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称为“文艺学第一原理”的“审美意识形态论”,不符合文学实际,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纯审美论”及文学“非意识形态化”的主张,在事实上并无二致。唯物史观的“意识形态”概念,不是与“物质形态”相对应的,也不是表示社会意识形式中的一个分支或种类。它表示的是在特定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社会意识的整体样态,其意义在于表明意识形式的社会与阶级性质。文学的本质是审美的社会意识形式。文学可以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但不等于意识形态本身。  相似文献   

2.
把文学与“意识形态”概念结合起来,并直接断定“文学是意识形态”,起于“革命文学”时期。当时称文学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是由于文学观念的变迁,另方面则因为“意识形态”一词曾在“社会意识形式”的意义上使用。而当它转而指称“意德沃罗基”时,又正好契合了“革命文学”倡导者们对文学实践功能的理论期待。于是“文学为意德沃罗基的一种”的命题,在现代中国本土找到了其生长的理由。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文学在创作水平上与古代文学难以相比,但在推动社会变革上却有此前文学难以企及之处,个中缘由为近代知识分子将社会变革的重任假学术和意识形态之手赋予文学,形成“学术———意识形态———文学”这一文学生成模式,与古代文学纯个人抒写绝然不同。典型的近代知识分子兼具传统功名与初步的西方文化素养,秉持“援西入中”学术观念,传统儒学“经世”意识被赋予新内涵,推动近代“子学”爆发,“实用”观念因之成为意识形态核心要素,对近代文学生成产生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论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时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简要考察,在辨析“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式”以及“意识形态的形式”等概念的基础上,需要重新审视文学与意识彤态的关系。文学不能简单说是一种“意识形态”,更不能说是“审美意识形态”。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复杂的张力关系。文学是在多维层面同时展开的精神文化现象,行走在现世的现实性和精神的超越性之间,是一种多元决定的“社会意识形式”。用“审美意识形态”作为文学本质的界定,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5.
作为近几年文学理论与批评界的热点,“审美意识形态”论争的核心似乎在于为文学寻找一个“本质”,或者为这“本质”寻找一个“科学”的表述:究竟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还是一种具有“意识形态”意味的“审美意识”?这两种表述都建立在八十年代以来“审美自律”前提上,而这一前提也仅在反拨文学的工具论上有其历史意义。所以论争的意义不过在于进一步彰显了各种政治与反政治权力对文学“本质”表述的介入。  相似文献   

6.
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论到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论述,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一直是文学理论关注的重要问题。一方面,意识形态制约着文学生产;另一方面,文学又以审美的方式生产出意识形态。文学往往通过“形式的意识形态”而产生意识形态的批判功能。80年代以来的形式主义的纯文学论、纯审美论对文学的极端政治化具有纠偏作用,但对美学超离意识形态性的过度张扬却使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变得有些肤浅了。  相似文献   

7.
伊格尔顿把作为物质生产的文学和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提出文学是意识形态的生产。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生产论说明了文学内部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部分。伊氏的这一观点实际上就是对传统的把丈学当作一种上层建筑的文艺观的反驳和对“反映论”批评范式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一、“能动反映说”文学是社会生活能动反映的理论,《文学概论》教材、大纲称之为“能动反映说”,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关于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学说的一个重要观点。这一理论本身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关于文学本质的几个重大问题,诸如文学与生活;主体与客体;人...  相似文献   

9.
针对董学文等同志认为“把文学简单界定为一种意识形态,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原意”;“说文学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可能更贴切些”;“用‘呈现在语言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来界定文学是欠妥当的”等观点,论证了把文学精确地界定为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原意;把文学界定为“社会意识形式,”就会掩盖文学本质属性中的主导方面;“审美意识形态”比较全面准确地概括了文学的本质与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关于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本文既不同意“艺术意识形态论”,也不同意“艺术非意识形态论”,还不一般地同意“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论”。认为艺术在“社会意识形式”的层次上靠“审美性”获得了自己存在的根据和意义,“意识形态性”只是它受一定历史条件制约的特殊的、重要的功能即艺术之体的“用”。审美性和意识形态性,后者从属于前者并通过前者方能体现出来。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的尺度也应遵循这一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1.
文学的“边缘化”产生于两种历史文化语境。一是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疏离,文学不再作为政治的附庸而具有了自主性,文学按照自身的内在规律发展,同时政治对文学也不再予以强烈的干预,主流意识形态放松了对文学的过度管制。二是多元化的创作风格与创作趋向的形成,使文学的功能变得复杂化起来。如何看待文学的“边缘化”?如何估价文学家的地位?文学家如何担当自己的历史使命与职责?这的确是值得我们批评界加以研究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神话作为古希腊最早的意识形态与文学样式,不仅是希腊文学艺术的“武库”和“土壤”,而且是浸润整个欧美文学的一支重要潜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今天,当我们具体考察古希腊神话与欧美文学的关系时,我们发现,一则普罗米修斯的神话传说在30000  相似文献   

