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讲到“夫子何哂由也”时,都认为子路太轻率、不谦让,故孔子“哂之”。正如孔子所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我认为这只是“哂由”的表面原因或者说是一个很次要的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哂”:微笑,这里有轻蔑、讥笑的意思。子路率先发言,虽然有点“轻率”,但我认为孔子是不会仅凭这一点而讥笑他的,因为这样做与孔子的教学思想和为人态度是相悖的,也不符合当时孔子创造的轻松、亲切、愉悦的氛围。那么孔子“哂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实际上只要我们认真研读子路回答的话就可以了解其中…  相似文献   

2.
最早与子路“接触”是上中学的时候,《侍坐》中子路“率尔而对”的形象很长时间定格在我的脑海中。当时老师说,子路这个人太容易冲动、太不谦虚,这才被孔子着实地“哂”了一“哂”。所以,在较为认真地通读《论语》之前,我对子路是颇无好感的。  相似文献   

3.
《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特别精采 ,生动地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在讨论问题时 ,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循循善诱 ,传神地表达出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那种和谐融洽畅说欲言的氛围 ,令人为之击掌叫绝。但令人遗憾的是 ,当子路发表自己的见解后 ,作为老师的孔子有意或无意地那一“哂之” ,却让人感到有些残忍和不平。这温柔的一“哂” ,“哂”掉了孔子作为“圣人”应有的大度和宽容 ,“哂”出了古代教育思想存在的弊端和缺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正陪孔子坐着 ,孔子很自然地问起各位弟子的志向 ,孔子说 :“你们平…  相似文献   

4.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高中语文基本篇目之一,对于《侍坐》章的思想内容,众说纷纭。孔子“哂由与点”的态度,是一个很难让学生理解的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对理解全文、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吴锦 《文教资料》2006,(33):1-2
《论语·先进》篇有一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或简称《侍坐》。这是《论语》标题的惯例,以首句或首句中的语词为题。这段文字也有以“论志”为题的。这是根据内容命题。但细想一下,“论志”实在不能作这一章的独一无二的标题。因为《论语·公冶长》就有孔子与颜渊、子路的“论志”。这次子路还反问孔子,“愿闻子之志”,孔子的回答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另外,《韩诗外传》中还记载了两次孔子与弟子论志之事。一是孔子与子路、子贡、颜渊游景山,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言者何期愿,丘将启汝”。于是各言其志…  相似文献   

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生动地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讨论政治、学术、志向等问题的情景,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理想,也传神地展示了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循循善诱、含而不露的教育风格。 但是,作为老师的孔子对子路的那一“哂”,却实在难以让人恭维,依今天的眼光来看,那是对富有豪侠个性的学生的温柔的扼杀。 当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正陪孔子坐着,孔子很随意地问起他们各自的志向:“你们平常总是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想干什么事情呢?”老师的话音刚落,子路就“率尔(轻…  相似文献   

7.
崔言 《考试周刊》2011,(13):32-33
本文对《论语.先进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夫子哂由"的释义分歧进行分析;提出扩大语境的阅读方法,结合《论语》全书的大语境来理解"夫子哂由"之前因后果;得出结论:孔夫子此"哂",乃意料之中的一笑。  相似文献   

8.
《侍坐章》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侍坐章》是一篇从古以来被人重视的语录体散文 ,至今仍被选录为大中学语文教材。文中孔子为什么要哂由、与点 ?关于哂由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曾说过“夫子盖许其能 ,特哂其不逊”。朱熹的话对后世影响颇大 ,但他的话究竟有无根据 ?关于与点 ,古往今来 ,尤其言人人殊 ,其中不乏穿凿附会和刻意拔高之说。此外 ,对文中“哂”“浴”“风”等字的词义注释 ,也一直众说纷纭 ,难明真谛。弄清这些问题 ,对语文教学 ,对孔子研究 ,都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论语·先进》篇有一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或简称《侍坐》.这是《论语》标题的惯例,以首句或首句中的语词为题.这段文字也有以"论志"为题的.这是根据内容命题.但细想一下,"论志"实在不能作这一章的独一无二的标题.因为《论语·公冶长》就有孔子与颜渊、子路的"论志".这次子路还反问孔子,"愿闻子之志",孔子的回答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另外,《韩诗外传》中还记载了两次孔子与弟子论志之事.一是孔子与子路、子贡、颜渊游景山,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言者何期愿,丘将启汝".于是各言其志.一是孔子与子路、子贡、颜渊游戎山,孔子喟然叹曰:"三子各言尔志,予将览焉."这些文字均可题为《论志》.因此,《论语·先进》篇这段文字的标题还是以传统做法为好.  相似文献   

