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历史性的变革,是时代发展的新需要。其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一理念更是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欢迎。但在对这一理念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少教师却出现了一些错误做法,反映出了我们在对新课程理解上的一些误区。以下是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记录下的几则“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失败案例。[案例一]失败点:将“自主”当成自由活动教师:今…  相似文献   

2.
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常常会被学生提出的一些“棘手”问题而陷入尴尬局面,那么,这样的“蹩脚”该怎样应对呢?请看下面的案例:  相似文献   

3.
“猜想——验证”是一种很好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许多知识的获取、科学的发现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思想方法才得以实现。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让学生大胆猜想后再进行验证的教学思路,但也有一些教师由于缺乏深入的思考,只是把“猜想与验证”当作是教学中的一个“过场”导致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本文从一个典型案例说起,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教学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时,当学生汇报出学习了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后,立刻就让学生猜一猜“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生1:“我…  相似文献   

4.
教学理念:“授之以渔而胜于鱼”,让学生掌握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我们教师教学的灵魂。新教材改革了老教材死板的通篇文字型的布局模式,引入了探索研究、学生实验、阅读材料、案例研究等许多生动活泼的活动教学内容,并结合时代特征要求学生上网学习,可谓从教会学生学习这一方面进行许多探讨和创新,本人在教学中一直侧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结合新教材的特点本人在“理论联系实际”和“网上探索”这两种学法指导上进行了一些探索,现在以具体教学案例的形式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5.
2007年12月“语文课堂如何实现情感教学目标”的“反思录”引起了广大读者的热烈讨论.焦点之一,就是在同步推进情感与认知目标过程中,如何才能提高学生正确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近年来,语文课堂上过度渲染情感的做法已引起教师的警觉,“语文课要姓‘语’”也成为共识.但让一线教师困惑的是: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做?为此。本期“反思录”特别呈现对比教学案例,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语言训练的“度”等方面进行剖析,希望可以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中落实“语文味”的直观体验.以及一些可资借鉴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6.
操作活动是“思维的动作”,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的“金桥”,是学生求知、增智的重要环节。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已认识到操作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实施了一系列操作活动,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笔者发现许多操作活动只是流于形式,为操作而操作,致使操作没有充分发挥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为数学思考服务的功能。现结合一些案例谈谈笔者的想法和做法。  相似文献   

7.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抓好作文批改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努力在“批”上下功夫 ,提高学生自改的能力 ,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改“详批”为“略批”,留自改空间由于平时教师的“详批”、“精批”,使得一些学生的“改”成了一句空话 ,批改成了“包办婚姻”,学生自改没有空间。因此 ,笔者把学生习作的批改定位为 :指点迷津。即教师根据习作的要求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方向性的略批 ,指出文中的优缺点 ,“可以在作文本上 ,做一些符号 (写上一些方向性的话 ) ,让…  相似文献   

8.
郑秋萍 《教师》2014,(34):71-72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本文理论依据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对初中英语“导学—自悟”教学模式进行具体的分析,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一堂课最令人振奋的地方就在于学生精彩的回答。”有位专家在听完一堂课后曾发出这样的感叹。的确,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精彩的回答常令教师兴奋不已。再看看平时的一些公开课、评优课上,教师们常常不约而同地报以雷鸣般的掌声。究其原因,其中不乏课堂上学生精彩的回答。如何收获着这份“精彩”呢?实践表明:教师提问的艺术往往会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一、有效的提问是触发学生探究的前奏“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有效地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启发心智,激励学生进行探究。【案例】师:同学们,读了《草船借…  相似文献   

10.
有效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机的互动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数学活动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师生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呢?下面一个真实的案例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启发。案例:“面积的含义”中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片段描述教师出示面积比  相似文献   

