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健 《学语文》2014,(2):42-43
正《复仇》在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中是一篇比较特别的小说,汪曾祺认为可看做他早期小说的代表作。作为一篇寓言体小说,《复仇》是一篇具有现实指涉的小说,汪曾祺也自陈这是"现实生活的折射",其直接指涉是中国40年代中期的时局,或如杰姆逊所说的"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但纵观小说,并不只有一层表层指涉这么简单,小说开篇所引用庄子之语:"复仇者不折镆干。  相似文献   

2.
郭文斌的近作《陪木子李到平凉》(下文简称《平凉》)不是一篇很好理解的小说。郭文斌有“北方汪曾祺”的美誉。汪曾祺小说大多写得明丽,清淡,  相似文献   

3.
沈裕 《文教资料》2013,(24):13-15
《海上花列传》作为作家张爱玲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其世态人情、情感对话及“平淡而近自然”的美学追求,表现了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及人生态度.细读张爱玲一系列“传奇”小说,不难发现《海上花列传》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本文从《传奇》第一篇《沉香屑·第一炉香》出发,通过张爱玲笔下的葛薇龙与《海上花列传》中的赵二宝的形象分析,体会此篇小说受《海上花列传》的影响及张爱玲对此的延续与超越.  相似文献   

4.
汪曾祺写过两篇《薛大娘》,一篇是散文,另一篇是小说。汪曾祺有改写自己旧作的爱好,改写目的是要挖掘到某个生活片段的更深广的意义。他所遵循的改写原则是"小改而大动",即情节故事基本不变,而在关键细节的地方加以变动,以增强人物思想的现代意识。《薛大娘》的两个不同文本具体改动有八处,区别最大的在结尾部分。通过改写,汪曾祺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对健全人性的独特感悟和思索。  相似文献   

5.
邓刚的《全是真事》、小楂的《留美故事》、汪曾祺的《桥边小说三题》、王润滋的《小说三题》等,都是集束小说。集束小说一般由两篇以上篇幅较小的短篇或者微型小说组成,就其中每一篇的形制体式、结构间架看来,它们与常规小说有着较大的区别。常规小说要求题材的丰富和结构的完善,要有相对丰富的细节,还要有曲折变化的层次,否则,它会显得纤弱并缺乏灵幼感。而集束小说则不然,就其中的某一篇看,体式结构的要求不象常规小说那样严格,往往只取一  相似文献   

6.
坦率的说,《小暖》并非一篇十分出色的小说。作者白天光是个老作家,写过不少优秀的小说,但《小暖》算不上特别优秀。《小暖》不优秀,一在于故事太编造,太像小说。汪曾祺说过,他不喜欢太像小说的小说。所谓太像小  相似文献   

7.
看《十月》     
《十月》2008年第1期以汪曾祺先生的一组早期作品打头,确实为杂志走入新的一年壮了声势,其中《悒郁》一篇更是经此组作品的辑校者解志熙教授考证,认定为汪曾祺先生的处女作,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汪曾祺从很早就自觉到短篇小说文体创新的问题,"我们宁可一个短篇小说像诗歌,像散文,像戏,什么也不像也行,可是不愿意它太像个小说,那只有注定它的死灭。"《短篇小说的本质》,1947年5月31日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第43期)而在文体创新当中尤其注意语言的力量,在晚年的多篇创作谈中都专门地谈及这个问题。这使得他的小说情节淡化而语言精炼,常有小品美文的情致韵味,《受戒》等即是代  相似文献   

8.
《八千岁》是汪曾祺的一篇有关吝啬鬼题材的小说,借助八千岁这样一个形象,汪曾祺批判了冷漠、自私、无趣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他对传统"义"的认同以及对"人情美,人性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一、《邂逅集》,1994年4月,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汪曾祺的第一本作品集。是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读书时写的,系沈从文先生所开“各体文习作”课上的作业。 关于书名的由来,作者解释说:“我的小说的题材,大都是不期然而遇,因此,我把第一个集子定名为‘邂逅,。”(见《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 本书收入小说8篇:《复仇》、《老鲁》、《艺术家》、《戴车匠》、《落魄》、《囚犯》、《鸡鸭名家》、《邂逅》。《邂逅集》现在已很难见到,今《汪曾祺短篇小说选》中选了原《邂逅集》中4篇作品:《复仇》、《老鲁》、《落魄》、《鸡鸭名家》。“虽然编集时都作了一些修改,但基本上保留了原貌。”(见《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课本新教材第四册读本里选编了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代表作《受戒》,读罢小说的人恐怕少不了要惊讶:这也算是小说?这明明是一篇有趣的散文嘛!除此而外,或许还有一种疑惑:这篇小说到底要写什么?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课本新教材第四册读本里选编了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代表作《受戒》,读罢小说的人恐怕少不了要惊讶:这也算是小说?这明明是一篇有趣的散文嘛!除此而外,或许还有一种疑惑:这篇“小说”到底要写什么?  相似文献   