10.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沦渤中比较长的章节,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章。但读了几遍,教了几遍,我仍然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问题就在于文章最后的几段对话。曾皙本只是问孔子为什么“哂”子路,孔子为何说了这么一大串呢?带着这个问题我翻阅了一些资料,发现这段结尾的断句竞有两种版本。  相似文献   

11.
在《论语》之《季氏将伐颛臾》中,子路和冉有一起去拜见孔子,告诉他“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师徒之间在该不该讨伐颛臾的问题上展开了三次对话,可每次孔子只单独点出冉有之名进行猛烈批责,对与之同来的子路则无—“明”字指斥。  相似文献   

12.
吴锦 《考试周刊》2007,(1):9-10
《论语·先进》篇有一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或简称《侍坐》。这是《论语》标题的惯例,以首句或首句中的语词为题。这段文字也有以“论志”为题的。这是根据内容命题。但细想一下,“论志”实在不能作这一章的独一无二的标题。因为《论语·公冶长》就有孔子与颜渊  相似文献   

13.
必也正名乎     
子路等人向孔子请教治政之道,孔子说了不少至理名言,其中有流传数千年的“正名”思想。《论语》是这样记载的:“必也正名乎!”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记录了一堂讨论课,中心话题是治国方略问题。孔子独独赞赏曾皙的主张,因为他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了“礼乐之治”的景象,体现了儒家“克己复礼”的思想。课型本来是讨论课,但后来走了样。孔子的开场白应该说是很成功的,带有明显  相似文献   

15.
新公布的王家咀楚简《孔子曰》四枚简,其内容为孔子与弟子相关言论记录,在738号、771号简文中孔子号召弟子“鸣鼓而攻之”的学生是“子路”,非今本《论语》等古书的“冉求”;在843号、852号简文则记录了孔子困于陈蔡之间的言论,从简文字词句与理解与今本《论语》相比来看,同中有异。文章考释了《孔子曰》四枚简字、词、句的语义并配以白话文翻译,最后对汉代以前出土简帛中的孔子言论古书作了归纳与总结。  相似文献   

16.
在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的《论语》原文中,子路(含季路、由、仲由)共出现了82次,42条目。孔子与子路的对话出现了30次,其中孔子教授子路15次,子路主动提问孔子15次。孔子对子路的评价有26次,其中对子路提出表扬的有8次,对子路进行批评的多达20次。这位频频出现的弟子,出场总伴随着孔子对他的斥责亦或是他对孔子的批评,正是孔子对子路的批评教育,使子路由一位言行粗俗的弟子,成为一名擅于政事、克己守礼的翩翩君子。  相似文献   

17.
李迪 《江西教育》2023,(48):6-8
<正>阅读《论语》,我最喜欢品味孔子和子路的互动,以至一看见子路的名字,就开始兴奋,常常怀着一颗“小人”之心,以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暗自揣摩:“他们又要吵闹了。”事实上,《论语》里若没有子路的故事,就像油锅里炒菜没有放葱、姜、蒜,连香气都要少几分。《论语·先进篇第十一》中,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相似文献   

18.
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首先发问,子路冒冒失失“,率尔而对”“,夫子哂之”,笑而不语。孔子通过“哂”,即表现了对子路的严格要求,含蓄地批评子路把事情看得过于简单和口气过大的毛病,又不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曾皙正在弹琴“,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欲说还止,孔子见其有点犹豫,便用“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来打消曾皙的顾虑。于是曾皙畅谈了自己的抱负“: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听了非常高兴,并发出“吾与点也”赞语。这虽是一次日常的谈话,但孔子却在他与学生之间营…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一册新增选了《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以下简称《侍坐》)。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课文,而其中的高潮出现在曾皙的一答和孔子的一叹中: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查看教师用书及多种《论语》注解,都把这段话理解为曾皙的洒脱打动了孔子,而且孔子认为曾皙的回答是结合国情的治国措施,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了出来,展现了一幅国治之后其乐融融…  相似文献   

20.
笔者工作之余常读《论语》。近几年学习尝试教学理论,发现《论语·公治长》里有一段教学实录,非常具体地体现了孔子的尝试教学思想。请先看《论语》原文。下面是《论语》第五篇《公冶长》第二十六章。《论语》原文和尝试教学进行对比时研究颜渊季路侍…………………………………………交代教学活动的“主导”和“主体”子曰:盍各言尔志………………………………老师提出明确的尝试题目:“言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学生大胆地尝试———发表自己的看法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独立思考,各言其志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