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辐射加工:人类加工技术的第三次革命 1896年天然放射性元素镭的发现,揭开了现代科学技术崭新的一页。20世纪中叶以来,核科学技术和核工业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实现了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应用技术研究、从军事利用到和平利用的重大转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范围内的核工业开始起步。在我国,核工业则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2.
《今日科苑》2018,(11):5-6
10月25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老科协(以下简称原子能院老科协)成立3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原国务委员、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老科协会长陈至立出席并讲话。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学会理事长、中核集团原董事长、党组书记王寿君,中国老科协核工业分会理事长、中核集团原副总经理孙又奇,中核集团军民融合办公室副主任施庆瑜,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周刘来和副院长邵焕会,中国老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徐强以及中科院老科协、清华大学老科协、中国计量院老科协、核工业化冶院老科协、核工业地研院老科协等单位的代表参会。  相似文献   

3.
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了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性决策。从此,中国核工业开始了光荣与梦想之旅。  相似文献   

4.
通过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采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运用文献计量、数理统计和文献阅读分析法,从知识图谱的角度对1980—2021年我国核工业标准化研究领域的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研究,分析41年来该领域文献的数量、作者分布、机构分布、期刊分布等现状。研究发现:(1)该领域研究文献呈指数增长的发展趋势,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机构;(2)我国核工业标准化研究经历了起步、巩固和拓展三个阶段,研究内容和成果不断丰富,紧贴我国核工业科研生产实际;(3)研究热点主要归为五个领域;(4)后续研究关注重点主要集中在八个方面;(5)该领域研究还存在盲区和薄弱领域。  相似文献   

5.
《金秋科苑》2012,(3):41-43
2011年12月7日,中国老科协核工业分会在北京召开常务理事会扩大会暨工作研讨会,会议由核工业分会理事长张伟星主持。副理事长李家麒、甄树权、许凤楼,常务理事王占元、徐燕生、张万寿、易文顺、高才声、唐祖梅、汤三星,  相似文献   

6.
《今日科苑》2018,(6):86-87
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成立于1990年,经过几届理事会的精心组织、领导,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老科协已经成为了老科技人员的活动之家、贡献余热的平台和对内对外交流的桥梁。理事会坚持讲政治,坚持贯彻执行国家和中国老科协、北京市老科总(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老科协是理事单位)、集团老科协的文件精神,坚持为广大老科技人员服务。2015年的换届,院领导高度重视,组建了有特色的新一届理事会,即由院离退办主任、副主任担任老科协正、副秘书长。  相似文献   

7.
正1955年1月15日,中国核工业建设拉开序幕。自此之后,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筚路蓝缕、艰苦奋斗,使我国的核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的创新之路。如今,我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拥有的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实现了核能大规模和平利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核工业该  相似文献   

8.
发展原子能事业的英明决策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主持召开了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制订了中国要发展核工业、研制核武器的战略方针。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坚决贯彻和有力落实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发展原子能事业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文化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根据实际的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而形成的有关文化方面的战略与策略相统一的措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文化意志的集中反映。本文认为中国共产党文化政策产生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并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密不可分。中国共产党文化政策是时代伟大创新的产物,是以实践为指向不断发展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切入点。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现实引起了我们对中国共产党文化政策更多的思考与反思,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文化体制改革都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与管理》2015,(4):76-80
营销中国,就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采取一定的策略和措施,让世界不断了解中国以及使中国逐步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营销中国的过程中,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执行力,同时也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发展背后的文化支撑。营销中国不仅体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理念的契合,而且也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真正复归。因此,对营销中国的文化意蕴进行研究和探讨,彰显出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它们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的作用,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转变中国命运的的重大转折事件,在成立时中国共产党就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把科学精神和党性原则联系在一起。本文主要就两条党史发展主线进行分析,主线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主线二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探讨了两条主线的依据,对两条主线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党史发展的影响因素,从而更增强对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毛淑琴 《科教文汇》2008,(6):123-12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举,是一脉相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并成功地指导了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4.
《科技创业月刊》2008,21(5):I0001
欧阳予,1927年7月2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194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工学院电机系,1957年获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技术科学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当选为俄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及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核工业二院及上海核工院高级顾问,国务院核电自主化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国家环保总局核安全与环境专家委员会副主席.  相似文献   

15.
<正>201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伟大日子。走过这波澜壮阔的90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1840年鸦片战争后,在中华民族谋求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无数仁人志士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抗争,都以失败告终。直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才有了先锋队和领路人。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  相似文献   

16.
中国政治文化以其独有的特征指导着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政治文化的探索和建设经历了一个成长发展、成熟完善的过程。总结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的胜利、建设的辉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设的科学理解和正确实践。薪火相传、锲而不舍、继往开来,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7.
核电,作为中国核工业的主导产业,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实施军转民战略后,被放在重点发展的地位。以核电建设起步的秦山、大亚湾两座核电站的建成投产,并安全稳定运行多年,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之一。这个重大成就为中国核电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和经济基础。“九五”计划开局年,中国新一轮较大规模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印度都是第三世界的核大国,在当今世界上也是举足轻重的核力量。两国在经济落后、国际环境恶劣的形势下倚重核科技的发展,寻求自立、自强之路,至今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通过比较两国核科技的发展情况,从中找出有益于中国的经验,制定我国的核工业发展的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19.
新民主主义政治文明的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民主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殊国情下的创造,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人民的政治智慧。尽管新民主主义政治文明的星火燎原实践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其首创性在中国共产党思想宝库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仍然熠熠生辉。新民主主义政治文明实现了从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从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转变,是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伟大实践;新民主主义政治文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阶段性成果的重要组成,是人类政治文明宝库中的奇葩;具有现代化取向的新民主主义政治文明,开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新民主主义政治文明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20.
康力 《今日科苑》2006,(7):61-61
本文阐述了创新的必要性,利用SWOT分析等方法,运用实际的案例剖析核工业管理的创新活动,意在使关涉企业的经营保持活力,把可能的市场危机化于无形,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领跑者的位置,并为核工业类似企业的管理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