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研究问题,而是一个现实的、生动的实践问题,既需要理论维度的艰苦探索,也需要从实践维度加以研究.人们对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有效传播、运用、创新等关注的相对较少,也缺乏这方面深入的发掘和总结.这种状况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研究和推进难以有效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在中国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全面的传播和不断的创新,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初衷和落脚点,也是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实现了中国化的重要标准.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和存在的理论源泉和生命力之所在,而中国当代伟大的社会变革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坚实基础和植根的沃土,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和扎实推进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欧洲大陆步入中国的上空,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并在中国得到发展,日趋灵活有效地解决中国社会实践的重大课题,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中,同时经历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化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在尺度,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证明世界化维度是不可或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世界化相互交融,共同构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复杂图景。实现理论和现实的融合、历史和未来的融合、坚持和发展的融合、中国视角和世界视角的融合,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世界化互动研究的四条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及其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过程中难度较大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前提、根据和必要条件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 ,并以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邓小平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说明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产生和确立的依据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对待中国传统哲学的科学态度和原则的说明 ,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作用的分析 ,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正>西学东渐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广泛传播、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历史前提,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变革,推进了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使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本土化、中国化的方式对接我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维。由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变为中国哲学、中国思想及中国理论。西学东渐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拥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历史背景,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与传播的历史契机。在中西文化视域下,西学东渐则为我国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思想及内涵提供了正确发展方向,使文化形态、历史背景、内在特质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的基本媒介。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对苏联2本哲学教科书的批注透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微观路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微观路径是以实践为导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中国式有层次、有结构的解读的过程。在具体观点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吸收、借鉴并结合分析中国的实际、中国的文化哲学、革命中的错误思想;在具体理论上,以实践问题为视域,对理论重新建构;在整个理论体系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是以主客观相统一为线索和视域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纪念建党85周年暨迎接党的十七大重点图书。本书以大量的历史事实为根据,深刻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意义及其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同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的典型人物为线索,对他们的理论活动进行了详细考察,并结合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和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理论与方法作了深入的思考。本书不仅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基本脉络和内在逻辑,而且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视野,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问题、发展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问题,作了较为深刻的论述。文中的一些观点,如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性哲学、没有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中国化过程中实现了三次理论创新等,相信读者有见仁见智的评析。  相似文献   

8.
当下学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存在着“主体化”理论的空场。马克思主义主体化概念的提出,以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思想为基础,借鉴和矫正西方主体性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主体化的统一是差异、对立中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经典作家的论述以及中国化的内在逻辑,体现了这种统一性。“主体化”是中国化的应有之义,“中国化”是主体化的必经之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除了要重视时代化、民族化、本土化,还要重视研究者、教育者、学习者、应用者维度的主体化。  相似文献   

9.
4月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主办的中国共产党90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此次研讨会正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立20周年.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围绕党90年的实践历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具有显性政治哲学维度,而且具有内蕴的伦理价值维度。艾思奇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从历史与理论的双重逻辑,分析了社会政治运动与启蒙的内在关联,构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解放与新启蒙运动的双重视域,通过马克思主义伦理价值观的民族转型和中国传统伦理价值的根基重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中国形态———"大众哲学"。大众哲学的要义不仅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的新启蒙,改造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而且在于通过革命的实践活动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11.
感性本体论的诞生,乃是19世纪上半叶西方哲学发展史上重大的哲学事件,它标志着长达两千多年来的西方传统哲学开始遭遇重创,一个崭新的哲学时代开始来临。而这一感性本体论的确立,是与费尔巴哈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追忆这一本体论的确立历程,阐释这一本体论的哲学意义,对于我们今天重新理解费尔巴哈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它在什么一种意义上对马克思哲学产生着积极影响,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被称为是现代哲学的一场“哥白尼式”革命。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主要体现于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哲学思潮的发展中,它们以各自不同的轨迹开始并完成了这一转向。两大思潮的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转向语言学,以意义理论为核心,强调了语言的本体论地位。这种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虽然有不科学的方面,但它为哲学研究开拓了新的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教会大学在中国的发展演变不是按西方传教士原来的意愿(传教)发展,而是沿着一条既定的线路发展的。为适应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教会大学经历了中国化的复杂过程。在初步探讨教会大学中国化历程内外部原因的基础上,分析了教会大学中国化在中国高等教育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意义,旨在正确认识教会大学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实践论》和《矛盾论》是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篇核心著作,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在实践基础上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进而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胜利。时至当今,《实践论》和《矛盾论》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观点和方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佛教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时代背景、国内背景、国际背景、发展历程上存在明显异同,马克思主义可以借鉴佛教中国化的经验,立足时代,放眼全球,推动自身的中国化进程;要与中国文化要素结合,形成新文化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地位与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积极社会作用的双赢。  相似文献   

16.
论现象学视野下的西方心理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象学作为西方心理学中的两大方法论之一,对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现象学的突出特点是寓现象学于方法之中,强调本质先于存在,具体表现在:重视意识的研究、强调意向性、面向事物本身、强调现象学的思想态度等方面,因此,现象学的这些特点为人文主义心理学家以非自然科学模式塑造心理学奠定了重要的哲学基础。作为一种方法论,现象学所遵循的以意识经验为研究对象、如实描述、问题中心、整体性、先质后量、非还原论等原则开创了西方心理学中人文主义取向的研究方法。纵观整个西方心理学的发展,现象学对心理学的影响是广泛而持久的,它不仅推动和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方法论上的几次变革,为意动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它也正在影响和推动着超个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并将为未来西方心理学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实事求是指通过不断研究新事物、新情况和新问题,从而获得真知。实事求是符合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精髓和灵魂。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不难发现,能否做到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否顺利推行的基础性要素。关于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定位问题,可以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石。这要求我们在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要进一步做到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哲学的开启是在王学复兴的声浪中拉开了序幕,并构成现代新有的理论先导,而形成了一个绵延几个人的心学运动。一方面,现代新儒家力图隆升儒家心性之学与西学抗衡,另一方面重建儒家哲学现代体秒的需要,迫使他们走上形而上的道德本体论之路,这一广泛意义上的心学运动经历了“五四”前的先导,确立、体系化的努力和逻辑归结与解构等一系列过程。  相似文献   

19.
西方形而上学就其本质和旨趣而言是从"超越"的向度建构哲学本体论框架,这意味着西方形而上学都以不同的形式显现着哲学的"境界"追求。对哲学"境界"的形而上学表达恰好与形而上学的自身演进逻辑是同一的。马克思哲学在突破传统形而上学境界观的同时,以现实生活为根基,在对现实世界批判的实践活动中展现了对哲学境界阐释的新思路,进而彰显出马克思哲学所内含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20.
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相对于西方哲学发展史中以朴素辩证思维方式为根本特征的古代朴素唯物论和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为根本特征的近代唯物论,马克思新哲学的唯物论是以实践思维方式为根本特征的实践唯物论。实践唯物论不是强调实践作为实践活动对理论、认识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的唯物论,也不是以实践为对象的唯物论。它是指相对旧哲学唯物论的、马克思新哲学的唯物论的属性和功能。实践唯物论对旧哲学唯物论的超越,从根本上说是思维方式的超越,从而使马克思新哲学对唯物论相关问题的提问方式、理解方式和解决方式都发生了根本变革,实现了对旧哲学唯物论的全面性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