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5月12日,在珠峰呆了一个月之后我回到了拉萨,还沉浸在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报道成功的喜悦中,大地震发生了。北京、台湾、日本都有震感!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可能是比32年前唐山大地震更大的一次灾难,而前方灾情不明!情况不明的时候是最需要记者的时候!我得去现场!我知道高原下撤以后的第一原则是休息,我也很想家,想不满两岁的儿子。但是这时候到一线去,不是我个人的选择而是一种职业的天性。经批准,5月13日,我挤上了震后拉萨飞往成都的第一班飞机。  相似文献   

2.
东文 《青年记者》2004,(5):22-24
记者: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到《中国经营报》工作的? 李佩钰:我是1986年来到《中国经营报》(当时叫《中国农村经营报》)工作,从这里开始了我大学毕业之后的第一次职业经历,而这一职业一直伴随我至今,已经17年多了。记者:您是学什么专业的?新闻是您最开始的本行吗? 李佩钰:我在大学里学的是纺  相似文献   

3.
记者,是许多人都羡慕的职业。可是,要做一名合格的记者,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一次,我到新闻学院去讲课。一位学生问我:你认为记者应当具备哪些最重要的素质?我说:第一,要有社会责任感,有一股革命激情。第二,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第三,要勤奋,勤于学习,勤于采访,勤于思考,勤于写作。这当然不是新闻教科书上写的,而是我在工作中的一点体会。责任感、激情从哪里来? 我选择记者这一行,开始并不了解记者职业的真正意义在哪里,或许还受了当记者能成名成家、记者是“无冕之王”的影响。可是,当我到了工作岗位上以后,我很快就明白,记者也和其他行业一样,第一位的是责任。如果说,我选择记者这一行,当初带有  相似文献   

4.
金石明 《中国记者》2022,(11):68-69
<正>当得知自己获得本届“长江韬奋奖”的时候,我想起来更多的是我记者职业的开始,那时候,我只是单纯地想做记者。我是做了八年的语文老师后,再来做记者的。那时,我即将30岁,已是而立之年,想起高考时的“新闻”第一志愿未能如愿,选择了重新开始。  相似文献   

5.
我说“珠穆朗玛”,同所有地球人一样,我是在说一座雄奇的山峰。它的崇高威严独一无二,空灵俊逸独一无二,险峻残酷独一无二。珠峰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我说“珠穆朗玛”,从记者的职业角度,我是在说“现场”。即新闻事件发生地。我向来笃信根本属性(共同属性)第一,附加属性(区别属性)第二。拿自己来讲,首先是人,其次是男人,再次是记者。然而我到珠穆朗玛时,第一次  相似文献   

6.
笔为谁而握?     
一九四九年南下的时候,我开始对自己的职业育了选择.干什么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自己暗暗决定:"到南方干记者工作去!"到了武汉以后,组织上果然把我分配到广播电台工作去了.为什么我选择记者工作呢?理由有两条:第一,我爱好写作;笫二,记者容易出名.记者生活开始了,一切都是陌生的.出去采访要有人带着,怎样写消息、通讯,一窍不通.第一篇难产的稿子终于写出来了.可是整篇文章千孔百疮,错字、别字连篇,标点符号也不会点,句子不通更不用说了.可是  相似文献   

7.
记者采访往往会出现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觉得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想采写,抓到一大堆材料后,又不知道应当报道什么;二是认为什么都一般化,平平常常,没有什么值得报道;三是依赖领导.领导出什么题目,就去采写什么稿子;四是跟着请柬走.你请我到哪里,我就去哪里采访,你要求报道什么,我就报道什么。这几种情况的共同特点,就是完全推动了记者在采访中的主体地位。究其原因,就是记者缺乏一种特有的职业嗅觉,职业敏感。发现不了什么是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这里所说的职业嗅觉,职业敏感,就是记者的新闻敏感。  所谓新闻敏感,是指记者…  相似文献   

8.
“我热爱报纸和报纸工作。我有着无穷无尽的好奇心,我想这大约是记者职业不可缺少的条件吧!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人们在干什么?它们是何时何地以及如何发生的?我是多么希望及时地了解这一切啊!”  相似文献   

9.
1988年5月6日,也就是中日尼三国联合登山队双跨珠峰取得巨大成功后的第一天,我在珠峰北侧大本营意外地看到了人民日报当天的报纸传真样。这是日本《读卖新闻》设在北京的机构人员通过珠峰北侧卫星地面站传来的。使我更为欣喜的是,《读卖新闻》社会部部长冈岛成行还将《读卖新闻》当天有关双跨珠峰的几乎六个整版的报纸传真样也复制了一份给我。在《读卖新闻》的报纸传真样中,《读卖新闻》珠峰报道队的组织者冈岛成行就我与其它中方记者在珠峰的采访活动作了介绍,还很客观地报道了我们指出的  相似文献   

10.
在理工科院校读书的时候,我特羡慕文科大学生,说穿了是青睐记者这一职业。然而,心里常常又觉着没底儿,我总在想,记者风先是风先,差不多什么场合都去得,什么人都见得,无之王嘛。可这碗饭并不好吃,记者要广泛涉猎各种知识:经济、科学、教育、文化、政治、法律、社会等等。记者每天要和社会上各种人打交道,名符其实的“社会活动家”。记者还应是全天候的,除了睡觉之外,他要对社会上发生的事件及时作出反应。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基层的一家建筑施工企业。此后不久,市报的一次公开招聘终于圆了我的记者梦。走上记者岗位,才知道干记…  相似文献   

