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这是用“长沙水”和“武昌鱼”指代湖南的长沙和湖北的武汉。“长沙水”,不是指纵贯长沙市的湘江水,而是指位于天心阁下白沙街东隅的白沙古井水。清《一统志》载:白沙井“在县东南二里,广仅尺许,最甘冽,汲久不竭”。明清以来并旁留下不少石刻,被誉为长沙第一泉。解放后,白沙井经过多次修整,观有四个井穴,各二尺见方,水清澈甘美,经年不断。当地酒厂利用白沙井水生产出来的酒,叫“白沙液”,是长沙名酒,饮之清香郁馥,醇厚甘美。  相似文献   

2.
一、创设情境,提供先行组织者 播放:MTV视频,赏析毛泽东诗词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相似文献   

3.
《老年教育》2011,(10):54-54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一首《水调歌头·游泳》让很多人认识到毛泽东游泳养生的方式,但养生专家指出,梳头更是毛泽东所钟爱的养生方式。  相似文献   

4.
美味武昌鱼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这可是毛主席的著名诗句哦。武昌鱼也因此而"名声大振"。它到底有多好吃呢?怎么个做法呢?现在就由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理论家 ,又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水调歌头·游泳》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这首词内容如下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根据这首词 ,完成下列问题 :1 .武昌是武汉市的一部分 ,它的早期发展得益于   ,武汉是著名的纺织工业中心 ,它的区位因素是  。 (   )…  相似文献   

6.
《诗经·魏风·伐檀》中有“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今部编中学课本对“三百廛”的注释是:“许多捆。三百,表示数量多,不一定是实数。廛,同‘缠’,束(量词)。下文‘三百亿’的‘亿’同‘繶’,‘三百囷’的‘囷’同‘捆’,都是‘束’的意思。”同样,现今其他一些中学教学参考材料也均依此说,如杭州大学编的《高中古诗文助读》等。我们认为,中学课本将“三百”看作是“表示数量多,不一定是实数”,这一意见还是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的“故为之说”的“说”,不少参考书都当作动词解释。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评注译析古文百篇》里,把这句话解释为:(我)为这件事作了这篇“说”的文章。在注解里又说:“‘说’原是名词,一种文体。此作动词。为之说,为这件事作一篇‘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古文评注》,也持同样的看法。《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这样解释:“‘之’字作介宾,‘说’字作动词,指写作(这篇文章)。或者‘之’字作指示代词,充当定语,‘说’字作名词,指一种文体。两说都说得通,就柳文而论,前者才是作者原意。”  相似文献   

8.
说“字”     
按汉字的发展规律讲,先有‘文’而后才有‘字’,‘字’与‘文’不是同一概念。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曾说:‘苍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说文解字·叙》一这就是说苍颉当初造字,大概是把象形字作为一类,如‘虫、马、水、鱼、月、火、鸟、木’等,因为它们依物象形,如同图画,所以称之为‘文’。随着汉字的  相似文献   

9.
释“脩能”     
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脩能。”自王逸以来的注家都释“脩能”之“能”为才能。游国恩《离骚纂义》汇集了十八家的注释之后仍然肯定“脩能犹美才”,谓“脩能自言其才,博闻强志,娴于辞令是也。”马茂元《楚辞选》则说;“‘能’,古音泥,与态(態)通。‘脩能’,美好的容态。一说,‘能’,就是指才能。上句就内在的品质而言,下句就外在的表现而言。‘能’无论是作容态或才能解,均无不合。”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文选注释”则肯定地说:“脩能:即修态,美好的容仪。脩:通‘修’,下同。能:‘态’的古字。”  相似文献   

10.
王翰《凉州词》“欲饮琵琶马上催”句中“催”字,注家或说意为催出征,或说乃指催饮酒,都不确,且多系揣摩之辞。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五云:“公燕合乐,每酒行一终,伶人必唱酒,然后乐作,此唐人送酒之词。本作碎音,今多为平声。王仁裕诗:‘淑景易从风雨去,芳樽须用管弦催。’”明叶盛《水东日记·催》:“今人宴客杯酌,劝尽饮曰‘千岁’,南北士人多亦然,但莫知其字义。意者为‘请’,即唐人酒之说也。”据此,则“催”本作“”(zui),又作“啐”(cui),唐时上层社会游宴之时,以乐声伴酒曰“啐”,在使用中由仄声变为平声。《全唐诗》中相关句子出现…  相似文献   

11.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教参译作;“现在那颛臾,城廓完固,而又离费很近”,其中“今”被译为“现在”,“夫”被译为“那”,这是完全错误的。尹君《文言虚词通释》释“今”时说:“语气助词。用在句首或篇首,和‘夫’的作用差不多,表示下面要提出问题或设想一种情况来予以议论。‘今夫’连用,作用相同。”《汉语大字典》(第一卷)释“今夫”时说:“发语词。《礼记·中庸》:‘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古书发端之词例》:《礼记·中庸篇》‘今夫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有句:“苛政猛于虎”。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注:“苛政猛于虎也,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按:政,通“征”。此指赋税。这句出自《礼记·檀弓下》:“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关于“苛政”之“政”,清训诂学家王引之已早对此作了明确的解释,并成为不易之论。今抄录其中一部分于后,以作证明。王引之《经义述闻·礼记上》“无苛政”条说:“政,读曰征。  相似文献   

