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价值取向的角度透视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某些特质,剖折了新时期文学价值抉择的多元态势:一是对经济行为坚持“道德判断一;二是对经济行为坚持“历史判断”;三是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的“矛盾的”价值翔断。文章还进一步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文学创作规律的高度.提出并论证了新的价值标准.即“历史一道德”判断。  相似文献   

2.
论道德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由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构成:道德规范是形式,道德价值是内容。道德价值亦即所谓行为应该如何,它是行为事实如何对于道德目的(亦即社会创造道德的目的、社会的道德需要、社会的道德要求)的效用,因而又由道德目的与行为事实两因素构成:行为事实是道德价值实体;道德目的是道德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3.
道德评价与道德评价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评价作为人类道德活动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行为的一种价值判断,是道德认识发展的结果。这种认识过程,是反映一定社会文化生活的现实和人们的理想追求,人类对自身本质反思的过程,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观念和理论并进行的价值判断。道德评价功能的发挥是通过道德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陈亮以社会结果和现实功效为标准来判断历史发展成功与否,朱熹则用道德动机来判断功过是非。一个是典型的以成败论英雄,一个是放弃历史发展观而纯粹以是否践行了道德理性为判断标准;一个只看到原始生命的价值,一个没有把德性本体客观化。把两者的观点加以比较和分析之后,更为客观合理的第三条思路就自然显现出来,即道德判断与历史判断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5.
道德与文明:谁是权威--卢梭历史观悖论之揭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梭在他的历史发展观上,基于价值判断:崇尚反映人自然本性的道德。在历史动力观上,基于事实判断:文明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顺隐蔽的“恶动力说”中凸显了文明。在他的历史辩证法中,他试图通过社会契约实现二者更高层次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针对研究孔子道德思想多在道德范畴上兜圈子的倾向,本文对隐含于《论语》语录体形态中不甚明朗的孔子道德思想体系进行阐释,其体系构成,一、道德判断原则,其作用是解决大的道德价值取向问题,具体包括对于“行”与“言”,“义”与“利”。“公”与“私”三个判断原则,二,三层六个道德范围,“仁”,“义”为最高层次的范围,“忠”“信”次之,“孝”“弟”又次,道德范畴的作用是约定人人之间较为具体的道德规则。三以“中庸”和“礼”为标尺的道德理想度,其作用是解决对复杂的道德关系如何把握适度的问题。四,道德方法论原理,以“性近习远”的人性论为基点,演绎出以“近取譬”为道德体验方式,以忠恕之道为道德行为的准则,以“御不善”,“自善”“使人善”为道德修为的三级目标。  相似文献   

7.
道德选择的价值判断与逻辑判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价值判断在于区分和把握善与恶、美与丑,逻辑判断在于辩明真与假、是与非。道德选择中的价值判断与逻辑判断时常会发生矛盾,没有逻辑判断为前提和基础的道德选择会导致道德价值本身的否定,正确 的道德选择,应是价值判断与逻辑判断的一致,而要如此,就须是德性和智慧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8.
道德责任判断的直接目的在于找出可称赞或谴责的原因,对行为者做出合理、公正的道德判断,使其承担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从而减少和消除不公,融洽社会关系,引导行为主体朝向更崇高的目标。道德责任判定涉及行为者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行为后果和价值标准等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提出“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正确估量了道德的社会效用,告诫全党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这是从源头上防止政治腐败的治本之策,同时,提醒人们防止出现“道德政治化”,“道德经济化、倾向,在社会转型期,必须坚持正确的社会道德价值导向,以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深化家庭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道德建设是“以德治国”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深化家庭道德建设,在内容上必须实现传统家庭道德与时代要求相结合,对传统家庭道德进行现代诠释和价值提升;在机制上要求道德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加强个人内心修养和社会外在制约;在方法上要求道德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使内在道德外化为行为实践。  相似文献   

11.
周初“德承天命”思想发展至春秋时期,形成了以“德”为核心、复杂的道德判断体系,并作为春秋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普遍现象,规范、约束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左传》中所见春秋时期的道德判断,对“德”之地位、内涵、价值和功能,从认识与实践上都体现出了高度的自觉。  相似文献   

12.
道德语境论是一种以语境为工具,研究道德原则、道德判断、道德信念以及其他道德实在论和道德认识论问题的实践方法论理论。道德语境论认为不存在道德原则,不存在“事实-价值”依附性,道德判断和道德信念是不需要依赖原则的道德认知过程。道德语境论把人的能动性和语境的权威性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上,具有较强的反理论性,为实践事实、道德认知过程和人的能力提供了更真实的理论描述。  相似文献   

13.
历史价值存在着客观主义、相对主义等多元性判断倾向。本文以史学家及文化人对秦王政及其政权的不同叙述为例,重申历史价值的判断应坚持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史观的立场。  相似文献   

14.
实现道德选择中的有德行为是社会有序化的关键。有德行为是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价值的选择行为。其内涵包括主体的意志自由、利于人的意识和利于人的事实,其实质是主体的道德修养和对时下情景的正确判断。主体的意志不自由、多重道德价值评价的存在、道德价值之间的冲突等,会带来主体有德选择的困境。因此,合理的社会舆论、面对多重评价时坚持“价值量大小”的优先序列原则,以及发生价值间冲突时坚持“底线伦理至上”的原则,可以使主体走出有德选择的困境,实现有德行为。  相似文献   

15.
翟楠 《宁夏教育科研》2004,(4):30-30,44
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产生了“不道德”的行为之后,制定的或约定俗成的价值规范,“在一个相对比较封闭和稳定的社会,彼此之间不是没有分歧和冲突,但大家的是非观、善恶标准总的来说是比较一致的。”人们可以根据这些价值规范来判断一种行为的“道德”或“不道德”。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多种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经济生活的形式从各个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进  相似文献   

16.
论道德的逻辑与历史的对立统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是人性的一种本质规定,它与“人”的存在直接同一。人性的抽象普遍性与具体社会历史性的统一,表明道德既有理论的逻辑形式又有现实的历史形式。道德空逻辑深植于社会历史中,具体的社会道德渐近地实现着道德逻辑的普遍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道德判断的分析,批判地指出1.对任何一种行为进行正确地道德判断都必须结合行为者的动机和行动的效果才能作出;2.一种行为道德与否不仅有质的差别,而且有量的差别,善恶的程度受行为主体和行为受体特征影响,对一种行为的奖惩应与善恶的程度相适应;3.道德判断是关系的判断,道德真理是一种具有主观性的客观真理,对一种行为的道德判断的真理性具有唯一性而非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新时期,道德建设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要求和现实的迫切需要;清除“左”的道德观念,继承优秀传统美德,倡导崭新的伦理道德,把道德建设和经济建设纳入同步轨道,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奠定现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杜文婷 《中学教育》2008,(11):13-14
一、儿童道德社会化内涵解析道德社会化是指“从一个自然的人学会过道德生活,与社会基本的道德价值系统取得共识,具有一定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并且在不断地超越不适应、旧的道德价值系统、经历个人冲突后达到新的均衡状态。”它是对当前社会道德价值系统的适应、选择和超越。  相似文献   

20.
自古以来文道关系已成定论,然在新的历史时期又面临挑战致使对文学与道德的关系作进一步思考。文与道密不可分,是双向互补的关系。困惑来自于对“世俗僵化的道德规范”和“真正的道德精神”的理解的误区。“道”乃是不同于伦理范畴的体现“颠倒道德精神”的“人性的光辉”,而非世俗生活之“伦理”。文学是审美与道德和谐统一,而道德与审美的一致性来自道德的中介作用。美善合一,是文学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