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作家爱伦·坡在作品中把东方描绘成为幸福与智慧的乐园,呈现出一种肯定的、乌托邦式的异域想象;但是,客观存在的东方并没有将其作品中所描述的得到真实的重现,而是成为他反思19世纪美国社会的媒介和对自身文化进行批判的手段。因此,联系19世纪历史文化语境,考察爱伦·坡小说中的异域想象,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十九世纪美国作家对当时的"进步观念"的反思及其复杂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比较文学异域形象学理论为依据,把电影<大地>放置于中国历史语境和西方文化语境中加以考察,依次分析影片对主人公土地情怀的展现、对东方异国情调的描述、对部分人物形象的刻画、对西方先进技术的运用和中国革命的讲述,深入认识这部电影对中国这一他者"形象"的展示,从而探析该影片折射出的美国社会文化心理和需求.  相似文献   

3.
维克多·谢阁兰是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汉学家,因其长期生活在东方的缘故,故他对中国古老的文明特别着迷。其主要作品包括小说《勒内·莱斯》,及对中国文化研究的专著《古今碑录》,《历代图画》,《华中探胜》等。他的异国情调理论与法国历史上具有东方色彩或主要描写东方的法国作家所提倡者不同,强调对不可探测的他者的想象与虚构,表现为对自身缺憾的补偿和抗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不是中国":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作家通过中国题材所展示的中国形象,包含着三重意义:关于异域的知识;本土的文化心理;本土与异域的关系.对英国作家而言,中国与其说是一个地理空间存在意义上的国家,不如说是他们想象描述的一个神话,是激发他们写作和表达思想的灵感和素材.不管他们以何种途径来认识中国,从何种角度来观察中国,用何种心态来评价中国,都无一例外地把中国视为与自身相异的"他者",倾向于把中国想象为与西方不同的"文化构想物".中国对于英国作家的价值,是作为一个"他者"的价值,而不是自身存在的价值.套用萨义德那句"东方不是东方"的名言,英国文学里所展示的中国形象,同样可看作是"中国不是中国".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的中“东方复兴”主要表现为对印度扣阿拉伯文化的重新发现扣利用。东方文化的非理性因素极大地冲击了欧洲思想界,激发了文学家对东方题材的广泛兴趣,异域东方也因此为英国文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东方故事为浪漫主义文人呈现了一个奇异的东方世界,其风格也是浪漫主义文学家追求的一种文风。  相似文献   

6.
【作者简介】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中学时代开始写诗,毕业于剑桥大学。曾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西班牙塞万提斯奖。【分享经典】【读书人语】博尔赫斯被尊崇为“为作家写作的作家”,其作品文体干净利落,文字精炼,结构精巧,想象瑰丽奇异,能够将“朴素”与“奇崛”两者合而为一,用最少的言辞表达最多的意念。他的创作对拉丁美洲20世纪文学的崛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魔幻现实主义的繁荣与他的贡献密切相关。其小说情节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小径分岔的花园》被公认…  相似文献   

7.
靳沁方 《海外英语》2011,(14):240-241
柯勒律治不朽的梦幻诗《忽必烈汗》以其狂放不羁的想象和浓郁幽婉的异国情调,被《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誉为"英国文学最优秀的诗歌"。该诗也是欧洲人对神秘富饶的东方作出自我设想的典范之作。该文意在从诗歌的文本分析出发,探索诗中体现的东方文化,并试析欧洲文化中心视域下"他者"文化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贝壳》一诗为中心,结合瓦莱里和巴什拉等诗学家对于“贝壳”形象的论述,对此诗的诗歌形象、想象角度、结构构建、深层诗心等元素做出分析,借此来探讨郑愁予这位诗人对诗歌形象、想象机制、深层结构等问题的处理方式。指出他虽然在使用诗歌形象、想象角度的把握、结构的构建等方面有浸淫于西方诗学理论的痕迹,但其诗歌灵魂仍然是纯然东方的,并且仅属于郑愁予独特的“无常观”与“菩提心”的个人气质。所以他的诗歌世界显得驳杂而独特,西方的创作技巧、东方的诗情、西方的意象、东方的韵味和诗心,常常在他的笔下有机地熔铸为一体。  相似文献   

9.
西方作家笔下的上海是一个神秘而恐怖的东方都市.在西方殖民帝国对中国的认知网络上,中国往往被看作是一个沉溺于鸦片梦幻中的最具有东方性的非现实的国度.关于中国的一般知识,也是一种话语权力结构,构成了西方帝国殖民体系的认识论基础.通过那种虚幻的中国叙事,有意识维护着西方殖民帝国的认知网络,任何一种危害帝国安全的因素,都被想象夸大在各式各样的中国叙事之中,形成坚固的防火墙,阻挡来自异域的危及帝国认知网络安全的"病毒".萨克斯·罗默创造的傅满楚形象,典型地展现出西方关于东方中国的神秘而恐怖的心理状态,而这一形象的多元化传播也体现出西方殖民心态下关于中国的认知网络的运行轨迹.在全球一体化的国际文化语境中,这道"防火墙"成了阻碍东西方跨文化交往的障碍.  相似文献   

