》第二十七回的故事情节相似,且有的细节描写也颇为相同。因此,可大体推定李绿园以《型世言》第十五回作为《歧路灯》故事的直接渊源或者是蓝本,同时,也借鉴了同书中的其他故事情节,敷衍成了自己的小说。  相似文献   

14.
李绿园撰著的长篇白话小说《歧路灯》,是研究十八世纪中原官话的重要语料,很多词语至今仍保留在河南方言之中。《歧路灯》一些单音词和复音词的意义可以通过方言用例得到恰当的解释,省略式复音词则可以通过形式还原了解其意义。在今后对《歧路灯》的语言研究中应充分重视各种版本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歧路灯》是清代作家李绿园创作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小说通过一系列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中国18世纪的社会风俗画。《歧路灯》的审美艺术特色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朴素的写实主义笔法、独特的心理描写手法、饶有趣味的反讽手法等在小说中表现的非常突出。  相似文献   

16.
《歧路灯》是我国清代一部蕴含着浓郁的儒家传统教育理念的小说。作品形象化地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基本模式与理念,表达了作者在儿童的早期教育中,对于家长的作为、教师的标准、儿童的成长环境等诸因素的高度重视;同时,对于家庭教育过程中呈现出的封闭性、守成观念、以及父母的分工偏差等局限性一面,也进行了客观真实的描述。  相似文献   

17.
由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施荣华教授著的《文艺批评论丛》一书 ,已于 2 0 0 2年 3月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文艺批评论丛》 ,是施荣华教授近 1 0年文艺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的一个总结。它以现代美学的眼光和审美的角度 ,谈古论今 ,充分挖掘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美学内蕴和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审美意识。全书分为“文论篇”与“批评篇”两部分。在“文论篇”中 ,主要探讨与研究了中国古代的绘画、音乐、诗歌艺术、理论和小说评点艺术。在“批评篇”中 ,主要研究了当代动物小说的文体特征和美学追求、闻一多的新诗艺术观以及云南儿童文…  相似文献   

18.
“和谐”是指“和而不同”,既是一种思想、理论,也是一种理想、追求,它能产生最佳氛围、产生最佳效应.通过对清代教育小说《歧路灯》的解读、研究,我们可以得到反思和启示: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教育方法、教育环境都会对受教育者产生积极而长远的影响,更有利于受教育者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9.
《歧路灯》“把”字句可分为工具式、处所式、处置式、否定式等几类;融合式“把”字句、“把”共管多个宾语及“把”后谓语动词的消失等是《歧路灯》“把”字句的特殊形式;《歧路灯》里用于表处置的“把”字句占绝对优势,而且多用于口语中,“将”字句已经或即将从当时口语中退出。  相似文献   

20.
唐代传奇小说中,元稹的《莺莺传》可以说是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同时又是最聚讼纷纭的了,历年来吸引了大批唐传奇研究者的注意力和兴趣。磁力所及,连那些并非专事古代小说研究,甚至并不研究文学者也“下海”议论一番。吴伟斌也是因研究元稹其人其诗而“跳槽”到《莺莺传》的研究领地,接连发表了《〈莺莺传〉写作时间浅探》(载《南京师大学报》1986年第1期),《“张生即元稹自寓说”质疑》(载《中州学刊》1987年第2期),《再论张生非元稹自寓》(载《贵州文史丛刊》1990年第2期)和《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