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乾隆时期的一部颇有影响的小说,《绿野仙踪》有着复杂的思想意蕴,儒释道思想间充满了融合与碰撞。本文将结合中国文化"儒道互补"的格局,立足清前、中期儒道文化发展的现状,解读其"儒道互补"的理想文化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2.
唐宋之际,儒道佛三教渐趋融合,最终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兼容佛道思想的理学。在这一漫长的融合过程中,作为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的主将之一,欧阳修在继承韩愈古文运动成就的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韩愈排佛的思想。他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反对佛教,也在最能代表其政治、史学思想的《新五代史》中,再次表明了其捍卫儒家道统的排佛立场。  相似文献   

3.
面对文化交往的全球化,重新审视、发展传统文化已成为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和一项重要课题。基于此,文章以史论结合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魏晋玄学思想进行思想史的动态考察梳理,着重从名教与自然之辨的视角理清儒道思想的关系。可以说魏晋玄学思想贯穿了"名教"与"自然"之辨,是儒道思想在碰撞历练中由相融到相斥或超越再到相融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最终实现传统文化中的儒道兼综和互补。  相似文献   

4.
汉代铜镜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上承战国铜镜,同时又开创出生动而丰富多彩的装饰风格,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铜镜制作的大发展阶段,因此极具艺术价值。文章通过对汉代铜镜中画像镜的图像分析,归纳总结出"天"与"人"这两大主题,并从追溯形成二者的历史文化源流入手,揭示图像背后所隐藏的汉代文化观念:"天人合一"的国家文化意志和儒道互补的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5.
古文教学似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现代视角。一、古代文化思想的整体渗透。如同当今文化中有主旋律、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种样式并存一样 ,古代文化思想也是丰富多彩的。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 ,先秦理性精神中的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美学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哲学上美学上的儒道互补原则 ,一直贯穿在中国古代文学之中。从宗教方面看 ,儒道佛三家 ,汉以后 ,对中国古代文化影响至深。古代文学作品始终自觉地遵守文道统一的法则。而这种“道” ,从哲学上说 ,往往不超出儒家和道家。从宗教上说 ,往往不超出儒道佛三家。李白 ,被人誉为诗仙…  相似文献   

6.
中国唐代的音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以其异彩纷呈、姿态繁盛而著称于世。唐代统治者实行儒、道、佛三教并重的思想文化政策,儒家、道家和佛教各家思想渗透于唐乐之中,并发展成各自独特的音乐体系,进而形成了儒、道、佛互补或合流的音乐美学格局。唐代美学思想的多元特征,是促进唐乐兴盛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教育文化的发展历史上,儒家与道家教育思想构成了两条主脉。尽管儒道教育思想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对立之处,但在教育理念和教育目的方面又有互补之处。我国的教育文化应当积极汲取儒道教育思想的精华。  相似文献   

8.
儒家的胸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儒家之所以延续2000多年而不中断,在于其宽广的胸怀,有巨大的包容性。儒家先后与道家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融和,形成了儒道互补、三教合一、四教会通等形态,繁荣了中国的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9.
儒家互补的文化特征"积淀"在中国人的心理层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格形态——儒道互补人格。儒家在人生价值选择及情绪情感调节等方面固有的局限性,以及儒道两家在人性论等方面的互补,导致了儒道互补人格的形成。儒道两家对"道"的看法及面临乱世时解决方式的不同,导致两者在人生观及心理行为层面出现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具有合二为一的有机整体性,它正是儒道互补人格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一)儒道释三位一体作为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轴心,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历史上的小说家常常免不了要通过其笔下的人物来表达其对儒道释三教的态度,例如《三国演义》、《水浒》的儒家正统观念,《西游记》的佛道色彩,《金瓶梅》的色空统一等等。曹雪芹的《红楼梦》无疑正是表现儒道释三教合一思想的集大成者。一部《红楼梦》,洋洋洒洒写了四百多个人物,仅直接与儒道释直接有关的儒生、道士、和尚、姑子、道婆就有好几十人,宁荣二府、大观园内离了这众多的角色,其戏剧色彩不知要逊色几多。整部小说,从立意构思、开场收尾,线索安排、情节转换,常常不是道士的暗示就是和  相似文献   

11.
耶律楚材纵横儒、佛、道三教,是中古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这个问题是一个鲜有的研究课题。作者认为,研究历史上这样一位少数民族政治家的儒、佛教观,选题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他的儒佛教观具有“宗儒”、“重禅”的特点,并有强调儒佛互补、调和儒佛的色彩。本文依次论述了耶律楚材“宗儒”观的形成及其表现,“重禅”观的形成及其表现,以及调和儒佛的“儒佛互补”问题。并通过论述剖明,在对待儒佛关系上他实质上偏重的仍是儒,这是同他的“济世安民”的抱负和“经国治世”的主张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上存在着较大差异。西方文化以"两希"文明为源头,中国文化则表现为"儒道"互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影响下,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不同,也形成了不同自然观。  相似文献   

13.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产物。周敦颐以儒家思想为基本立场,吸收了道教和佛教的有用成分来丰富发展儒家学说,创作了《太极图说》。《太极图说》有着深厚的儒道佛渊源。  相似文献   

14.
中国旅游文化是以儒道佛三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人文旅游资源多为儒道佛思想文化载体。中国旅游文化对儒道佛思想文化的传承及走向世界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金代居士李屏山在佛学、文学方面均有深厚造诣。他一生追求儒、释、道三教合一,佛学为主,回击道学家们的恶佛、辟佛言论,阐明自己的佛学思想。这不仅促进了三教思想、特别是佛学思想的传播,而且还影响到了金代的文学风格。然而,由于三教是不同的学问,加之李屏山倡导的"三教合一"思想是以佛学为主的,所以三教不但没有糅为一体,反而进一步凸显了它们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李泽厚认为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虽有相对立的成分,但从精神上来说,儒道两派并不是全然对立,而是道家做了儒家的补充,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文章从审美的人生态度、人格理想、审美趣味三个方面,具体深入探讨了李泽厚先生"儒道互补"美学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尝试探索汉语中儒、佛、道三教词汇形成和流行的原因。原因之一是儒、佛、道三教文化强烈的社会人文色彩的浸润;原因之二是为了满足汉语交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发生在庐山东林寺的“虎溪三笑”故事,虽非真实,却在宋代被广泛流传,反映了三教合流的时代趋势,表达了们期望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体现了庐山海纳百川的人文特征,还体现了庐山佛儒道三教文化的发达。  相似文献   

19.
陇南石窟和中国古代历史三教合一包含三教形成、三教一致、三教鼎立、三教合一等阶段。陇南石窟包括五种情况:佛教;道教;佛教为主,佛道兼容;道教为主,道佛兼容;儒、道、佛兼容。陇南石窟三教合一有五重涵义:从三教各自角度观察之三教合一;从三教融合整体角度观察之三教合一;三教各自独立、和而不同;三教亦此亦彼;三教之中儒家一统。三教合一反映陇南宗教文化演变历程。陇南石窟为我们研究儒、道、佛三教和三教合一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上形成了罕见的儒道释三教汇通融合的宗教文化体系,苏轼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是非常复杂的。在《前赤壁赋》中,苏轼的儒家、道家和佛家三种思想得到了很好的展现。结合文赋内容,分析苏轼从小耳濡目染的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儒家思想;乘化归尽,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和看穿忧患、万物皆空的佛家思想。苏轼将其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形成了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