10.
戴望舒的诗,融合了民族和异域诗歌特色,是具有自我独特创造的东方现代诗。其诗歌在意象原型的运用上与中国古代传统诗词有着鲜明的共性,有些诗明显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意象启发,这就使戴望舒诗歌呈现出互通的特色;由意象的选择所形成的意境与诗情,显示出戴望舒作为“现代派”的代表诗人的独特创造。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美国诗歌的中国形象之所以呈现一种异于19世纪西方文学中国形象的风貌,与诗人们想象中国的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大致而言,20世纪美国诗歌建构中国形象的方式主要包括三种:再造性想象、互文性想象、相反性想象.运用再造性想象,20世纪美国诗人再造中国器物表征与再造中国化视觉空间,旨在通过"发现"中国来言说自我.运用互文性想象,20世纪美国诗人对中国诗歌文体、句法结构、立意进行仿拟,对中国字和句进行直接粘贴,意在通过"师法"中国文学和文化来丰富自我.运用相反性想象,20世纪美国诗人将混乱、称霸的美国与和谐、友善的中国进行对比,意在通过"正视"中国来反思自我.可以说,这三种想象中国的方式,在20世纪美国的不同历史情势下,都成为这一时期美国诗人具有积极意义的批判性武器,它们以中国文化为参照系,对美国现实进行了社会和审美等方面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东方文坛巨擘泰戈尔,被誉为印度的“诗圣”。这位获得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金的诗人,不仅在诗歌天地里争奇斗妍,驰骋他瑰丽的想象,用他仁慈而优美的歌喉唱出了奇妙无比、憾人心扉的诗歌,而且在短篇小说王国中,也是一位惊人的天才。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蔓延,对异域的想象越来越多地呈现在中国电影之中,美国作为我国电影异域想象的重要对象,近年形象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体现了矛盾的特征,美国一方面作为梦想中的天堂呈现,另一方面又以现实的人间形象出现在众多影片中,而这种矛盾的特性,必然有其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南方叙事诗深受拜伦的影响,但普希金对拜伦是边模仿边超越,最后走向超越。这在内容上表现为:从张扬个性、歌颂自由到反思个性与自由,从描绘异域色彩或异国情调上升到对两种文化相互碰撞结果的思索;在艺术形式上则是:从抒情独白走向戏剧场景,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  相似文献   

15.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威廉·布莱克十分推崇诗人想象力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他认为“一种力量——想象足以造就一个诗人,想象就是一切”。布菜克诗歌体现的想象世界,哲学观点——“想象与理性的对立”以及诗人通过想象创造的神话体系体现了其神奇瑰丽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6.
天歌 《小学生时代》2012,(11):32-33
茶叶的清新、美酒的醇香、青瓷的雅致、丝绸的奢侈,这些经由陆路和海上贸易而向异域展示的东方元素,长久以来构成了西方想象中的东方神韵。北宋年间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更像是文明的风信子,为世界文明的生长提供了智慧的种子。宋代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北宋仁宗庆历年间,杭州的一个普通工匠毕昇发明了木制活字。在印刷中,他发现因为木料的纹理不一,遇水后又容易膨胀变形,又改进成泥活字。他用胶泥制成字模,一个字为一个印,用火烧硬,让它  相似文献   

17.
30年代中期 ,李健吾、朱自清等人的诗学批评 ,肯定了李金发诗歌在意象的创造方面的价值。李金发自身的诗歌意识 ,也十分重视意象创造在诗歌中的地位。诗中拥有的“移人的异国情调”,使他关于异国风情、文化、习俗的描写 ,以一种新奇的气氛和色调进入新诗的意象世界。他笔涉女性时敏锐的感觉与细腻的观察 ,给诗中的意象带来了特有的异国的色彩。现代大都市充满矛盾的生活和气息 ,进入他的感觉和想象 ,使他的诗中出现了一些富有新鲜感的多样呈现的城市意象。这些异域城市意象创造的尝试 ,在新诗现代性的发展中 ,具有美学探索的前驱性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周梦蝶在台湾诗坛是很有影响的现代派诗人,他独特的悲苦命运使他的诗作融入了道家、佛家禅宗以及基督的宗教情怀,闪射着西方现代与东方古典的睿智与玄妙。本文拟从周诗中常被研究者忽视的基督教意象角度切入,从上帝的想象、十字架的救赎、东方诗学与西方神学对话的角度对周梦蝶其人其诗进行解读,以期对周梦蝶及其诗作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诗歌风格瑰丽奇幻、神秘莫测,在英国浪漫派诗歌中独树一帜。《忽必烈汗》是他吸食鸦片后记述其神奇梦境的一首诗,以其奔放不羁的想象力和幽婉浓郁的异国情调著称于世。诗人在《忽必烈汗》中委婉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自己未能实现的关于大同社会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20.
想象是诗歌创作中最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古典诗人特别是唐朝诗人们运用想象使诗意飞翔,手法已至臻完备。本文正是以此为视点,揭示了唐朝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用想象位置的设置来实现诗歌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