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尧典》为代表的诗学时代是中国古典诗学史上的“言志”时代。《舜典》之“言志”产生于祭祀过程.“志”指一种宗教文化情感;春秋时期“道志”诸说产生于人与人的社会交际氛围,“志”一般指称人的世俗文化理念。“志”的指向主要在群体,在他者;但这并不是说“志”排斥主体之情,“志”中也包含着浓厚的情感色调。  相似文献   

2.
我们以“信”作为切入点,探讨《论语》所论述的“信”在市场经济运作下的积极和消极意义。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不仅如此,孔子即而提出“与朋友交而有信”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原则,再进一步把“信”当作国与国相交的道义标准:“道之国,敬事而信”。孔子又说:“上好信,则民莫不敢用情”。管理者如果讲求信用,那么,民众就没有不敢说实话,动真情的。因此,“信”不只是一般的人际交往原则,也是一种管理之道。这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吻合的。但是,《论语》阐释的信有消极的一面,建立在宗族关系上的信任阻碍市场经济发展,同时个人的“信”缺乏独立性和自足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学者有辑录地方历史文献的优良传统。清代史学家章学诚云:“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郡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比人而后有家,比家而后有国,比国而后有天下。惟分者极其详,然后合者能择善而无憾也。”(《州县请立志科议》)所以他主修《湖北通志》,体例分为四部,其一为通志主体,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诚,天之道也;诚之,人之道也”。姑且不论有无天道,而把“诚”作为人道的准则,作为人际的基础性道德规范,则颇有见地。以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为根本任务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将诚信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以期教育引导学生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以信待人,以信取人,以信立人。  相似文献   

5.
1、《诸子集成》二、王先谦《荀子集解》《荀子·仲尼》:“愚者反是。处重擅权。则好专事而妬贤能。抑有功而挤有罪。志骄盈而轻旧怨。以吝啬而不行施。道乎上为重。招权于下。以妨害人。虽欲无害。得乎哉。” 杨倞注:“施道,施惠之道。欲重其威福,故招权使归于已。” [今按] “以吝啬”至“妨害人”断句有误,应标为:“以吝啬而不行施道乎上,为重招权於下,以妨害人。”这样句意才与杨倞注同。杨倞注“施道,施惠之道”,说明杨氏所注本“施道”二字本相属不断。又,《荀子简释》据《诸子集成》本断句,释“道乎上为重”为:“谓愚者处重擅权,他的言行都托称‘依上之旨’来自重。即俗话所谓‘狐假虎威’之意。”①实乃因断句之误而曲为之解。  相似文献   

6.
道德     
在中国哲学史上,指“道”与“德”的关系。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论语·述而》)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会图景,“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因儒家以仁义为道德的重要内容,故也以仁义道德并称。《老子》中的“道”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德”和“得”意义相近,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对于“道”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己,亦称为“德”。《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认为“道”和“德”虽尊贵,却不是什么主宰(“…  相似文献   

7.
“爱人”,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主张,从总的方面来说,“爱人”应是根本的国策:“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从具体来说,又应成为人与人之间要奉行的道德准绳,即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颜渊》、《雍也》,以下凡引自《论语》的只注篇名)使整个社会“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在奴隶社会日趋崩溃、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末期,孔子提出“爱人”用以取代奴隶主阶级的“残民”,顺  相似文献   

8.
东汉酒泉郡延寿县城考李并成延寿县之名,始见于《后汉书·郡国志》“酒泉郡”条,而不见于《汉书·地理志》,知该县当为东汉新置的酒泉郡属县。该县位于何处?有的学者据《汉书·地理志》酒泉郡属县中有“天衣”而无“延寿”,而《后汉书·郡国志》中则有“延寿”而无“...  相似文献   

9.
刘勰在《原道》篇中提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的论断,在这个“道—圣—文”的公式中,“圣”是“道”与“文”的中介,这个中介就是作家、作者,所以《征圣》篇可视为作家论或作者论之纲,其观点贯穿于全书。圣,就是最有创造性的人,唯其最有创造性,才有借鉴、教育、指导、师范、楷模的作用。以圣人为师,刘勰认为首先应像圣人那样“贵文”;要像圣人那样“识道”,这是“师乎圣”的根本;“识道”是“明道”的前提,先要有所“识”,才说得上有所“明”。刘勰认为,圣人“明道”之文的特点是“精理为文,秀气成采”;“明道”作文是有规律的,这就是“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但也要“抑引随时,变通适会”  相似文献   

