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读过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的人大概不会忘记下面的情景:(先生)大声道:“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如果撇开他们所读的内容不论,那鼎沸的读书声以及先生投入的诵读的情境,还真很令人神往。“读书”是语文课堂上常用的一种学习方式,细细考究起来,它可以分出很多种类:从声音的有无看,读书可分为默读和有声…  相似文献   

2.
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相似文献   

3.
“死记硬背”,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几十年来一直被我们当作“注入式”而否定了,认为它是与我们所提倡的“启发式”教学原则相违背的。我们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而反对机械记忆。记得20世纪50年代末,有一幅宣传画,上面画有鲁迅先生的头像和一条语录:“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就是反对陈腐僵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范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生动地描写了当年儿童读书的情况:“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缺齿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  相似文献   

4.
<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如下片段:"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相似文献   

5.
桑文彬 《现代语文》2006,(11):112-112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日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  相似文献   

6.
《辅导员》2012,(Z1):36
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老得智,读庄得慧,读墨得力行,读韩得冷眼,读荀得自强不息。先秦诸子,家家都要读。一有偏好,就会出问题。另外,读书人不能不读书,也不能只读书。我更喜欢的还是这句话:与有肝胆人共事,于无字句处读书。  相似文献   

7.
谈起读书,我觉得无非是"勤奋"二字。勤奋是最为质朴又颠扑不破的读书之道。记得小时候读书,先生要求我们的,不仅是读文章,而且还要背下来。中国文学史上的诸多优秀篇章,小时候但凡花了功夫的,有很多至今都刻在脑子里。也许你要问:脑子里记住这么多文章有什  相似文献   

8.
<正>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题目叫《感谢书》。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这个人读书喜欢想自己。我是抱着从书本中寻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态度读书的。如果读书不与自己、与工作联系起来,学而不用,对我来说,读书就失去了大半的意义。"简单地说,就是读书同时读自己。书是养人的。古人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医愚"前提是"善读"。所谓"善读"就是必须吸收书中的养分,并融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话道破了读与写的紧密联系。早在古代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等说法。显然,只有在读中探写,并且是将读与  相似文献   

10.
<正>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国学大师,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我读过先生的《追忆似水流年》一书后,了解到先生的性格除了坚韧,也有柔情的一面,并从中感知到了他的真情追忆。这本《追忆似水流年》,所选皆为季羡林先生关于读人与读书的散文。全书共分两辑:"数风流人物"、"读书破万卷"。深浅不一的追忆中,清晰再现了那些逝去年代的人和事——衣钵相传,恩德  相似文献   

11.
《初中生》2013,(18):62
(2013年2月~2013年3月)1.毕淑敏教我写作文(栏目:"作文")多读是一方面,勤练也要跟上。其实二者本是紧密相连的。毕淑敏引用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她告诫同学们,读书和练笔贵在坚持,只  相似文献   

12.
一、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有几句很难懂的话:“有念‘人远乎哉……千杯未醉嗬…………。’”这一段,课本注释过于简略。这句原文是“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是《论语·述而》中的句子。由于当时在三味书屋里读书的儿童们并不理解孔子所说的话的意思,所以没有把句读念清楚。应当这样断句:“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大意是:仁德难道距离我们很遥远吗?我想要仁德,这仁德就来了。”  相似文献   

13.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了"自能读书"的思想。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任务。这就强调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为此,我从遵从儿童认知规律出发,拟定了"六定四读导学"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其模式的特点是:以读为主轴,以教师为主导,以自学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标。  相似文献   

14.
<正>1941年,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于"读整本的书",提到:"把整本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因此,让孩子读整本书也是对目前小学语文教育缺失的弥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部分,做了这样的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读整本书的意义重大。因此,我将指导性阅读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先生曾说:"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培养,并不局限于第一课堂,第二渠道有更广阔的天地……"<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相似文献   

16.
<正>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总得读。"我的理解是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古人云:多诵数遍,自然上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说明了读书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其实也是一种生活,一种智慧。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常见、最有效的方法。学生总是通过  相似文献   

17.
正乐读有字之书我多次与学生分享叶舒宪先生的一篇文章:《牛津乞丐也读书》。文章写道,在牛津街头,有个乞丐,席地而坐,不顾初冬寒冷,专心捧读一本书。叶舒宪十分惊讶,好奇地问乞丐看的什么书,回答说,是法国作家凡尔纳的小说。叶舒宪慨叹:"温饱都还不能保证,却照样需要幻想中的‘环游地球’。"讲完这个真实的故事之后,我问了同学们这样一个问题:"对这个乞丐而言,读书的功利性何在?"有个  相似文献   

18.
<正>朱熹先生说:"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我觉得在低年级汉语拼音教学中,若能充分做到这"三到",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口到",读准音的"法宝"无论是声母还是韵母,都有它自己的发音方法。如:发单  相似文献   

19.
爱迪生说:"读书之于思想犹如运动之于身体,运动使人健康,读书使人贤达。"余秋雨先生认为,学生幼小的心灵纯净空阔,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爱上读书。学生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坚持每日读古今中外优秀诗篇,体验读书的乐趣,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及家长都期望的结果。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能促使学生爱上读书。开展同读一本书活动语言在于积累,读书在于坚持。小学生最难做到的是不能坚持读书,为此,我提倡让父母与孩子同读一本书,从而对孩子起到一定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朗读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朗读水平和阅读能力是检验一个学生语文水平和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既是技能训练,又是艺术素质的培养;既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又能调节课堂气氛,同时又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其功能是丰富多样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读人家的东西,念出来,比光看容易吸收。有感情的文章,念几遍更容易领会。自己写的东西也要念,遇到念来不顺的地方就要改。好文章,要多念。”然而在今天,朗读教学被许多语文教师忽视,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