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服饰设计中黑白搭配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阐述了服饰设计中黑白搭配的色彩原理、对比特点以及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审美价值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畲族服饰纹样作为本民族特殊含义的图腾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通过收集部分福建畲族服饰纹样实例,在题材内容、构成方式、色彩搭配、审美趣味等方面与汉族传统纹样进行对比研究,结合畲族历史源流,梳理其内在变化原因,论证了畲族服饰纹样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又与汉文化不断融合这一在审美上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3.
满族是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萨满服饰即为满族在祭祀活动时的扮相,并不是日常简单的装束,其是萨满教的体现,萨满服饰中的符号充分体现了实用功能、审美意念和宗教信仰三者的统一,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其服饰中的符号无论从静态还是抽象上都体现出了与宗教观念的和谐统一。萨满服饰中符号的色彩、图案和配饰在现在服饰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服饰打扮 ,从生理、心理需要而言具有实用性 ,而从美学意义上看 ,具有强烈的时代审美特征 ,而审美的焦点则在于它的色彩和色彩的搭配上。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服饰色彩心理、情感和色彩的象征意义 ,即使是同一民族 ,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职业和不同文化素养 ,对服饰色彩搭配也有不同的追求。服饰的色彩与搭配已成为一种当代社会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符号系统,作为符号系统的苗族服饰又是一种表现艺术。苗族人民把生命本能自发的色彩感情转化为独到的色彩艺术形式,反映了苗族在与自然抗衡中对事物的认识和升华,从服饰中可以看出苗族人民的文化积淀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6.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对贾宝玉的服饰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向读者展现了丰富的中国服饰文化。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的译者对同一服饰有着不同的审美体验和主观审美差异。在英译贾宝玉的服饰色彩、质料、款式时,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和英国翻译家霍克斯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给读者展现了不一样的服饰美。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在各种信息的刺激下,人们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追求与众不同来表达自己的个性,服饰广告便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吸引人们的眼球,刺激着人们的购买欲。在服饰广告中,色彩是第一要素,对色彩的合理搭配和精心设计,直接决定着服饰广告的最终效果。所以,如何在服饰广告中创造性的运用色彩,已成为服饰广告设计领域非常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红色为切入点 ,具体考察了《红楼梦》1中薛宝钗对红色加以排拒和隐藏的有趣现象 ,总结了宝钗服饰色彩的各阶段发展特色 ,及其服饰色彩与《诗经》女性的审美叠合。才子佳人小说《定情人》在谈到爱情标准时有桃红、梨白的说法 ,宝黛形象即是这一观念的演绎。  相似文献   

9.
蒲松龄大半生累于科考,科考失意使他对科场黑暗现象充满深切的怨愤,而个人理想与价值期待又使之终生对科举功名有着难以割舍的迷恋,这种情结反映在他的诸多作品中,对科举的批判就体现为鲜明的个体主观色彩,体现出既爱又恨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0.
以苗族传统服饰的色彩语言为出发点,首先从"自由随意"、"对比强烈"、"巧妙调和"三个方面阐述苗族传统服饰色彩的审美特征;其次分析影响苗族传统服饰色彩的因素;最后从"五色观"与"天人合一"两个方面重点论述苗族传统服饰色彩中的哲学思想,进而向世人展示苗族传统服饰绚丽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蒲松龄与酒     
酒在蒲松龄的生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也对《聊斋志异》的创作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蒲松龄与酒的研究,有利于丰富蒲松龄行迹研究和蒲松龄精神世界研究,同时,也对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聊斋志异》大有裨益。本文拟从蒲松龄的生活与酒、蒲松龄对饮酒的态度、酒对《聊斋志异》创作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史景迁是当今国际汉学界杰出的史学大师,在其史作《王氏之死》中,蒲松龄这个名字进入了读者的视野,《聊斋志异》的篇章也被数次采用。史景迁和蒲松龄的"缘识"决非偶然,而是有诸多因素做支撑。在《王氏之死》中,史景迁借助《聊斋志异》解读蒲松龄,并通过蒲松龄观察郯城社会现实。另外,史景迁整合《聊斋志异》的故事材料,使这一史著极具文学色彩,史景迁和蒲松龄的"缘识"也可以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作一解读。  相似文献   

13.
女性地位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之一.在一个男权的世界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女性世界:虽为鬼魅狐仙,但她们敢爱敢恨,敢于冲破封建樊篱,追求自由幸福.蒲松龄把女性美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女性不仅仅是一个可以让男人赏心悦目的对象,更是一个力图追求精神自由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作为儒家知识分子的蒲松龄,他的思维模式、道德标准仍未能超出传统伦理思想的范畴。他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为数不少的"贤妻良母"形象。解读这类形象,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十七世纪女性的真实风貌,更能由此了解蒲松龄在塑造现实女性时所袒露出的男权意识的伦理理想。  相似文献   

15.
在蒲松龄著作的流传过程中,其同乡孙锡嘏功不可没。他亲自整理的《聊斋志异》手抄本,出自蒲松龄后裔,弥足珍贵;他抄录的蒲松龄文集,后被耿士伟编选为《聊斋先生遗集》,是《聊斋文集》的第一个印本;他抄录的蒲松龄诗集成为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诗歌部分的主要依据。在其所撰《聊斋志异》跋语中,孙锡嘏还对《聊斋志异》作了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在《聊斋志异》及聊斋诗文的保护与传播过程中,孙锡嘏可谓居功至伟。  相似文献   

16.
论废名《桥》的闺阁情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闺阁情趣是表现在作品的作关于女性、关于闺阁生活的审美情趣,废名长篇小说《桥》中所表现的闺阁情趣,其产生,既与温庭筠、李商隐等人的艳情学影响有关,又与作自己的情感经历有着潜在的联系,这种情趣的表达,既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旧时艳情学的局限,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但也存在境界相对狭小的缺陷。  相似文献   

17.
对作家生平经济状况的考辨可以更加贴近作家,更加隐微地了解作家情感情绪变化的蛛丝马迹,从而增加对作品把握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蒲松龄一生主要以坐馆教书为生,曾短暂地南游作幕,中年、老年分别补廪和援例出贡,还在教书之余代人写些应酬文字,因而其生平经济状况可从束脩、润笔、幕金、廩金、贡金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8.
在蒲松龄创作的十五种俚曲中,《姑妇曲》是描写婆媳关系的名篇。它以家庭关系中普遍存在的婆媳关系为基本内容,歌颂了孝妇的善行,抨击了不孝之妇的恶行,进而指出,作为婆婆也要尊重、体贴、呵护儿媳,体现了蒲松龄较为开明的"婆媳观"。  相似文献   

19.
东亚文化圈里的母狐一直被视为反面形象,"狐狸精"具有浓厚的贬义色彩。但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所刻画的狐女用智慧大胆追求爱情,展示出新女性的生存状态;用智慧挑战封建礼教,颠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历史传统;用智慧挽救爱人,令"狐狸精"成为美丽与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20.
周立波长篇小说《山乡巨变》中的景物描写和女性描写,体现了作家浓厚的故乡情结和茶子花情结,体现了他文学创作的婉约风格和阴柔美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