13.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 ,高校文学理论教材 ,在回答文学是什么的问题的时候 ,普遍采用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审美意识形态的表述。例如由我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和它的修订版 ,都采用了“审美意识形态”这个关键词来说明文学的性质。尽管对这一理论不时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看法 ,但我觉得把文学表述为“审美意识形态” ,仍然是目前最好的一种观点。为什么这样说 ?追溯“审美意识形态”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不能不追溯一下“审美意识形态”观点产生的社会文化语境。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一语境 ,那么我们似乎可以把文学说成是任何一种事物。因…  相似文献   

14.
胡风事件的举足轻重作用的三次论争,同时也构成了文学在40年代发生意识形态转折的三个关健环节,因此,胡风事件的历史根源也可以表述为胡风与文学意识形态转折的碰撞。文学的意识形态转折以40年代初期的“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为发端,在与胡风论争的左翼主流派一方,民族形式的讨论实际上是以《讲话》为集中体现的毛泽东文艺理论体系这一“集体智慧的结晶”酝酿成熟的过程,这就自然决定了胡风与左翼同仁的思想分歧具有意识形态的严重性质;40年代中期的“主观”论争以胡风和“才子集团”共同发起重庆反教条主义运动为起点,他们的本意是响应延安整风,但由于学术与政治意识形态逻辑的错位,实际上变成了对《讲话》的不自觉冲撞,因而他们反而成为由胡乔木主持的、名至而实不宣的重庆整风的对象;1947、1948年的香港批判是将1945、1946年对胡风的缺席批判公开化,同时也是以《讲话》文艺模式全面改造和规范文艺运动的意识形态询唤的发出和示范,而胡风则以《论现实主义的路》这一答辩表明,意识形态对其的询唤最终落空。  相似文献   

15.
论文试图从“历史叙事”的重构角度对五十多年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十七年文学”研究进行一次清理,检讨在“重构”这一段“历史叙事”——作为文学史的“十七年文学”研究——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意义”,以及“重构”所指向的“十七年文学”的“过去”与“未来”的意味。  相似文献   

16.
胡风事件的举足轻重作用的三次论争,同时也构成了文学在40年代发生意识形态转折的三个关健环节,因此,胡风事件的历史根源也可以表述为胡风与文学意识形态转折的碰撞。文学的意识形态转折以40年代初期的“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为发端,在与胡风论争的左翼主流派一方,民族形式的讨论实际上就是以《讲话》为集中体现的毛泽东文艺理论体系这一“集体智慧的结晶”酝酿成熟的过程,这就自然决定了胡风与左翼同仁的思想分歧具有意识形态的严重性质;40年代中期的“主观”论争以胡风和“才子集团”共同发起重庆反教条主义运动为起点,他们的本意是响应延安整风,但由于学术与政治意识形态逻辑的错位,实际上变成了对《讲话》的不自觉冲撞,因而他们反而成为由胡乔木主持的、名至而实不宣的重庆整风的对象;1947、1948年的香港批判是将1945、1946年对胡风的缺席批判公开化,同时也是以《讲话》文艺模式全面改造和规范文艺运动的意识形态询唤的发出和示范,而胡风则以《论现实主义的路》这一答辩表明,意识形态对其的询唤最终落空。  相似文献   

17.
陈军 《培训与研究》2007,24(4):14-16
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因为涉及对文学本质的认识,所以是个极为重要的文学理论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文学是意识形态,一种认为文学不是意识形态。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分歧和争论,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笔者认为“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概念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或者说由此而导致的人们在对此概念的理解上所存在的差异性则是一个关键因素。笔者不同意将文学的本质简单地归于以上观点中之一种,而更倾向于把文学看作是人类的一种超乎意识形态的精神产物,是对人类的爱与自由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主旋律”是国家试图建立“文化主导权”的文化战略工程。借助体制优势。“主旋律”文化变换战略与战术.使用更具弹性和富于活力的方式,表达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意识形态”。“主旋律”战略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采取了不同于此前意识形态战略的组织与实施方式。“主旋律”文学(小说)在这一宏大工程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其创作、传播、评奖、改编等生产与流通过程具有多种复杂情形。  相似文献   

19.
(一)长期以来,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被简单地等同于政治性.文学意识形态理论的功能仿佛就是在政治上给文学作品定性,考察作品是哪个社会形态(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作家是哪个阶级的,或为哪个阶级所欢迎(封建贵族、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于是,从“文学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为命题推导出了“文学必须为政治服务”的论断,其极端形式是文化大革命中流行的“文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理论.  相似文献   

20.
西方语言论中充满了对意识形态的指责与背弃情绪,极力否认文学的意识形态属他们的猛烈攻击声中,却透露出他们自身正是一种边缘意识形态的症状,他们对“纯文学”的倾情只不过是一种逃避主义。文学尽管有其独特的审症状属量仍无法抹杀它本身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实现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