13.
“能水”的注释,历来众说纷坛。据笔者手头的资料归纳有这么几种——1.“指会游泳。‘水’在这里用作动词,指游泳”(郭锡良等(古代汉语》)。冯其庸等注《历代文选》:“能泅水的意思”。高中语文第三册文言知识短文在“名词的活用”中采用的就是此说:“水:游泳。前有能愿动词‘能’。”2.“能水:游水。能,动词。”(高语第二册课文注释)3.“能是形容词”(黄岳洲主编《中学语文教案》),释为“善”(杨注,见《汉语大字典》能字条)。于在春先生译“能水”为“好水性”(《文言文普通话翻译》)。4.“能,当读为‘耐’(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辞源》在释“通‘耐’”时为“受得住”。  相似文献   

14.
赵克勤先生的《古汉语词汇概要》提到“小醜(丑)”一词,说:“‘醜’是类的意思,‘小醜’本来指地位低下或政治上不很重要的人物。例如《国语·周语上》:‘王犹不堪,况尔小醜乎?小醜备物,终必亡。’(备物:  相似文献   

15.
王勃《滕王阁序》中说“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此处“趋庭”指承受父亲的教诲,但为何“趋庭”释为承受父亲的教诲呢?典出《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鲤是孔子的儿子,字伯鱼。孔子在庭前教育孔鲤不学《诗》就不善于说话,不学《礼》便无法立身处世,孔鲤听从父亲的教诲,便学《诗》、学《礼》。“趋庭”也称“庭趋”,明李东阳《麦舟图》诗:“亦知…  相似文献   

16.
孙焕英在《“名副其实”指什么》(《语文知识》1997年9期)中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名副其实’这两个成语,都从《庄子》而来,庄子曰:‘名者,实之宾也。’宾,亦可谓副,名者,实之副也。”又说:“实是主,名是宾;实是正,名是副。副对正而言,宾对主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学》八五年十一期发表了萧寿海同志的《文言难句辨析》一文,其中说,“《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前面的‘策之’、‘食之’都是动宾结构,而‘鸣之’则明显地不能理解为动宾结构”,并赞同王泗原先生的说法:“‘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个之字误衍……策之,食之是人驱策马,人饲养马。鸣是马鸣,鸣下不可用之……鸣字下面的而字表明了“鸣’和‘不能通’是两个方面,这也可以看出这个分句与策之、食之两个分句的不同。”对上述意见,笔者不能苟同。首先,从文脉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紧接上面两个排比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作者从使役(策之)和饲养(食之)两方  相似文献   

18.
《孔雀东南飞》写到女主人公刘兰芝被婆婆无理驱遣回娘家后,刘母劈面质问女儿道:“……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无罪过,不迎而自归?”现代一些注者多主张把“誓违”讲成“諐违”。例如: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修订版上编一)注释:“‘誓’,可能是‘諐’的误字。‘諐’,音qiān,同‘愆’。‘愆违’,过失”。又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笈出版社1979年修订版上编第一册)注:“誓违,一说‘誓’是‘諐’之误。‘諐’,古‘愆’字。諐违即过失。这句是说,我只说你嫁过去可以不犯过失。”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亦持此说。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一册《伐檀》中的“胡取禾三百廛兮”,课本注云:“三百廛(chán):许多捆。……廛同‘缠’束(量词)。下文‘三百亿,的‘亿’同‘繶’,‘三百囷’(gūn)的‘囷’同‘稛’,都是‘束’的意思。”课文的注释显然是秉承清代学者俞樾的说法。俞樾在《群经平议》中说:“如《传》义,则三百廛为三百夫之田,其数太多。且一章言廛,二章言亿,三章言囷,义亦不论。疑《传》非义也。《广雅·释诂》:稛、繶、缠,并训束。然则三百廛兮,三百缠也。三百亿兮,三百繶也。三百囷兮,三百稛也。其实皆三百束也。《说文·又部》‘秉,禾束也。’然则三百束者,三百秉也。……”对俞先生的这种讲法,笔者不敢苛同。  相似文献   

20.
读刘兰同志的《孔子的音乐评论》一文(载八二年第三期《昆明师院学报》),受益领深。但也产生了一点疑问,这里提出来与作者商讨。《孔子的音乐评论》中说:“所谓‘郑声’,是贬义词,古代虽有称其为‘郑卫之音’者,但绝无人称其为‘郑乐’者。”又说:“自古以来都称‘雅乐’,谁听见过称为‘雅声’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