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摩擦力”教学中,笔者常常发现学生对“摩擦力”这个物理概念理解不准确,没有抓住物理概念的特点,忽视了物理规律的适用范围,忽视物理条件和物理过程。如有学生认为:1.“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2.“在任何情况下,静摩擦力皆可由公式fm=μ0N求得”,“静摩擦力总是在物体静止的条件下产生的”;3.“作用在物体上的摩擦力只能对物质体作负功”等等。这说明对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同学们还存在不少的模糊认识,下面我们对摩擦力作详细的讨论。一、物体间静摩擦力是否存在的判断方法判断静摩擦力是否存在有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很多同学经常误认为在两物体间的同一接触面上存在两个摩擦力,所以在解答该类问题时出错.两个物体间的同一接触面上能否同时存在两个摩擦力?下面通过解答两个题目来回答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常有人认为:①“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②“在任何情况下,静摩擦力皆可由公式f_m=μ_0N求得”;“静摩擦力总是在物体静止的条件下产生的”;③“作用在物体上的摩擦力只能对物体作负功”等等,这说明对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人们还存在不少的模糊认识,下面我们对摩擦力特别是静摩擦力讨论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摩擦力是高中物理学习的重点、难点,也是历年来高考的热点.理解透摩擦力有助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有利于正确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所以从一开始就要正确认识摩擦力,打好基础.下面就摩擦力的几个疑点帮助同学们分析:1.判断摩擦力是否存在,要看四个条件:(1)物体间直接接触;(2)接  相似文献   

5.
摩擦力是高中物理中的一种常见的重要的力。摩擦力是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趋势的力。但学生在对摩擦力的认识和理解上却常常存在一些误区,常见的有以下十种情形。 误区一:运动的物体间一定有摩擦力。静止的物体间没有摩擦力  相似文献   

6.
同学们,当你骑自行车在大道上行驶时,你是否考虑过身下两轮上所受地面摩擦力的方向是否相同呢?可从下面三个角度回答这个问题.(1)从摩擦力的作用看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如图1所示,当  相似文献   

7.
正斜面体与地面间的摩擦力问题是高中力学的一个难点,也是力学部分常考的一类问题.本文就"物体-斜面体"系统中求解斜面体与地面间摩擦力的几种情况探析如下.1.物体在斜面体上静止或沿斜面体匀速下滑时,斜面体与地面之间没有摩擦力图1例1如图1所示,在粗糙水平面上放一质量为M的斜面体,质量为m物体放在斜面体上恰能静止或匀速下滑,则斜面体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为.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提出将一物体迭放到(或滑上去)另一物体的表面上,如果两物体的接触面是粗糙的,两物体间可能就会产生摩擦力的作用。两物体间摩擦力的有无与两物体的运动状态密切相关,而摩擦力的有无及大小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对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重要的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与摩擦力之间的这种制约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就会造成迭放到一起的两物体问有时存在相对运动,而有时又不存在相对运动。  相似文献   

9.
马云秀 《物理教师》2009,30(6):59-61
1课堂动态生成的根基 1.1资源之一——学生的差异 下面是在高三复习课上一个问题的讨论过程.问题:一物体恰能在一个斜面体上沿斜面匀速下滑,可以证明此时斜面不受地面的摩擦力作用,若沿如图1所示方向用力向下推此物体,使物体加速下滑,则斜面受地面的摩擦力是  相似文献   

10.
读了贵刊 2 0 0 1年第 4期“初中教学园地”栏目发表的“浅谈摩擦力的教学”一文后 ,笔者认为该文中有部分说法缺乏准确性与科学性 ,现略作分析如下 ,不当之处 ,敬请同行斧正 .一、关于摩擦力产生的条件诚然 ,摩擦力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要学好它 ,首先要知道它的产生条件 .原文中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有两个 :一是物体间要相互接触 ,二是物体间要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这是不准确的 ,请看下面两个反例 .图 1例 1 如图 1所示 ,物体 A向右运动 ,接触面光滑 ,物体 A与地面间存在摩擦力吗 ?解析 显然由题设知两物体已满足原文中要求的两个条件 ,但由于接触面光滑 ,所以这里并不存在摩擦力 .图 2例 2 如图 2所示 ,物体 A与墙壁刚好接触 ,在其自由下落过程中 ,物体 A与墙壁间有无摩擦力存在 ?(接触面粗糙 )解析 此题仍满足原文中的条件 ,且又满足接触面粗糙这个条件 ,但仍无摩擦力存在 ,原因是物体 A与墙壁间无挤压作用 ,即二者之间无弹力作用 .由上述分析可知 ,原文中关于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的说法是不全面的 .笔者在教学中将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归纳为八个字 ,便于学生记忆、掌握 ,收到...  相似文献   

