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论道德认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践—精神"的认知形式是道德认知过程区别于其他认知过程所特有的最高认知形式,也是保证道德能够成为人的生存方式的根本环节。从对伦理思想史的考察中有可能大体上理解和把握以"实践—精神"为方式的道德认知机制。道德认知的功能在于,以道德理想、道德信念、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方式为中介,将社会道德应然性及时、恰当、有效地转化为认知—行为主体的道德行为,实现德心与德行的结合,塑造和养成人类的德性,从而以"实践—精神"的方式来把握世界。  相似文献   

2.
当代西方德育视野中的道德认知观及其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代西方德育理论将道德认知理解为对道德知识、道德问题和道德情境所进行的积极的觉识、判断、推理,并始终突出其与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相并列、相整合的特性;认为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不在于培养基于某种道德原则的认知心理形式,而在于道德理性的培养,其关键是在德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学生的道德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理想和信念是道德信仰构成的两个方面,认知、情感、实践是道德信仰教育的逻辑起点。大学生的道德信仰教育要坚持科学理论灌输原则。底线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是道德信仰教育的基础,道德情感体验是大学生形成科学道德信仰的必经途径。  相似文献   

4.
科尔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也是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他提出的个体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及其道德教育策略,对美国的学校道德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开创了美国六、七十年代以来的“认知发展教育运动”。很多国家把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作为制定、设计学校道德教育的依据。一、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科尔伯格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作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儿童的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识发展过程。而道德认知的发展集中地表现为道德判断的发展上。道德判断又可以从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和道德内容两个维度加以…  相似文献   

5.
摘 要:人类社会生活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道德规范,道德判断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无处不在。从古至今,许多学者对道德判断的研究着迷,特别是关于道德判断是受情绪控制还是受认知控制这一问题。近年来,关于这一争论的研究成果很丰富,本文梳理了这些有影响的研究成果,阐述各种理论的观点及其研究,分析各理论的局限,以期对深化道德判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金绪泽  邢璐 《教育探索》2012,(1):144-145
道德教育的接受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它包含了“认知—态度—信念”的心理变化过程.道德认知的过程是接受者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德性和德行的过程.道德态度转变的过程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即服从阶段、同化阶段和内化阶段.道德信念形成的过程是深刻的道德认知、坚定的道德意志和强烈的道德情感有机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准实在论从反实在论出发,把实际上所有判断都理解为表达心灵的各种实践性思想或反应模式,如习惯、倾向、态度、情感等,而不是描述世界的信念.这一理论意味着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以判断形式表达的思想的形成和接受以及实践性思想都是非理性的.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这个理论的前提、逻辑、方法都是不健全的,尤其是它没有贯彻语用学的语境原则、去分析判断在语境中的关系.对判断所处语境的分析可以展示出实践语境的实践理性逻辑结构,这种为目的 服务的逻辑结构决定了判断是在特定共同体范围内有真理性的信念,科学判断在全人类范围内有普遍真理性,也决定了判断的形成和判定要遵循为真理服务的理论理性.  相似文献   

8.
伦理学界对道德的基本特征一般界定为两点:一是道德以善恶的行为准则进行判断和评价;二是道德依据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除此以外,道德还有如下的基本特征需要确认:道德产生的自发性和多元性;道德存在时间的恒久性和存在空间的广泛渗透性;道德制裁方式的多重性;道德价值定向的理想性等。对道德基本特征的探究,不仅有助于对道德的本质以及伦理学其它重要理论问题的研究,而且对道德实践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围绕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发展的争论和研究,一直绵延不绝。大量文献批判性地揭示,科氏理论存在男性中心潜意识、认知独断和线性逻辑等缺陷。男性中心忽视了女性,进而在道德发展上用"公正"标准排除了"关怀"原则;认知独断将复杂道德发展的实质化约为认知发展,进而用认知发展取代了道德发展的全摄性;线性逻辑将丰富的道德发展过程假设为循序而进的"三水平六阶段",以至失适于多元文化。新近的研究因应这些批判的挑战,不仅向外开出了"关怀教育理论与实践"新路向,而且向内扩展了道德发展与社会习俗、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道德图式与社会文化之间关系的新视野,从习俗、情感与文化三个维度修正和创新道德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10.
道德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其内容主要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判断、道德行为等。它们统一于道德教育的全过程,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一定的顺序性。这种顺序性是由主体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决定的。从西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出发,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现阶段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现有顺序及其存在的问题,从而探究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合理顺序。  相似文献   

