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伯亮 《历史档案》1998,(4):125-129
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后,皖系军阀首领段棋端重任国务总理,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企图进一步控制北京政府。孙中山南下广州,号召护法,以讨伐此等假共和者。8月,国会非常会议决定组设护法军政府,并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10月,护法战争正式爆发。至1918年2月,护  相似文献   

2.
冯玉祥屯兵浦口与武穴主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后,皖系军阀头子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功臣自居,重任北京政府总理。他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旧国会,强化独裁统治。孙中山对段祺瑞的毁法行为极其愤慨,乃由上海南下广州,高举护法旗帜,并成立护法军政府,组织护法军,起兵北伐,进攻湘、闽等省。段祺瑞有日本作为靠山,有恃无恐,派兵南下,极力推行其“武力统一”政策。在此期间,发生了震撼全国的冯玉祥屯兵浦口与武穴主和的重大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3.
民国初年女性参政运动围绕参议院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国会拟订的《选举法》,以及同盟会联合其他政党合并成立国民党,修订党纲而展开,显示女性要求男女平等权利,积极参政议政的愿望.文章从馆藏“孙中山复参政同盟会女同志函”的内容、历史背景等,探讨女性参政运动的历史作用和失败原因.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临时大总统职位.1912年10月6日,袁世凯胁迫国会选其为大总统,不久又解散国会,篡改《中华民国l临时约法》,规定大总统“总揽统治权”等,实行独裁专制。  相似文献   

5.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在中国结束了君主专制统治,开创了民主共和.由于没有关于就职典礼的任何影像资料,这个盛事的许多细节难以确定,人们只能从一些文字中得以了解,这其中不乏矛盾之词,由此产生出一系列的疑问.典礼场景究竟如何?陈宁骏、欣辰编著的《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揭秘》(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认为“简单”“仓促”是孙中山的就任典礼的基调.  相似文献   

6.
冯一鸣  田亮 《兰台世界》2017,(22):95-97
1917年,西南地区为反对段祺瑞北洋政府废弃《临时约法》及其背后的帝国主义而展开护法运动。陕西省则作为北方各省份中唯一大规模响应孙中山广州护法运动的省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陕西靖国军则代表其军事力量在此次护法运动中与广州护法政府配合密切,影响深远。陕西军民所开展的"反段倒陈"的行为,故又称为陕西护法运动。陕西靖国军自1917年12月至1922年5月解体,历时约五年之久。在此期间1919年2月20日到5月13日,上演了一出历时近三个月的南北和议之闹剧,其会议过程中一项重要的议题即为陕西停战问题。旨在对1919年南北和议过程中陕西护法运动以及陕西靖国军诸多问题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7.
国民党高唱新闻自由的绝妙讽刺国民党蒋介石背叛大革命后,为了建立和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曾以各种方式表示保证尊重人民群众的新闻自由等基本民主权利。南京政府建立后,蒋介石不仅表示要严格遵守孙中山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人民应享受的一切权利,而且在《中国国民党政纲》中宣布:“人民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居住信仰之完全自由”。在“自由”  相似文献   

8.
民国新旧约法与蔡锷的认同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初年,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两部具有宪法性质的约法--旧约法和新约法.旧约法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下简称<临时约法>),新约法即<中华民国约法>.作为缔造中华民国的功臣,被誉为"一位干练而有学者风度的湖南籍将领"[1]的蔡锷,更多地认同了新约法.他对新约法的认同,主要是基于对国情的认识.本文通过考察他对民国新旧约法的态度,更好地认识民初社会和民初宪政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1921年广州中华民国政府未设司法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湘 《历史档案》2007,9(1):124-127
1921年5月5日,设在广州的中华民国军政府改组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当选为大总统,由于选举机构是国会非常会议,通称"非常大总统".后来,这一天被确定为"总理就任非常大总统纪念日",并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不过,对于正式政府是设有司法部,还是由大理院兼管行政事务,学术界尚无定论.笔者在考察南方政府司法机关沿革的基础上,利用较少被关注的广州《司法公报》、《广东群报》等资料,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新闻检查制度是指国家对报刊杂志、影视、广播电台等新闻传播媒介进行检查的制度。它有固定的程序、方式、范围和标准。 民国时期的新闻检查制度 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新闻检查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废除了清代的报律,倡导和实行言论出版自由的政策。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法令中,均庄严列入保护言论出版自由的条文并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1.
《北京档案》2012,(1):55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中华民国为纪元,改行阳历.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表示,一定要"能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 国民之志愿.""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临时政府对外要洗雪清朝反动政府的"辱国之举措".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颁行五权宪法,是孙中山毕生的执著追求.到临终前,他仍为"三民、五权之主张"未达到而死不瞑目①.1922年春夏,孙中山曾命国会议员叶夏声起草五权宪法,并拟由国会非常会议制定颁行.这是孙中山生前制定五权宪法的一次重要尝试,所成"五权宪法"草案经孙中山本人过目并获"慰勉",对于研究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杨城 《兰台内外》2014,(2):19-19
正"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并非孙中山的原话,而是从他的政治遗嘱中提炼出来。那么——订立孙中山遗嘱的订立过程有三种不同的说法:1.汪精卫临时草拟根据汪在《"接受总理遗嘱并努力履行之"提案》所作的说明,1925年2月24日,汪精卫同孙科、宋子文和孔祥熙4人一起到孙中山病榻前请求订立遗嘱。汪精卫说:"去年1月1日先生由天津进京时吩咐过几句话,他积四十年革命之目的,是求中国之独立、自由、平等……  相似文献   