10.
吴锦 《文教资料》2006,(33):1-2
《论语·先进》篇有一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或简称《侍坐》。这是《论语》标题的惯例,以首句或首句中的语词为题。这段文字也有以“论志”为题的。这是根据内容命题。但细想一下,“论志”实在不能作这一章的独一无二的标题。因为《论语·公冶长》就有孔子与颜渊、子路的“论志”。这次子路还反问孔子,“愿闻子之志”,孔子的回答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另外,《韩诗外传》中还记载了两次孔子与弟子论志之事。一是孔子与子路、子贡、颜渊游景山,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言者何期愿,丘将启汝”。于是各言其志…  相似文献   

11.
通过梳理历来对于“无友不如己者”的各种解释,分析孔子对于朋友之交的观点,进而认为孔子的友爱思想的核心是“与朋友交而有信”,而至于与何人交、交者何人则是次要的问题。当然这不是说只要“与朋友交而有信”就可以忽视与何人交这个问题,这就涉及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问题。但只要“忠信”这个思想核心没有被埋没,孔子的友爱思想就会显得清楚明了。  相似文献   

12.
唐代的鱼符与鱼袋⊙杜文玉在我国古代社会,凡调发军队,命官遣使,颁发政令,皆授之以符或节,以为凭据。《周礼·地官》:“若国有政令,无节者不行于天下”。颜师古说:“节以毛为之,上下相重,取像竹节,因以为名,命将者,持之为信”。唐代任命大将,虽也授予节,只...  相似文献   

13.
微博     
《孔雀东南飞》被删是因为这个时代不需要爱情;《药》《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被删是因为这个时代害怕出现更多的鲁迅;《雷雨》被删是因为周朴园远胜过如今的煤老板;《过秦论》被删是因为“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六国论》被删是因为“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相似文献   

14.
孙奇逢的一个重要思想,即学《易》旨在用《易》以治身,治安与治国平天下。“天下之道莫善于相反而相交以为用”,是对立统一的。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总是安危相随,泰否相因,始终都是“反交为用、的。所以,他提醒他人们泰之不忘否。即便事已得凶,亦当仍使之趋吉,犹“逆境而进之者,此《易》道之有与造化侔,而圣人作《易》之功亦与天地并也”。  相似文献   

15.
张晔 《考试周刊》2009,(5):21-23
《酌》确应为《大武》的一章,且为第五章,但《序》言“告成《大武》也”,不确。而“养天下”应理解为“守天下”,诗中也确有“能酌先王之道”,“先王之道”即为文王的封分制!  相似文献   

16.
《隋史遗文》是根据晚明说唱文学编写的,柳敬亭所说评话《秦叔宝志传》可能就是它的底本。《隋史遗文》是当时普通民众心态的艺术写照;小说写秦叔宝艰难而漫长的成名史,体现了民众“重利荣身”的价值观;秦叔宝行侠仗义及与单雄信、程咬金结义之情的描写,表现了民众以“义”为核心的伦理观。  相似文献   

17.
魏晋时期 ,面临儒家人生哲学体系的整体性退潮 ,杜恕《体论》以“诚”为关乎天地大定的伦理至要 ,以义利之辨为伦理主题 ,重申君子、小人之分野和君臣对待之道 ,不杂刑名法术和阴阳谶纬 ,努力正本清源以回到原始儒学的立场 ,颇与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儒术”异乎其趣 ;而傅玄《傅子》之论仁 ,则在董仲舒初步沟通义、利而仍将“利”与“道”、“义”分作两橛的基础上 ,进一步将“兴天下之利”直接同“仁”归合 ,也表现出在新形势下“存重儒教”的另一种努力方向。二书堪称这一时期儒学人生论的代表性作品 ,都在一定程度上见出曹魏西晋之交玄风甚炽 ,犹与国家意识形态相异 ,儒学就衰 ,仍是广大士林中人之思想底色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8.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可乎 ?”   5.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  相似文献   

19.
吴然 《语文知识》2002,(10):48-48
《论语·公冶长第五》中有一段孔子与他的两个弟子谈志向的言论: 颜渊、季路侍。子曰:“孟各言尔 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 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 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 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必修本)《我国古代的车马》一文,为了说明古代车马并举的问题,引用了子路所说的两句:“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课本的注释是:“愿意乘车马,穿轻暖的皮袍,和朋友们一同享用;虽然用坏了也没有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周敦颐《通书》的教育理念,在立师之道、教育之则、乐教之善诸多方面,有着不同于传统儒学教育的展开向度,进行论析:“师为天下善”,把立师设教提高到“天下治”的高度,师者应从“修道”转到“养性”的“双自”上,以培养提高人的品性,达至“中”的理想境界;启蒙教育,诸如“渎则不告”、“汩则必乱”、“为而不止”、“慎其时中”均为重要教学原则;“淡”与“和”的乐教,可“平天下之情”,以风移而俗成,等等。所有这些向度,极大地丰富和提升我国优秀传统教育理论结构的内涵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