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成语"这个词最早呈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朝代是东汉,最先的名称是"成言",历经历史变迁、时代变化,它的名称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一直到了唐宋时期,才真正有了"成语"的称呼和意义。"成语"的来源一直在各个学者眼中都有不同的类型。本文试从"成语"一词的起源、演变角度和成语的来源类型方面进行分析,来更好地认识成语,使用成语。  相似文献   

2.
沆瀣一气     
聪聪 《下一代》2008,(6):55-55
这是一个著名的贬义成语。沆瀣(hàn$xiè)这个词,本来是指"夜间的水气"之意,然而这个成语的形成,却跟夜间的水气没有关系,而是与一个封建时代科举场上的轶闻故事有关。这个故事,出自宋朝人钱易写的《南部新书》中的戊集篇。  相似文献   

3.
李娟 《现代语文》2006,(10):126-127
《史记》是一部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带有生活气息和独创性的文学著作。它首先是对从黄帝到汉武帝约两千年的中国历史的忠实纪录,又以文学性的生动语言记录了历史上重要人物的言行举止。这样详尽而生动的纪录,不仅留给我们栩栩如生的历史故事,同时也留给了我们很多的成语,丰富了汉语的内容。参照上海辞书出版社于1987年出版的《中国成语大辞典》可以初步把握《史记》成语的产生和使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在民族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成语作为语言中文化性最强的一个组成部分,更能反映出一些本民族特色的东西。本文着重对俄日两民族成语背后存在的民族生活、民族历史、民族心理进行了比较。了解成语背后所存在的故事也许是学习语言文化的一条捷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成语言简意赅,内蕴丰富,不少成语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或神话故事,而且还有“主角”。有的“主角”就显现在成语中,比如“愚公移山”。有的成语是发生在这个“主角”身上的故事,比如“铁杵成针”这个成语的“主角”就是李白。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时空》2014,(2):8-9,29
【鉴赏引路】 我们使用的成语有很多来自古代的典籍。它们藏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里。“曲突徙薪”就是藏在故事中的成语。这个故事选自《汉书‘霍光传》。读这个故事时,先要学会读懂成语的字面意思,然后要仔细思考这个成语中包含的道理。这样,你就可以在自己的习作中正确运用这个成语了。  相似文献   

7.
一、精心设计口头作业 (一)听读成语,说故事 大多数成语是由历史典故或有趣的故事演绎而来的,了解了一个成语,就等于了解了一段精彩的历史或一个有趣的故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读成语、积累成语是自主识字、巩固识字成果的有效途径,可以减轻低年级学生识记大量生字时的学习困难,可谓一举多得.  相似文献   

8.
<正>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初看课题"螳螂捕蝉",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不由想起"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八字成语,想必课文就是讲这则寓言故事的。读完全文后,我们就会发现这篇文章故事中有故事,它先由历史故事引出"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再由寓言故事又回到"吴王攻楚"这个历史故事,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像这类型的课文学生在中年段就接触过,如《争论的故事》《天鹅的故事》。那么到了六年级了,这类型的课文  相似文献   

9.
成语俗化ABC     
成语是古代典籍中的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头俗语等在长期使用中形成的固定短语。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人们经过有意的变通或无意的误解,使一些成语的字面或意义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叫做成语俗化。成语俗化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10.
典故性成语通过三种方式构成 :其一 ,概括。通常是对一个寓言故事、历史故事、传说、轶闻等事例加以概括 ,如流行于秦汉时期的寓言故事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在百兽中称雄而老虎自己还不知道 ,由此概括出“狐假虎威”这条成语。大家熟知的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滥竽充数”等 ,从故事、传说等事例概括的 ,如“四面楚歌、负荆请罪、磨杵成针”等。这些成语 ,都是事例内容的概括 ,有点像故事的标题。其二 ,选录。即对典故的内容选取其中的一部分 ,将其部分意思提炼构成成语语义 ,其实这也是一种概括 ,不同于上一点的是选录一个故事的部分内容进行…  相似文献   

