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北朝至隋唐五代间的女人结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东晋至隋唐五代间流行的各种私社中,有一种由女人结成的私社颇为引人注目,本文拟对这种私社略作探讨。 东晋至南北朝时期,佛教结社广为流行。这类私社大多由在家的与出家的佛教信徒组成,多数从事以造像为中心的佛教活动。这类佛教结社一般称为邑、邑义、邑会、法义等,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把这类私社统称为佛社。由女人结成的邑、邑义、法义,也是佛社的一种。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敦煌出土文书中关于民间结社资料的考察,对中国古代民间结社及其传统,提出了较新的认识。民间结社传统悠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内部组织结构,概括起来有如下特征:个人在自愿原则基础上结社,社人大会地位最高,有制定社条、选举社官、决定重大事务等权利;社条为社内行为的最高准则;社人地位平等;社务公开。有良性的组织形态,民间结社才有了强大的活力。现在重新审视民间结社,认识民间社会蕴藏的历史活力,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阮大铖在明末政坛、诗坛和剧坛上都有一定影响。受当时文人结社之风的影响,他曾组织或参加过一些结社。其中海门社和群社是文学性的诗社,中江社是举业性的文社,咸社则是宗教性的禅社。  相似文献   

4.
述“社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邑(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基层社会组织。其性质、类型、组织形式、活动内容、所反映的阶级关系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① 春秋以前的社是农村公社的组织。当时,村社通称邑、里,其所奉祀的社神(土神),即村社的保护神。奉祀社神的地方称为“社”。于是这种村社组织也有径称“社”的。社神是邑、里中最重要的神祗,其标识一般是一株大树或丛木;有的则进一步封土为坛,坛上或为  相似文献   

5.
佛教团体中最关键的构成部分,在释迦涅槃之后,并不是某位具体的高僧大德,而是组织中共同信奉的传统与信念,统而言之即“佛法”;因此民间佛社在当代管理学意义上类似于典型的“使命型组织”。以主要从事的佛事活动、共同趣向等因素作为区分标准,唐朝民间佛社大体可分为四类:诵经佛社、佛事结社、经像佛社与净土法社。这四种民间佛社各个具有不同的人事关系和管理模式;具备成功社邑范例意义的民间佛社,在完成接引信众、护持修行的同时,使佛教与佛法的目标趋向一致。  相似文献   

6.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以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敦煌的历史,敦煌人民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敦煌历史上,曾广泛盛行一种以“社”命名的社会组织,这种组织有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其特点就是依靠群众的力量和集体行动来维护成员的各种利益,使这些成员能在敦煌这块土地上得以生存和发展。敦煌于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建郡,而敦煌的结社活动,据一些学者考察,从西汉昭帝元凤年间(前80—前75年),一直到宋、元时期,敦煌地区都有“社”的活动。其结社的组织形式,一般为十几人至四十几人。结社的名称甚多,有所谓“女人社”、“行人社”、“渠人社”、“兄弟社”、“亲情社”、“龙沙社”等等,其中有以性别为特征的,也有以职业为特征的,还有以同性宗族为特征的,以及以乡邻关系为特征的,等等。其结社的成员亦很广,有世家豪族与寺院高级僧侣等上层社会人物,也有一般地主、一般寺院僧侣和军队、官衙里的中级官员等中层社会的人们,但更多的是依附于寺院的常住百姓及各类手艺人等社会下层民众。然而不论是什么名称的社会,也不论其成员来自什么阶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与社邑文书有关的转帖、历、状、疏、牒、斋文等文书记载的社邑三官的研究,认为社组织中的社长、社官、社老这三官大多数为虚职,具体操作者是录事和虞侯。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人结社具有比较久远的历史,特别是明末清初的文人结社负载了政治、文化、文学诸种意义。曼十年代曾经引起研究者的重视,而建国后的几十年里,这个问题渐渐淡出研究视野。与以往侧重于史实考证的研究方式不同,论文从文学的角度对结社问题进行研究。总体的研究思路为:将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置于易代之际特殊的历史时空和社会背景下加以观照与考察,力求同当时的政治变革、思想流变和文学发展等复杂因素联系起来宏观地、多维地探讨它的兴衰变化和运作特点,并进而揭示文人结社对这一时期政治、思想、文学等方面产生的应有影响。晚明党争与结社一体化,讲会,论学与结社相结合,诗社告退继之以文社勃兴。论文主要分析了复社、清初明遗民结社及清初东北流人结社三个方面。其中对复社的分析尤为细致。复社与东林关系、复社的思想学术观点一向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论文又重点总结复社的文学思想(一)绍绪七子,宗法汉唐,为其文学思想之渊源;(二)祖述六经,力返风雅,是其文学思想之宗旨;(三)性情、学问、世运为其创作论之基本内核。对于明遗民结社,从横向上与非遗民结社相比较,从纵向上探讨与宋遗民结社的渊源。并重点研究惊隐诗社、甬上遗民诗社、岭南遗民诗社的文学思想感情。东北流人诗社视为清初遗民诗社的特例,这面一向研究得较少.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文人结社风气浓厚,江南的苏、松、常、镇地区,更是文人结社的核心地区。文人结社数量丰富,活动形式多样,其中三种形式最具风雅性。游园赏景是江南文士淑世情怀与山林之乐的交融。分题斗韵,联篇吟唱,是文学性与娱和}生兼具的群体互动。绘图纪盛又是社集活动的再现与升华,瞬间的定格使风雅长存。研究文人社集活动对于认识文人结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邑(社)是中国古代的基层社会组织,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社邑文书指的就是这一社会团体在进行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文书,主要包括社条、社司转帖、社历、社文、社状谋等,对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宁可、郝春...  相似文献   

