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教大事     
NATURE杂志内容精选与肥胖有关的肠道微生物肠道微生物可以帮助我们完成我们本身不能完成的一些代谢任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的基因是智人(Homosapiens)“多源基因组”(metagenome)的一部分。本期两篇相关的论文帮助说明了这一点,它们为微生物在肥胖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提供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信息》2010,(7):10-10
<正>封面故事:人肠道微生物的基因目录人体是大约100万亿微生物细胞的宿主,其中大部分在肠道中,在那里它们对人的生理和营养都有深远影响,而且现在还被认为对人的生命非常关键。肠道微生物帮助人从食物中摄取能量,肠道微生物群落  相似文献   

3.
人肠道微生物的基因目录人体是大约100万亿微生物细胞的宿主,其中大部分在肠道中,在那里它们对人的生理和营养都有深远影响,而且现在还被认为对人的生命非常关键。肠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在人类的肠道中普遍存在,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等。很多人对微生物产生了错误的观念,认为微生物对人体有害。事实上,肠道微生物和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人们的免疫力。从某个角度来说,肠道微生物直接影响着人体健康,本文将具体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在人的身体内外生活的微生物的细胞数量有百万亿之多,编码的基因数量可达人的基因数目100倍,统称为人体微生物组(Human Microbiome)。特别是超过90%的共生微生物生活在人的消化道里,称为"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结构的失调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因此,对肠道菌群为代表的人体微生物组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学术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中华民族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更是地球上人口最为众多、分布也最为广泛的民族,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海内外华族的疾病谱也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成为民众健康的最大威胁。"国际华族微生物组研究计划"希望通过对海内外华人的肠道微生物组结构变化与健康关系的系统研究,深入理解在遗传背景相对稳定、而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快速变化时,菌群结构的改变在疾病谱的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有助于深入揭示慢性病的发病新机制;同时,借助中医药和中国传统养生经验,开发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新的医药、食品和保健品,并通过海外华人群体的使用,逐步在各国推广,有可能是中国传统医药产业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难得机会,更可能成为中华民族为世界人类健康作出重大贡献的难得机遇。  相似文献   

6.
正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生命最初几周的抗生素暴露与男孩6岁前身高体重偏低有关,但女孩中不存在这种关联,而早期抗生素暴露可能与肠道微生物的长期改变有关。此前曾有研究报道,在生命最初几周给新生儿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肠道微生物组的构成发生改变。但是,这种暴露的长期影响并不明确。  相似文献   

7.
正粪便是屎壳郎最喜欢的食物,它们为了争夺粪球,无所不用其极。在人类的眼中,粪便只会给我们带来视觉和嗅觉上的双重感官冲击,让人感到一阵阵不适。然而,在医学界,粪便却是肠道微生物的化身,令人刮目相看。最近,关于肠道微生物的最新研究又揭示了"便便"的新用途,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相似文献   

8.
<正>人类微生物组计划(HMP)和人类肠道宏基因组学(MHIT)计划完成后,人们对自身携带的微生物有了清楚的了解。从人类历史开始之时,微生物就寄居在人体之中。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少数藻类等。人体中寄居着数万亿微生物,它们的数量超过了人体细胞,二者之比为10∶1。而且,人体内的微生物主要寄居在肠道内,共有  相似文献   

9.
白念珠菌,提起这个微生物研究领域里的专业名词.很多人都会感到陌生。其实,这个看似陌生的微生物是共生于人体的微生物群落中的成员之一,存在于正常人的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中。一般情况下.它是温和无害的,但一旦产生病变,它的危害着实让人不可小视!常被人视为是“隐形的杀手”。  相似文献   

10.
肠道传染病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霍乱等,这些病具有发病率高、传染性强、流行广的特征。目前肠道传染病在所有污染病中仍占有很大比重,水灾地区更是肠道传染病的易发地段。因此,积极做好预防工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正人体内大约有30万亿个细胞,微生物的数量大约为39万亿,它们与所有生命体共生共存,是这个星球真正的主人。自17世纪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以来,再到19世纪中期微生物学科的建立,肠道微生物学研究逐渐成为这门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各个领域研究中充当着跨界者的角色。无数的科学家们不惜穷尽一生去探寻肠道微生物学中的奥秘,而云南大学研究员张志刚便是其中的一个。从植物学跨界到肠道微生物学,他在这条道路上行进了11个年头,并将这份事业的信仰融入骨血,在祖国西南红土上浇灌出了艳丽的花朵。  相似文献   