11.
庄盛文 《物理教师》2004,25(11):48-49
在解答有关摩擦力的一类问题时,很多初学者很容易误认为在两物体间的同一接触面上存在了两个摩擦力,所以在初次解答该类问题时极易出错.下面是几个具体实例.  相似文献   

12.
<正>摩擦力是初中物理学习的一个难点,也是历届中考考查的热点,而重叠物体间摩擦力的判断又是难点中的难点,其原因在于:不能确定摩擦力是否存在,不能正确判断摩擦力的方向及大小。那么要怎样才能准确判断出重叠物体间的摩擦力呢?  相似文献   

13.
摩擦力既是进行物体受力分析的重点,又是力学计算的难点。许多学生在学习中由于弄不清静摩擦与滑动摩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常认为: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有摩擦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其机械能一定减少……等等,以致阻碍了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物理素质的提高。对此笔者精心设置问题,故布疑阵,引导对比分析,辨析错误是非,运用比较法,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1 比条件,认识共性首先让学生思考下述例题。 [例1]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存在摩擦力,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两物体间没有相对运动,也可能有摩擦力。 B.只要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就一定有摩擦力。  相似文献   

14.
摩擦力是一种产生在两个物体接触面之间,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在物理学中将阻碍相对运动的力称为动摩擦力,将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称为静摩擦力。摩擦力产生的前提是两个物体间必须要有挤压,即物体间存在压力  相似文献   

15.
正摩擦力是力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是高考的热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对于初学者来说,由于对物体间是否有摩擦力、物体间存在的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如何判断摩擦力的方向、怎样计算摩力的大小等问题理解不清,就会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本文将这些错误认  相似文献   

16.
<正>摩擦力是高考必考的一个考点,同时也是难点,正确认识并掌握摩擦力的相关概念,对解题思路有极大的提升。在摩擦力分析过程中,涉及静动摩擦力的方向及摩擦力做正功还是负功,因此对摩擦力进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物体接触且存在弹性力:在判断物体之间是否存在摩擦力的方法,可以把一个物体去掉,看是否会改变另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若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则两个物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弹性力;若物体仍然保持原  相似文献   

17.
学习摩擦力这一节后,大部分同学感觉较难,难在何处呢?其实主要是物体间运动的相对性未搞清楚.尽管大家都知道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物体的接触面与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遇到物体在一维方向上的相对运动判断还比较清楚,但若遇到较为复杂的二维方向上的问题,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就不清楚了,为了让同学们突破这个难点,结合新的课程教材,设置下面几个题目,以此来强化、加深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1.正确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接触面要粗糙——μ≠0; (2)接触面间存在压力——N≠O; (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这三条要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例1 下面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两个接触的物体间没有相对运动,也可能有摩擦力. (B)只要两个接触的物体间有相对运动,就一定有摩擦力.  相似文献   

19.
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包括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这个物体在某一方向上所受的各力的数值之和必等于相反方向上所受的各力的数值之和.利用此规律可以方便的解有关摩擦力的问题.下面举例说明:一、判断摩擦力的有无例1如图1是一·皮带传送装置,当轮转动时,带动放在绷直的传送带上的物体A水平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物A是否受到摩擦力?解析假设物A受到向右的摩擦力作用.因物A处于平衡状态,由二力平衡条件可知,物A在水平方向上必须受到一向左的力的作用,但由题意可知,物A在水…  相似文献   

20.
摩擦力是学生很难掌握的知识点 ,下面就滑动摩擦力与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大小、方向、与运动状态的关系以及做功特点等作归类分析 .一、滑动摩擦力(一 )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有三个 :接触面粗糙、接触面间存在弹力、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 .因此 ,下面两种情况中均不存在滑动摩擦力 .1 .物体贴着竖直墙壁自由下落 .2 .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 .(二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由公式f=μN决定 ,其中N为物体与接触面之间的弹力 ;μ为动摩擦因数 ,且仅由接触面的材料与粗糙程度决定 .【例 1】 质量为m ,长为L的均匀长方体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 ,木块与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