11.
一、追寻出处,明确任务师: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你们一定学会了不少成语。有时一个成语就是一个小小的故事。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神话传说,还有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可笑之事……但它们都借助这些故事,向人们传达着丰富的含义。能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成语故事吗?出示:一鸣惊人以貌取人汗马功劳老马识途自相矛盾兵不厌诈买椟还珠良药苦口吹毛求疵守株待兔师:成语多来自于古代著  相似文献   

12.
成语故事     
主持人:成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前人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包括一段或一个精彩的故事,了解这些故事,不仅可以让我们在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更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先人的聪明和才智。从这一期开始,我们将陆续为同学们介绍一些成语背后的故事,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说到成语“一鼓作气”,人们就会想到《左传》中,庄公十年,一场战争中,“曹刿论战”的故事——曹刿说,打战靠勇气,擂一通鼓,勇气振作起来了,两通鼓,勇气就衰了,三通鼓,勇气就完了。历史人物曹刿与成语“一鼓作气”紧密联系,不可分开,像这样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还有许许多多。把学习成语与其有关的人物及故事结合起来,不仅加深了对成语的理解,而且还进一步学到许多历史知识、有关的文学常识,等等。真是一举多得的大好事,何乐而不为?现撷例作“成语中的历史人物”填空练习,以供学习应用。共50个,每个2分,满分为100分,  相似文献   

14.
成语是汉语文化的一座宝库,储存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学资源。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如何采用"成语+故事"的形式,从创意改写成语故事、运用成语创作故事和根据故事创作"成语"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让成语文化发扬光大,让故事锦上添花,让作文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5.
一故事引入,导入课题 1.猜谜语. 师: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观动作,猜成语"的游戏.这两幅图中人物的动作表示的是同一个成语,你能猜出这个成语吗? 课件出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师:谁知道这个成语中的"障"字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6.
贾庆伟 《现代语文》2006,(4):99-100
一、成语运用:理解要"对" 成语运用中有好多题考查的是对成语比喻义的理解.这些成语大都来自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寓言故事或诗词典故.由于时代的变迁及其它原因,我们有时很难从字面上来推测成语的真正含义和用法,所以切不可望文生义、妄加揣度.要勤查词典掌握其正确的含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汉字文化源远流长、璀璨夺目,成语乃汉字文化之精髓、语言艺术之瑰宝。成语是学生语言素养体现之一,也是高中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突破这个重点难点呢?一、审美品鉴,激发兴趣成语以形式简洁,意义精辟、深刻为其最大特征。在成语意义阐释的背后,有着或寓意深刻、或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诸如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人物等。  相似文献   

18.
正成语是一种形式简洁,语义丰富的词组,大多为四字短语。这些四字成语所承载的人文内涵丰富而厚重,大量出自传统经典著作,背后有着精彩的历史故事,蕴含千百年积淀下来的智慧。此外从考试的角度上来看,成语题型作为高考必考题型,也是语言文字运用考查的重点和难点。然而学生们对成语的解读大多存在误区。比如望文生义,误用褒贬,等等。再者,成语数量浩如烟海。庞大的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高考试卷在“正确使用词语”的考查中,重在考查常用成语的理解、辨析和运用。其中理解、辨析是前提,是基础;运用是目的,是根本。高考对成语的考查,体现了“全方位”的特点。要想做好此类题目,必须做到以下“八戒”。一、注意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戒望文生义。从成语的来源看,有的来自历史故事,有的来自民间俗语,其内涵是对原内容抽象概括出来的,有着固定的意义。对这类成语,我们决不能简单地照字面意思作望文生义的理解。例如2012年高考全国卷:  相似文献   

20.
有一句五个字的成语,叫“三年不窥园”,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这个成语。讲的就是汉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董仲舒小时候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