14.
因工作的原因,笔者接触到柳亚子与孙中山相关的一些史料.1906年,柳亚子在上海吴淞口秘密拜见了孙中山.1909年,柳亚子与陈去病、高天梅创立革命文学团体——南社,并担任社长多年.1912年,柳亚子曾受邀担任临时大总统府骈文秘书.后来他托母病离开南京,到上海《天铎报》工作,发表了大量的反袁檄文.国民党改组后,他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他被通缉,流亡日本.  相似文献   

15.
刘学 《兰台世界》2006,(8):66-67
自民国政府创立以来,经历了两次国都选址之争──南京、北京。一次是孙中山与袁世凯之争,一次是蒋介石与北洋势力之争,其结果,南京、北京都做过国都。但不是因为“两京”的优越条件使然,而是因为谁掌握了政权,谁就主宰都城之所在地。第一次国都之争1912年元月1日,孙中山在17省代表的推荐下,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日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选举了副总统、秘书长、各部总长,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定南京为临时政府首都。临时政府刚刚成立,国事初定,面临诸多困难。财政拮据,军饷无源,贷款无着,革命先人因争权夺利发生分…  相似文献   

16.
苏艳萍 《档案与建设》2020,(2):83-86,77
孙中山是一代伟人,他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关系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中共早期党员施滉与孙中山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交往。他曾赴广州谒见孙中山,聆听孙中山的教诲,征询求学的目的和方向;赴美留学后,坚定捍卫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华侨中宣传革命思想,进行反蒋斗争;在斯坦福大学硕士毕业时,撰写毕业论文《孙中山评传》,对孙中山的革命生涯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成为孙中山逝世后我国最早研究孙中山并为其撰写传记的人。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之初“别的同志大都忙于军政事务,惟独宋教仁注意民主立法”。从《鄂州约法》,到《临时约法》,宋教仁以三权分立为理论基础,基本勾画出了共和国的制度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广东光复后,陈炯明任广东副都督(继为代都督),大肆排除异己、解散民军,培植私人势力。胡汉贤和谭瀛组织的"瀛书敢死军"也被解散。没过多久,孙中山在南京卸任临时大总统后南下,经广州时,胡汉贤晋谒孙中山,请示今后去向。孙中山因胡汉贤是广东四邑人,遂派他到美洲联络华侨,宣传和推动华侨投资国内,兴办实业。  相似文献   

19.
叶子 《北京档案》1998,(4):42-43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3日任命黄兴等人为各部部长,中华民国政府成立.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初,致电袁世凯,表示袁世凯如能使清帝退位,当即自避.他只是"临时承乏",总统一职乃是"虚位以待".  相似文献   

20.
1913年,通过制造“宋案”与镇压“二次革命”,袁世凯以为政敌已除,开始破坏《临时约法》,逼选总统。他靠着梁士诒手下“公民团”的流氓手法,于10月6日第一届国会中正式当选为大总统。于是,确定10月10日10时10分举行就职大典。为示正统,大典放在清帝登基的太和殿举行。仪式之隆重,程序之讲究,极一时之盛。本来,这是一场应该大鸣大放咸与知照的大典,不料典礼过程极不称意,袁世凯严令不得张扬外传,这才有“秘闻”一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