11.
道德自省是道德养成的重要途径,是自我德育的主要心理手段,最终服务于道德人格的形成。道德自省的四大决定因素(道德自我意识、道德知识、道德目标、道德情感)对于发挥道德自省的潜能,提高自省的自觉性和有效性,促使个体频繁、有效的进行道德自省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道德信条是某一群体或某个人在某一方面信守的道德准则,分为群体道德信条和个体道德信条,是主要依靠道德主体的自律来实践的一种特殊道德规范。道德个体基于一般道德规范或群体道德信条经过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体验等环节选择并确立了个体道德信条。道德信条实践精神在道德主体完全而充分的体现,需要道德主体把道德信条内化为德性,并在一定社会伦理氛围和利益得失比较的考验中始终坚持与德性相一致的德行。  相似文献   

13.
当人们在广泛利用传统道德资源为现代道德建设服务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弄清传统道德资源利用的可能范围及其限度。道德理论、道德教化与道德典范是传统道德资源的三个主要方面,而道德的现代问题及其新颖程度决定了传统道德的理论资源、教化资源与典范资源利用的可能范围及其基本限度。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传统优秀伦理资源的丧失,二是西方消极思想的侵害,三是过分追求物质利益。要消除道德失范现象,从客观上来说,我国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坚持经济发展和道德教育同步进行;从主观上来说,应当努力学习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知识,坚持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理念。我国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避免道德失范现象,人民才能生活在安宁、祥和和富足之中。  相似文献   

15.
道德认识是道德主体心理三大因素之一,它是由道德感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智慧等环节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过程。道德蜕化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三大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道德认识能够判断善恶是非,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产生的根据,它会对道德内外化过程中的道德蜕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真实的道德生活与德育课程生活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所回归的应是学生真实而非虚妄的道德生活。当前的道德教育之所以没有真正实现“回归生活”,就在于它没有回归真正的生活——学生的真实道德生活。真实的道德生活所体现的是真确的道德事件,所引发的是真正的道德冲突,所达致的是真情的道德体验。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应以学生真实的道德生活为根基,选择并运用真确的道德事件,以诱发学生切己的道德价值冲突,唤起其真情实意的道德需要与情感。  相似文献   

17.
把培养学生道德能力作为德育的重要任务符合道德品质生成发展规律,符合学校德育环境的变化,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首先要从真理性的道德知识入手,同时又要重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从道德认知转变为道德行为的机制看学校德育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行脱节是长期以来道德教育未能解决的一个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在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时存在偏重认知而忽视道德思维能力和行为决策能力的指导。因此,学校德育的改革要转变教育思维方式,给学生以更具有实际意义的指导,让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选择。  相似文献   

19.
论道德智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性的精神危机以及中国当代德育的实质性低迷,使得每一个关心人类命运、关注人类前途的人在审视现实与未来时不得不认真思考道德问题。这里我们从道德接受主体的道德智慧入手,再从道德智慧切入道德, 探索道德教育中如何通过培养提高道德智慧来高扬人的主体性,引导个体寻找自己的生命意义,体悟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并塑造完美的人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道德直觉不仅有利于道德知识的体悟,也有利于道德行为的自主选择,更有利于价值结构的创造性建构。因此,要通过道德经验的积淀、提高审美能力和培养虚静心态等培养道德直觉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