12.
通过综述前人的研究,探讨运动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以及两者的交互关系。运动可以改善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菌群的丰度,服用以乳酸杆菌嗜酸乳杆菌、卷曲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唾液乳杆菌为主的制剂,运动员运动持久力显著增强。适宜运动干预可以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进而改善机体健康。以运动干预作为手段,肠道微生物作为靶点,有潜力成为预防或者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3.
陈勇 《内江科技》2014,(2):147-147
<正>近日,加拿大微生物生态学家在对肠道微生物进行了多年研究后指出,现代人生活方式由于过于注重洁净,食物太过精细,动辄使用抗生素,会导致人体内无形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受到损害。研究发现,地球上最具多样性、繁殖最密集的生态系统不在热带雨林中,也不在海洋中,而是在人类的肠道里。人类"微生物"是体内数以万亿计生物体的统称,是人类拥有健康体魄的关键所在。微生物做了大  相似文献   

14.
肠道微生物系统由多种多样的细菌构成,这些细菌对宿主的物质代谢、生长发育、繁殖和衰老等有重要影响。胃肠道益生菌是一种能够通过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而促进动物胃肠道功能的一类微生物。本实验应用动物实验方法对实验组小鼠饲喂含有绿色杆菌的日粮14天后,通过测量每日小鼠的增重变化以及盲肠内肠球菌的数量变化研究绿色杆菌对小鼠营养状况和胃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和对照组小鼠相比,在其他饲养条件均相同的条件下,实验前后实验组小鼠体重增长较多,脂肪层厚度比对照组较厚;实验组小鼠肠道内肠球菌数目比对照组少。结果提示食物中补充绿色杆菌可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也可调节宿主肠道中的菌群。  相似文献   

15.
Nature     
<正>透视儿童早期肠道菌群的形成以及早发型1型糖尿病儿童的肠道菌群Nature封面:宝宝的安全毯。肠道菌群从婴儿出生到儿童时期的形成过程被认为对1型糖尿病等疾病病理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微生物组在这一阶段的形成过程仍有许多未知之处。Nature杂志第7728期封面两篇论文通过引用迄今为止最完整的婴儿微生物组数据集,提出了关于这一过渡阶段的新见解。青少年糖尿病环境决定因素(TEDDY)研究囊括了来自美国、瑞  相似文献   

16.
肠道微生物,能够寄主1000种细菌,并且能编码500万个基因,执行许多宿主生理和生存所需的功能。因此,它也被称为"我们遗忘的器官"。最近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宏基因组研究。特别是,它增加了我们关于微生物及其与人类宿主互利的关系的知识。微生物的植入在出生时就已经开始。尽管受到多种影响的刺激,即饮食、运动、旅行、疾病、内分泌治疗,健康成年人的微生物几乎是稳定的。这表明微生物在成年期维持健康状态时发挥了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群组成的数量和种类的改变可能会导致病理性失调,已经被证实与越来越多的肠道和肠外疾病有关。随着对肠道微生物的功能知识的增加,它变得越来越有可能开发新的诊断、预后和治疗策略。最重要的是,治疗策略是基于微生物操纵。  相似文献   

17.
《科学生活》2010,(6):84-84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肥胖者往往是一家人或大部分家庭成员都肥胖,这除了与生活习惯相似有关外,还可能是相互传染造成的。美国最近研究就发现,肥胖竟然可以通过肠道传染,这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18.
<正>太空生活对人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宇航员不仅要应付失重、辐射等外部问题,事实上,他们还要防肚子里的"虫子"——寄生在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作乱。他们有理由担心,在太空中呆的时间一长,这些微生物或许会背叛他们。众所周知,在人体肠道内,寄生着大量的微生物,单从数量而言,是人体细胞的10倍之多。其中很多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比如帮助消化食物,制造人体必需的营养素,监护免疫系统等等。当宇航员飞往太空时,它们当然也搭便车去太空"旅行"了。可是,这些微生物在太空微重力的环境下表现如何,这一点过去被科学家极大地忽视了。譬如,最近的几项研究表明,寄生在肠道内的一种会导致食物中毒的细菌沙门氏杆菌,在太空中呆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内科疾病为大家所熟悉。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不仅遗传因素对2型糖尿病的发病具有重要的诱导作用,肥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及增龄亦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患2型糖尿病的中国人30%肥胖,北美人可达60%~70%,Pima印第安人全部肥胖,由此可见肥胖与2型糖尿病关系之密切。  相似文献   

20.
<正>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号:81325019)的资助下,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张烜教授研究团队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王俊、李英睿教授等研究人员共同合作,完成了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口腔和肠道微生物元基因组研究。本项研究表明,口腔和肠道微生物菌群异常是RA病理生理和疾控的重要环节,从而为元基因组学辅助的RA个性化诊疗方案提供基础。研究成果以"The 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