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贞观时期的“文德”政治纲领和地域文化整合以及士庶力量消长的历史趋势成为影响此时文坛人员构成及创作风格的重要因素。贞观文坛在回眸过往文学经验的基础上,追求雅正、中和之美。贞观文坛的创作在太宗等人的倡导之下形成了以箴规与颂美为主流的文坛风格。  相似文献   

2.
6/76太宗《荆王元景等子孙代袭刺史诏》云,“相州都督魏王泰、齐州都督齐王裕、益州都督蜀王愔”。按《旧书》卷76,濮王泰,太宗第四子,贞观十年封魏王,遥领相州都督。“庶人祐”,太宗第五子,贞观十年封齐王,授齐州都督。蜀王愔,太宗第六子,贞观十年封蜀王,转益州都督(《新书》卷80略同)。则《诏》中之“齐王裕”,当为“齐王祐”之误。  相似文献   

3.
贞观文学未能伴随政治、经济的发展而达到一个高度。唐太宗的诗文创作,与其文学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偏离,其"雅正"文学思想、帝王的宫廷生活以及太宗自身即创作主体的矛盾,是造成这种偏离及其创作未能突破前人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4.
(一) 唐初的皇帝,从高祖、太宗到高宗,都非常重视立法工作。唐高祖武德元年,即命刘文静等制定《武德新格》,寻又命裴寂、殷开山等定《武德律令》。贞观年间,太宗命房玄龄、长孙无忌等定《贞观律令格式》和《贞观留司格》。永徽年间,高宗命长孙无忌、李勋等定《永徽律令格式》和《永徽律疏义》(即《唐律疏议》)  相似文献   

5.
纵囚新论     
比较唐宋两代录囚制度和赦免制度 ,可知 :唐太宗贞观六年的录囚尚存理狱之意 ,还是不同于宋代类似纵囚的录囚的 ,太宗此举也不是为邀名 ;欧阳修《纵囚论》一文只是欲借太宗录囚之题来反对宋代的大赦而已  相似文献   

6.
贞观君臣在隋末大乱造成的废墟上,拨乱反正,终使国富民安,天下归心,史称“贞观之治”。然而,贞观君臣深知,自满则骄盛,骄盛则好颂,好颂则谄谀日进,谄谀日进则危亡必至。因此,贞观君臣对颂词谄语保持高度警惕,留下了足以令后人仰慕的政治佳话。作为一代杰出的帝王,唐太宗认识到功多不颂仍存在,功小颂多必招祸害。当秘书少监虞世南呈上歌功颂德的《圣德论》后,太宗立即下诏:“卿论太高,朕何敢拟上古,但比近世差胜耳。然卿适睹其始,未知其终。若朕能慎终如始,则比论可传,如或不然,恐徒使后世笑卿也。”尽管太宗后期已不如贞观之初那样勤勉自律,但毕竟未走得过远,这与他的明智睿达不无关系。贤臣魏征经常提醒太宗近君子,远小人,纳谏去谄。太宗对那些献媚讨好之词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了自昭明太子以来对《闲情赋》之种种评价,得出:昭明之说最得其实,苏东坡批评昭明是因误解陶赋之“强生事”;现当代部分人说它思想大胆,敢于反礼教,是拔高其在文学思想史上之地位,是为全集“缩小”眼界之故。另外,本文又通过对昭明在《陶渊明集序》中,高度评价陶渊明其人其文,而《文选》仅录陶作寥寥数篇这一问题进行了考辩,指出:此非如某些学人所说的是昭明之矛盾,而是其采取道德(功用)与文学分殊之价值取向所致。  相似文献   

8.
史馆之称,北齐时已经出现,但那仅是指负有修史之责的秘书省下属机构作省。作为一个独立的修史机构,史馆是唐朝贞观三年(629年)才设立的。唐代史馆的撰述活动主要有两项,一是修撰国史,一是修撰实录。国史的修撰,始于太宗贞观初年,断断续续进行过多次,至德宗时方告结束;实录的修撰,也始于贞观时期,太宗之后,遂形成传统,几乎每个皇帝在位时都要组织人力为自己或前任修撰实录,即使颓运季世亦不例外。在唐朝存在的近三百年问,唐代史馆形成了一套以监修国史为主导、史馆史官为主体和政府支持为后盾的独特的修史制度,它不但对当时史学有很大影响,对后世史学亦影响颇巨,五代十国基本上是一仍唐旧,宋、辽、金、元、明、清也不过是沿汉唐之旧而损益之。  相似文献   

9.
《贞观政要》是唐太宗关于治国思想言论的汇编,书中的记载涉及唐太宗治国的各个方面。历史典籍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错误。根据相关的史料,对《贞观政要》中关于唐太宗与封德彝论选贤的时间、魏征谏阻太宗失信于民的时间、赐李纲步舆的时间等十处讹误进行考订。  相似文献   