11.
记者节感怀     
田霞 《军事记者》2008,(11):51-51
11月8日,第9个中国记者节。这是属于我们记者的节日!我热爱记者这一职业,我庆幸生逢在这样一个时代,选择了这样一种职业。  相似文献   

12.
千方百计让自己的文字进入读者的视野,进入读者的脑海,即增加可读性,是每个记者最基本的愿望。当我们为此挖空心思去琢磨角度、去深化主题、去修饰语言的时候,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恪守着自己的职业阵地——记者。为什么不试一试做个读者呢?为什么不用非记者的眼光打量一下我们准备表现的事物呢?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站到了自己职业的对面,获得了另一种感受。  相似文献   

13.
当记者,做编辑,令很多人羡慕,不少青年人为获得这一职业而孜孜追求。20年前,我开始从事新闻工作,但那不是职业,是业余的。那时,我到报社送稿,看到编辑们坐在破旧的写字台前,在一盏绿色灯罩的老式台灯下,手握让红色墨水碱得粗了头的毛笔改稿,真是羡慕极了!后来,我也当了编辑,是编杂志,一月一期,太不“刺激”。我总忘不了那“绿色灯罩”下面的感觉。那时人事制度太严,想换职业是很难的。为了新闻这一职业我整整等了10年。  相似文献   

14.
13年前,我开始拥有了一个称呼,叫“记者”。记得,领到记者证那天,我骑着自行车,在故乡哈尔滨的小路上狂奔。抬头看看天,觉得天是那样蓝,身边,是夏日轻柔的风。那时,我才22岁!从十几岁起,看到从事新闻工作的父母忙碌的样子,甚至除夕之夜都看不到他们的身影,就知道当记者很艰辛,更觉得这个职业很崇高。因此,人生立下的第一个职业梦想,就是成为一名记者,甚至,心底里,我把这个职业当自己的生命一样热爱。觉得这是我此生的寄托。12年后,34岁的我登上了范长江新闻奖的领奖台。接过范长江新闻奖奖杯的时候,我的心里涌起很多感慨。没有人知道,这个奖…  相似文献   

15.
记者究竟是不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在又一个记者节来临的时候,这是我在心里想得最多的问题.实际上,今年9月底,这个问题就曾经在微博上的媒体人圈子里火过一阵子.在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观点的鲜明对立.一种观点认为,记者有着不同于大多数职业的特质,有人将这种特质总结为“良心职业”,还有人则更进一步,称之为“圣职”.持这种观点的人大多习惯于将记者与牧师、律师、医生、教师等职业归为一类,认为这些职业承担了较为特殊的使命,对于社会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这次我是第二次为《新闻记者》写稿,我拖了很久,因为从伊拉克回来之后我到了北京,每天都在为了“非典”新闻和专题片忙着,所以这篇稿子拖了又拖。我想,对于我在这场战争里面的报道内容以及我在这场战争里面经历的东西,很多人已经从别的媒体中看到了很多。我想,既然是为一本专业的杂志写东西,不如写一些我觉得和记者有点关系的东西。这次去巴格达,首先我没有想到的是会引发关于是不是应该去巴格达的问题。对于一名记者来说,到第一现场进行报道是自己的职责,也是一个传媒机构的职责。有的人说,一个传媒机构不应该为了自己能够有独家新闻而不顾…  相似文献   

17.
儿子要考大学,填报志愿时,我动员他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不是要小家伙“子承父业”,或者将来分配时好“先得月”。我是觉得记者这职业,挺不错的,爱屋及乌,便推销给了儿子。 记者职业好在哪里?数年前,《中国记者》开辟一个新栏目“青年新闻圈”,约我这年已不惑的老青年打头炮。编辑说,内容不限,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我便写了一篇《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是的,大阳每天都是新的——这便是记者(编辑)这职业的最大特点。 每天上班,一到报社,脑子想的,接触到的,全起新东西。即使一篇平淡无奇的来稿,或者一篇老生常谈的言论,删删改改之余,总得给它取个新颖的标题吧。常常为一词取舍而在室内踱来踱去,不知捻断  相似文献   

18.
《到美国去播种 T 恤之花》这篇570字的现场短新闻被评为第三届中国新闻奖后,一些同行问我,你是怎样抓出这么个点子来的?我静下来想了想,从新闻背景中寻找一篇袖珍新闻的切入点,也许是我这篇特写的成功之处。作为《中国纺织报》社的一名驻湖北站记者,我从1985年起就对荣获我国服装界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  相似文献   

19.
提起风貌通讯,使我想起初当记者时的一段经历——新华社国内部注意培养新记者独立活动的能力,一九五九年春,让我去黑龙江“闯一闯”。这次采访,既无老记者带领,又不背具体题目,我带上一些介绍信,想上那里了解什么,请当地有关单位协助。我寻思怎样充分使用“自主权”。如果去交通便利、经常见报的地方呢,跟老记者比赛,步人后尘“拾麦穗”,很难再有新发现。我想,不如去辽阔的森林和草原,或许那里还有记者足迹未到、尚待开垦的“处女地”吧!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农村记者,我每年都要到农村走几次,以便对每一个时期农村和农民的情况真正地有所了解;但是,深入到农村之后,我又常常感到惭愧。尽管我们有几十万新闻大军,尽管有人说“记者满天飞”。可就是有人想见记者而难以见到。这就是农民! 今年夏天,我们在湖北大别山区采访,当我提出要去农村到农民家里看看时,县委书记显得挺惊讶,对我说:“北京来的记者能下到县里就不错了。”就是在这个县,我听说,一次县委书记深入到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