11.
乡土志是清末民初教育改革的产物,是乡土教材的发端,随着地域不同其纂修情况也各异。贵州乡土志出现于清末,受地方志的影响。整理清末及民国时期贵州乡土志,评述其纂修特色,对研究贵州地方性知识,探讨贵州乡土教材具有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玉篇>是我国第一部楷书字典,所收的又音字2821个,占总字量的12%.本文通过对<玉篇>又音字的全面考查,对又音字的确定、又音字的产生、又音字的特点作了初步探讨,并且从十个方面论述了<玉篇>又音字的成因.  相似文献   

13.
元代神仙道化剧中,人物形象丰富而生动,可以概括为疯癫的人物形象、慵懒的人物形象、潇洒的人物形象等几种类型。而剧作家对这些人物形象的选取与描绘,主要受到了全真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明代戏曲习用道具有剧目,此类道具以随意拈来,偶然入戏为多,男女主人公为之魂牵梦萦,其实也只是移情作用,明代小说中的物品却常与主题思想丝丝相扣或互为表里,对人物塑造亦有内在规律可循,不容 层意义可求,本分析三言两拍中“珍珠衫”,“百宝箱”,“夜明珠”的象征性和情节性,并进而论证明代小说之佳作根植于深厚的市民生活的土壤,已视经商致富为成功标志,个人幸福为合理追求,其主角或长途贩运,或小本经营,或举案齐眉,或红杏出墙,都过着真实而丰富的感情生活,不落才子佳人的俗套。  相似文献   

15.
唐代是文字发展史的重要阶段,处于俗字入典的重要时期。唐代的专书中收录了大量的俗字异体.对书中的异体字进行研究将对汉字文化、汉字发展史、字典辞书编纂、中文信息处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6.
日本江户、明治时期,不论是儒学教材还是汉语口语教材都是以汉字写成,我们统称之为汉语教科书。在不同层次的汉语教育中,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和白话通俗小说的内容都有涉及,它们进入教科书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文章就这一现象对古代日本汉语教科书与中国古代小说之间的关系做一概述,得出结论:在日本,汉语教材不仅是中国古代语言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传播方式,并且这是一种有自我发展能力的高层次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7.
清末青州旗城的驻防教育具有注重“国语骑射”的满族特色和兼收西学的时代特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培养出了大批满族人才,是满族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汉代人名中有大量反映长寿、长生观念的用语,而且其时代集中在西汉武昭宣三朝。这反映了神仙信仰的社会影响在武昭宣时期发展到顶峰,此后逐渐衰落。神仙信仰在汉代的盛衰有着复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两部分,散曲不仅是古代从乐府到词这一音乐文学传播的继承和发展,作为戏剧的杂剧艺术,由于其曲牌联套的形式,也和音乐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在元人的观念中,对曲的重视更多于对关目故事,戏剧冲突的注意,可以说,元杂剧是成熟的戏剧,但元人普遍的观念中,杂剧创作还在辞章之列,元曲艺术是以曲为本位的。  相似文献   

20.
征辟制度作为汉代主要选官方式之一,是适应当时制度环境发展需要特别是选官方式超越与创新的产物,有着较为独特的内涵与品性、严格的标准和资格限定以及不可或缺的考铨机制。征辟制开创了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新途径,是历史的进步。就其本质而言,征辟制只是封建专制制度下无法消除的一种特权现象,至汉末已经不符合人才选拔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