10.
欧阳修领导的宋代诗文革新运动较之唐代诗文革新运动涉及面广且更为彻底,动摇并结束了魏晋至晚唐五代以来骈文统治文坛的历史。《秋声赋》是以散文作赋的大胆尝试,一洗骈赋靡丽之风,挽救了陷入形式主义泥淖的赋的命运。这一符合宋代语言习惯与宋人思辨方式的赋文,既为赋在宋代重振雄风开辟道路,也成为赋史上的最后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11.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针对唐太宗"欲善之志不及于昔时,闻过必改少亏于曩日"的缺失,于贞观十一年四月上疏给唐太宗的。其核心思想是规劝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全文析理透彻,切中肯綮,太宗称赞它"言穷切至",使自己"披览忘倦",起到了应有的规谏作用,体现出高超的谏辞艺术。  相似文献   

12.
贞观君臣通过修史,在总结六朝历史经验的同时,提出了建设新文化的方针。对这一问题,学术界从南北文学异同等大的方面作了探讨,却缺乏全面细致的论述。本文通过对贞观年间所修《周书》等八部正史中文苑传或文学传的资料梳理,对贞观君臣的文学思想进行了考察,认为:他们强调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在此基础上,肯定文学的缘情功能,树立了“尽善尽美”的文学理想,为唐文学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魏征是唐初著名的政治家,在历史上以敢谏善诤著称。唐太宗时期,魏征先后上奏两百余次,计数十万言。他的建议多被太宗采纳,并最终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在这些奏疏中,最负盛名的就是《谏太宗十思疏》。按《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先后“作飞仙宫”“如洛阳宫”“猎于鹿台岭”“猎于广成泽”“幸明德宫”“猎于济源麦山”,兴建宫室、游逸田猎,颇有骄奢忘本之势。  相似文献   

14.
鸟兽类题材的作品最早可追溯至成书于春秋时代的《诗经》,发展到南朝梁代,萧统主持编纂的《文选》已将题材类型分为十五种,鸟兽类是其中一个重要门类。该门类着重收录了贾谊《鸟赋》、祢衡《鹦鹉赋》、张华《鹪鹩赋》、颜延之《赭白马赋》、鲍照《舞鹤赋》等五篇赋作。本文则追根溯源,从历史文献资料记载出发,以文本内容分析为基础,联系萧统文学思想及《文选》的总体选录标准,总结出《文选》鸟兽类赋的选文趋向。  相似文献   

15.
江淹的《恨赋》、《别赋》是最为后人传诵的作品,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得到历来评论家的赞赏。本文试从《恨赋》《别赋》的情感类型化、人物选择类型化以及二赋中情感、心理与环境的互感互生来探析二赋的文学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让“马周”们到前台来杨树森马周是唐代中郎将常何的门客。贞观五年,唐太宗吩咐百官议论国是。常何虽是个武人,不涉学,但上奏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紧要)”。太宗感到奇怪,常何据实禀报:“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思贤若渴的太宗当即召见...  相似文献   

17.
唐太宗李世民统治的贞观时期,是我国封建法制最健全的时期。贞观法制的推行,维护和巩固了唐初的政治统治,社会经济有了大幅度的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作为最高统治唐太宗的法治思想,对贞观法律的制定与推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立法、司法和守法之风中可见太宗礼法合一,依礼制法的法律思想体系。在唐太宗礼法结合的思想指导下制定的《唐律》保障了“贞观之治”的实现,奠定了我国封建专制主义刑法的规范,为以后  相似文献   

18.
魏征上《谏太宗十思疏》,是贞观十一年夏天的事情.当时,强大的唐帝国的文治武功都达到了鼎盛。唐太宗自以为大业已就,因而志得意满,干出了不少违背百姓利益,也危及自身统治的蠢事来。贞观五年。他曾不顾大臣的反对,修建了“雕饰华靡”的洛阳宫和九成宫,以后又相继营造了大明宫  相似文献   

19.
两《唐书》《则天皇后本纪》、《新唐书·则天武皇后传》、《唐会要》、《资治通鉴》等基本史料均明确记载武则天在太宗崩后曾入寺削发为尼一事。该事自唐至今已为一般人所确认,绝少有人怀疑之。今人、台湾学者李树桐先生对此持否定态度。他在《唐史考辨》一书中认定武则天根本不曾入寺削发为尼,史书所记纯系史官伪造,并提出了五点证据。为讨论问题方便起见,我们将李先生所述归纳以下三个要点:(一)武则天入宫为高宗昭仪的时间是在贞观二十三年。因为该年忌日(太宗崩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为解决唐代文学史上悬案而作。首先指出《补江总白猿传》云故事发生于“梁大同末”,此时欧阳纥不足8岁,所谓白猿“窃”其妻生子,纯属捏造。接着,从政治上分析,唐高祖亲信欧阳询,虽有忌之者,不敢公开撰文诬谤;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亲信虞世南,用不着对欧阳询诬谤。从书法上分析,初唐书家,虽欧虞并称,由于太宗崇拜王羲之,虞世南为王羲之嫡派,故太宗尤重之。虞死欧在,太宗不以欧侍书,而以虞派之褚遂良侍书,可见太宗之倾向。褚遂良为巩固其地位,欲打倒欧阳询,特授意手下轻薄文人作《白猿传》以诬谤之。写作时间在虞卒后,欧卒前。文章最后,从褚之为人,贞观风气,提出《白猿传》出于褚手下文人之旁证。这一悬案遂得圆满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