11.
现象一:评价——雾里看花案例:讲台上放着一只魔箱,教师像魔术师一样,一会儿拿出小红花,奖励给上课表现好的小朋友。一会儿教师又从魔箱里拿出几片枫叶贴在黑板上,鼓励那些读书棒的学生。教师请小朋友读课文后,总是说:“你真棒!”“我们来鼓励一下!”孩子们机械地拍拍手,齐声喊到:“棒!棒!你真棒!”一节课下来,这样的“掌声”“喊声”不绝于耳。如果哪个学生读得让教师稍不满意,便说:“哪个同学比他读得更好一点!”当然,教师也没有忘记组织学生互评,但小朋友只会说“有感情!”或“没有感情!”教师也只是随声应和。透视:实施新课改以来,老师们都能注意积极评价学生,但有的评价却走上了另一个极端。上述案例中激励性的奖品过多,鼓励性语言过于单调。这样很容易使教育走向另一个误区,这种发展性评价变成了一种物质诱惑,学生注重的只是教师的奖品,而不是关注学习的内容。语文课堂表面上虽热热闹闹,但392006年11月号只是一种“泡沫”而已。奖品过多过滥,学生也变得无所谓、不稀罕。案例中,教师的评价语言除了“真好!”“你真棒“!”真了不起!”,似乎就再也没有别的语言了。为了让课堂气氛活跃,再加上小朋友整齐划一的动作、口号,显得机械单调,小朋友对同伴的...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历史性的变革,是时代发展的新需要。其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一理念更是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欢迎。但在对这一理念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少教师却出现了一些错误做法.反映出了我们在对新课程理解上的一些误区。以下是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记录下的几则“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失败案例。  相似文献   

13.
方旭 《四川教育》2004,(5):42-43
最近,课堂上出现了一种现象:当学生提出课前没有料到的问题时,不少老师都采用了“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解决好吗”的方式。这似乎成了教师抵挡学生突发其问的不败盾牌。扪心自问:假如教师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还会采取这种方法吗?这些问题课后都能够得到解决吗?课后我们研究了吗?是否都反馈给学生了?“课后解决”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我们回避问题的“策略”?假如课后也不解决,教师的承诺或建议又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学生满怀求知热情提出的问题,难道就这样“处理”掉吗?我们来看两个案例。案例一:教师声情并茂地…  相似文献   

14.
一、错误:课堂教学中正常的现象——教师要学会宽容 案例(1):千克的认识 教师让一个学生上台指出弹簧秤上“1千克”的位置,学生无从下手,随意指了个数字。教师叫另外一个学生来指,并没有让第一个学生回座位,而是在第二个学生指对后,又随即让第一位学生指出“3千克”在哪里,在回答正确后,才让学生回座位上。  相似文献   

15.
校园“心罚”现象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介绍教师对学生“心罚”造成严重后果的一则案例的基础上,对心理惩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校园中存在的各种“心罚”学生的现象、原因和后果,并对如何防范教师“心罚”学生提出了防范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则以中华民俗传统节庆为主题, 以综合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礼的教育”的成功案例。在本案例中,学生不仅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得了有关节日知识,尝到了求知的快乐;同时,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学生们也体验到“给予”的快乐,提高了自己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学,都必须有学生的主体参与。没有主体参与的教学,不是成功的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广大教师都十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但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没有很好地处理好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关系;有的教师过份强调学生的主体,忽视了教师的有效“指导”;或有的教师不懂得如何“导”,结果达不到教学目标。案例一:《油菜花开了》一课,在学生通过初步的观察,了解到一朵花的几部分后,教师让学生把花解剖,看花到底由几部分组成,然后就让学生自行解剖一朵花。学生各施其法,胡乱…  相似文献   

18.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过去是一问到底,往往把一些系统性比较强的知识拆成许多零散的小问题“喂”给学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但却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敢问或是不会问。那么,教师应该如何“问”呢?下面,笔者就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仅供参考。问题一:该问不问。案例“:0的加减法”教学片断(苏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44页)。(出示主题图)师:谁愿意把你看到的说给同学们听听?生1:图上有3位同学在淋花,上课铃响了,同学们都回教室了,花坛旁边一个同学也…  相似文献   

19.
刘帮平 《湖南教育》2002,(14):26-26
突出学生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这已在广大教师心中形成了共识。广大教师把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操作、说理、评价等当做了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极大地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然而笔者却发现:有的教师为了片面追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活”与“动”,盲目地设计一些目的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的活动;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该让学生动的时候没让学生动,不该让学生动的时候又强迫学生去动,导致课堂高耗低效。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学生的活动一要有“机”,即把握好学生活动的有利时机,要在知识的疑难处、重点处、转折处、…  相似文献   

20.
如今,教师上课拖堂几乎成了一些学校的普遍现象。有的教师拖堂两三分钟,有的五六分钟,有的甚至拖到了下一堂课上课时间,还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这引起了学生强烈不满。最近,在我校组织的学生评教问卷调查中,在“你最讨厌的教师课堂行为”一项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写了“最讨厌老师拖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