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很多老师对此存在偏颇的认识,以为“感受语言的优美”就是多凑几遍课文,于是在课堂上不惜耗费大量时间,引导学生多读多谈。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忽略了对课文中重点词句的品味、分析。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1.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3.通过品读课文,感受香港的美丽和繁华,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体会"东方之珠"的美丽繁华,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段阅读教学有如下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1.认识1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2.了解课文中各种各样的声音,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用心倾听、热爱生活的情感。3.学习自能读书的阅读方法,在学习中感受语言的优美韵律,体会声音的美妙。教具准备1.自制幻灯片。2.准备课外阅读《雨铃铛》一文。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1.听老师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点评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并了解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的理解程度。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以继续参看课后的生字表。3.学生练习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4.指名读课文,想一想你记住了课文中…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1.认识1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2.了解课文中各种各样的声音,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用心倾听、热爱生活的情感。3.学习自能读书的阅读方法,在学习中感受语言的优美韵律,体会声音的美妙。教具准备1.自制幻灯片。2.准备课外阅读《雨铃铛》一文。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1.听老师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点评: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并了解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的理解程度。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以继续参看课后的生字表。3.学生练习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4.指名读课文,想一想你记住了课文中…  相似文献   

6.
总评:1.读中感悟,读出情趣。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俞老师根据本篇课文文字优美、没有特别难理解的地方的特点,.始终以读为载体,引导学生自读体会,齐读感悟,诵读积累,从感知到理解到内化,指导学生由读懂到读出感情。俞老师还注意抓一些典型词句,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第二学段阅读要求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中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所谓关键词句,是指在课文中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重要作用的词句,它在课文中或准确表达文章主旨,或真切体现作者情感,是快速准确读懂课文的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全文。2、品味本文层次美、意境美,学习写景的方法。3、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二.教学思路:本节课以"读"贯穿整节课,采用"一线串珠"式的教学方法,我设计了"一读课文通文意,二读课文理层次,三读课文品意境,四读课文悟情怀,五读课文诵经典"这五个环节,层序递进,预期在"三读课文品  相似文献   

9.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以优美、简洁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词析句,使学生借助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美;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为了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尝试探索一种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模式,我采用“读”与“悟”相结合的教学法,按照“自读感知———选读自悟———精读感悟———赏读自得”四个环节来设计这节课。一、自读感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  相似文献   

10.
本课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段落结构;学习课文第1小节。第二课时:重点学习课文第2~4小节;总结全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的学习,感受谈迁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咀嚼,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从而感悟语言,感受文化。3.通过增补有关的材料,使文章更为丰满,在丰满的材料中,让学生感受词句丰富的内涵,从而引领学生经“历读厚”与“读薄”两个过程。教学设想: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曾说过;阅读教学要抓住文本的“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在这篇课文中我认为文本的…  相似文献   

11.
《古井》这篇课文最主要的特点是内容深刻,感情真挚,文辞优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学习从课文中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作了如下的设计。  相似文献   

12.
赵允侠 《广西教育》2010,(10):17-18
常常听一线老师的讲课,我发现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即一读,图画句子;二读,交流阅读感受;三读,读出感情。例如,在教学叙事性的课文时,教师往往会问这篇文章哪儿让你感动?在教学写人的课文时则让学生圈画表现人物特点、品质的句子。在教学写景状物的课文时则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写得优美的词句。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感受作品生动的形象、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孩子们在与文本的交流中,体会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养成阅读的习惯.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孩子们对优秀课文开展"三度"品读,构建高效的语文阅读课堂.  相似文献   

14.
指导自学.教材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渗透在每个单元之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有计划地、系统地指导学生学会自学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按"读、想、问、练"的方式进行阅读.读课本,读生字,想"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事?中心是什么?有哪些优美词句?你为什么觉得它优美?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里不懂?"等等,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 1.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读,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美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生命的意味在于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相似文献   

16.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读课文、多读优美片段、多读重要的句子,从而在读中理解课文意思.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朗读、熟读、背诵,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体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呢?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让学生多读。所以,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读.加强朗读引导和朗读训练.  相似文献   

17.
蓝花 《广西教育》2010,(31):48-48
文章有三品,即品词、品句、品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是“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些要求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会品读课文。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学中的做法。  相似文献   

18.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多读能迅速有效地培养语感,多读能促进对课文内容的深透理解,多读有利于识记生字、释词析句,多读可以领悟遣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注重诵读,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坚持以"读"为主,采取多种形式,读前有铺垫,读时有要求,读中有研讨,引领学生"入乎其内"、"沉潜其中",进行透彻的理解、忘我的欣赏,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琅琅的书声中潜滋暗长.  相似文献   

19.
《匆匆》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经典,是人教版新收入小学第十二册的课文。如何较好地指导学生理解文字内容,赏析优美词句,体会作者心态.笔者提出几点供老师们在教学设计时参考。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带着要求在预习时反复读课文  相似文献   

20.
正【过程勾勒】一、分组呈现课文中的生词,重点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晕、杆";分组出现"乌黑光亮的羽毛"等一连串结构相同的词组,重点指导学生读出词组的重音、节奏,感受课文语言的清新优美。二、课文围绕燕子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