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李秋杰 《考试周刊》2012,(14):19-20
人们在日常交际中经常使用反讽语,反讽语属于语用模糊的一种。语用模糊包括刻意言谈和随意言谈,随意言谈又包括非寓意句和寓意句,它本身也是语用模糊,而反讽语是寓意句中的一种。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是如何理解反讽语的呢?本文从语用模糊的角度,通过国元语用意识和关联理论对反讽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为了验证反讽交际认知与理解理论假设的心理现实性,人们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试图寻找实验数据佐证其语用认知心理过程,揭示其语用认知规律和语用认知特征,实验检测的内容包括反讽理解的能力、反讽理解的心理过程以及哪些因素影响反讽理解。结果显示,具备辨别非字面话语的一般认知能力是对反讽做出正确理解的必要基础,至于影响反讽理解的因素以及反讽理解的心理过程,目前没有一致结论。  相似文献   

3.
隐喻和反讽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比分析了隐喻和反讽的异同之处。同为修辞格的隐喻和反讽都是间接表达言者真意的有效手段;使用隐喻和反讽的相同原因很多,主要是为了遵循礼貌原则;此外,两者均违背了会话合作原则等语用理论。而两者间的差异显著存在于文体特征、理解过程和语用功能方面。  相似文献   

4.
情景反讽与语辞反讽是反讽的两种最基本类型,而以往研究的焦点仅限于语辞反讽,很少有人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本文从语用特征和理解机制等层面将两者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存在并存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相关反讽理论,分析了简。奥斯丁的著作《傲慢与偏见》其中的反讽言语行为,并且把有关体现反讽艺术的典型中英文例句加以对比。传统上,反讽被定义为:“字面上说的与心里想的完全相反”。在传统定义的基础上,现代语用学把反讽分成四大类:陈述性反讽修辞法、指示性反讽修辞法、约定性反讽修辞法和语用性反讽修辞法。  相似文献   

6.
反讽的研究目前在语言学界颇受重视。反讽的识别与使用具有很强的认知性与语用效力。RT、CB与Implicit Display Theory对解释语辞反讽有着各自的理论优势,将它们结合起来更有价值。语境的制约作用与认知的偏差作用阐释了反讽的对立本质特性。  相似文献   

7.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以细小的人物关系作为切入点分析整个事件的发展进程,在语言的运用方面主要是充分的运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同时,把言语行为作为合作交流的框架,在全文里面运用最多的语言特色是—反讽。反讽的语言运用表达了作品里面人物的性格,通过语言加深读者的印象,普通的语言反讽可以在文学语用的发展中得到诠释,所以能够验证语用理论对于文学作品赏析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反讽话语作为一种交际手段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重要的角色。Sperber和Wilson认为,反讽话语在本质上是回应的,并据此提出了反讽回应理论。以该理论为框架,比较分析男女性在反讽话语使用过程中目标对象、表达方式及语用策略三方面的差异,旨在为跨文化交际学和语用学的跨学科研究做出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9.
反讽一直是垮学科研究的课题之一,而情景反讽作为反讽的一个重要类型,人们对它的认知研究却较少,本文结合文学作品与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对情景反讽进行分类,并介绍了情景反讽的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10.
廖东红 《英语辅导》2011,(4):148-151,155
本文以概念整合理论为框架,模拟反讽在文学文本《傲慢与偏见》中的认知动态演化过程,从宏观言语反讽和微观言语反讽两个层面分析语言形式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揭示作品内部各具体语言行为所传达的作家创作故事过程中的每一个举动的意图,以及产生这种意图的动态运行机制和语用效果,以期更客观地说明概念整合理论对反讽具有的较强阐释力。  相似文献   

11.
12.
约翰.柯里尔的短篇小说《追逐者》讲述了一位年轻男子为了追逐爱情,不惜去寻求爱情水,以求获得其可望而不可得的爱情的故事。该短篇小说言非所指的话语技巧令读者折服,通过从言语反讽、戏剧反讽和情景反讽三个方面的具体分析,运用文本分析法,突出反讽艺术在短篇小说中的关键性,以使读者能更好的体味小说的艺术造诣。  相似文献   

13.
以J.L.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为出发点,以英国著名作家Austen的代表作之一《傲慢与偏见》为文本,从宏观上和微观上分析了其中最典型的语言特色——反讽的使用,旨在说明在进行文学研究时应用言语行为理论,有助于加深对文本主题及人物性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言语反讽的语境暗示多种多样,通过对三次美国总统竞选电视辩论语料的分析,作者认为辩论文本中的语境暗示有助于增强反讽意味和促进读者对反讽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Irony is frequently used in our daily life.Traditionally,Irony is only considered as a figure of speech.Because of its importance and prevalence,irony has gotten a lot of attention over the last few years.In this paper,I concentrate on the pragmatic perspective of irony and try to find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irony.In addition,the reasons of people choose to use irony in dairy life.At the beginning,I will introduce the basic definition and types of irony.Then I try to analyze the irony according to cooperative principles,politeness principle,irony principle,speech act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to explore the generation and comprehension of irony.Moreover,I illustrate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irony with appropriate examples.Finally,the paper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irony and predicts future development of irony.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反讽的三个层面——修辞反讽、戏剧性反讽、哲学反讽——探讨《爱玛》的反讽艺术,表明《爱玛》是一部具有深刻的反讽张力的好小说。  相似文献   

17.
东西对现实世界有着清醒澄明的洞悉,他善于用委婉幽隐的反讽叙事来冲击悖立的本真生活。他的反讽叙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言语反讽、结构反讽和情境反讽。他的反讽叙事不仅揭示了生存的艰辛与苦难,颠覆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等神话,颠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直指我们的心灵,对中国人当下的人性给予了犀利深刻而又不失诗意的剖析。  相似文献   

18.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其作品的一大特色就是对反讽手法的高超运用技巧。在早期的重要作品《死者》中,乔伊斯糅合了言语反讽、情境反讽和结构反讽,以揭露爱尔兰人灵魂的僵化和麻痹。言语反讽和情境反讽服务于作品的表层文本,为主题的展示起了铺垫作用;而结构反讽产生于“死者”的象征意义,彰显了故事的深层主题。表层反讽和深层反讽的交错使用赋予了文本意味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英语反语的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言语行为理论等语用角度探讨反语问题。反语是说话人出于礼貌故意违反质量准则而产生的,通过表面上对合作原则的违反,说话人在从根本上遵循了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同时,又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意图。  相似文献   

20.
This tropological analysis of “On the Equality of the Sexes” (1790) argues that Judith Sargent Murray deployed a series of ironic reversals, including an example of Kenneth Burke's “dialectical” irony, to make her famous case for women's capacity to reason. As such, the article elucidates this trope's peculiar rhetorical potential within the context of eighteenth-century debates on female education and investigates how it can function in conjunction with romantic irony. Significantly, Murray deployed romantic irony in order to question her era's commonplace ideas about women's intellectual capacities and conventional female education. She then employed dialectical irony in order to sidestep relativism, playing off and departing from the expanded field of possibilities that romantic irony opened up. In so doing, she cast doubt upon commonly held doubts themselves, questioning the subversiveness normally associated with learned ladies. Through this series of ironic turns, readers were invited to change their previous beliefs and then presented with a clear means of moving forward—thereby opening a path for elite European American girls to be educated in traditionally masculine domai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