12.
汪曾祺在80年代或者当代文学史的出场与小说《受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可以说正是《受戒》奠定了汪曾祺在文学史的经典地位,但同时也使得汪曾祺不断模式化、符号化。《受戒》其后,评论界、文学史著述和现代传媒力量等共同参与了对汪曾祺这一经典形象的建构。建构的过程是经典地位确立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不断放逐与遮蔽的过程。我们不仅要知道汪曾祺的"喜"与"乐",还应从其整体创作中发现被文学史以及主流评论所遮蔽的"怒"与"哀",片面取认是对一个作家一生创作的不公平表现。  相似文献   

13.
《鉴赏家》是汪曾祺晚年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被选编在苏教版选修教材《短篇小说选读》里.作为一篇教学文本,《鉴赏家》的教学目标该如何确定呢?本文试从肖培东、魏洁、李正浪和笔者四节公开课的教学思考与课堂实录中反思《鉴赏家》的教学目标确定.  相似文献   

14.
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说人生没有完美,总会出现一些不足。那些活跃在文坛上的大文人,一不小心也会美中不足,有一些小小的遗憾事。汪曾祺咬牙吃苦瓜汪曾祺在某篇短文里写过这样一句话:"要写一写我在昆明吃过的东西,可以写一大本。"所以汪曾祺写了不少关于"吃"的文章,比如《豆腐》《手把肉》《韭菜花》等。有一次,汪曾祺说:"世上没有我不吃的东西。"汪曾祺在西南联大时,外地人一提起"苦肠丸子"就  相似文献   

15.
在由《聊斋志异》的部分篇目改写成的《聊斋新义》系列小说中,汪曾祺自述在改编上主要是遵循"小改而大动"的原则,力求"参以己意,使成新篇"。《聊斋新义》之"新"主要体现在其现代性中。本文拟从小说技巧的融合、现代意识的注入、小说观念的更新三个层面探讨其改写中体现的现代性,并藉以观照《聊斋新义》在汪曾祺小说创作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评论随笔 赞《受戒》(唐挚) 《文艺报》1980.12 写吧,为了心灵(张同吾) ——读《受戒》 《北京文学》1980.12 这样的小说需要吗?(梁清濂) ——读《受戒》有感 《北京日报》1980.12.11 莫名其妙的吹捧(国东) 《作品与争鸣》1981.7 动人的风俗画(陆建华) ——漫评汪曾祺的三篇小说 《北京文学》1981.8 是诗?是画?(凌宇) ——读汪曾祺的《大淖记事》 《读书》1981.11 评汪曾祺描写高邮旧生活的小说(陆建华)(扬州师院学报》1982.1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程德培) ——读汪曾祺的短篇近作 《上海文学》1982.8 来自生活的诗和美(陆建华) ——评《大淖记事》从生活到艺术(扬州师院学报)1982.3—4 读《大淖记事》断想(高进贤) 《写作)1982.4 散发着清香的《大淖记事》(杨世伟) 《小说选刊》1982.5 邂逅秦邮谈创作(曹松华)  相似文献   

17.
"传"体是在汉代经学潮流背景下兴盛的一种为阐释儒家经典而出现的文本,即经传。传统观念认为,司马迁《史记》是史传体裁的创立者。《伯夷列传》作为《史记》列传的第一篇,因为体例和写作方法迥异于《史记》其他列传,被视为《史记》列传之"变体"。然而通过对汉代经传向史传发展过程的基本梳理,及对《伯夷列传》文本进行细致研究,可以发现《伯夷列传》并非是后出列传的"变体",而是在经学背景下较多保留了经传的形态。并通过《伯夷列传》的经传形态,初步探视《史记》列传的文体特征深受经传影响的迹象。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的话】2008年开春第一期的期刊收获颇丰。《十月》推出了汪曾祺先生早期的一组小说(其中包括处女作),其意义不仅在于是"名人少作",更在于其中体现了汪先生的小说理念,更与其后期名作有内在关联。《收获》推出的王安忆的《骄傲的皮匠》,延续了《长恨歌》、《富萍》以来的风韵,以精密的文字细剖上海文化的内核,耐心沉着,充满烟火气又不流于世俗琐碎,堪称王安忆近几年来最好的作品。《人民文学》中,李浩的《等待莫根斯坦恩的遗产》完全像一篇翻译小说,不仅主题,甚至小说中的人名、地名、环境、语言、注释、文化等都有着十足的"翻译味儿"。读这样的小说不禁让人想起王小波在《我的文学  相似文献   

19.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的经典名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高中众多版本语文教科书不可或缺的选文。人教课标版(下同)高中语文(必修)共选司马迁两篇文章,一篇是《鸿门宴》(第一册第六课),另一篇便是《廉颇蔺相如列传》(第四册第十一课)。《廉颇蔺相如列传》(人教版课标课本节选部分,下同)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三个故事,以事写人,成功塑造了廉颇、蔺相如等人物形象。阅读《廉颇  相似文献   

20.
<正>1987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汪曾祺的散文集《蒲桥集》。在不大的封面空白处,浅浅地印着一条广告:"齐白石自称诗第一,字第二,画第三。有人说汪曾祺的散文比小说好,虽非定论,却有道理。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