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万晓卉 《海外英语》2012,(6):253-254
在语篇分析领域,定冠词the在指示照应系统中是语篇衔接的手段之一。通过具体实例,该文从定冠词the的内指照应功能方面探讨了它是如何实现语篇衔接和连贯问题,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定冠词。  相似文献   

2.
英文语篇中的照应(reference)也叫指称,是通过代词(包括所有格)、定冠词、名词、副词、形容词等与指称对象(referent)之间的呼应来衔接语篇。定冠词the在语篇衔接中的作用和指示代词极为相似,不同之处是它不能单独使用,它仅和名词连用时(作定语)方能起到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排比是一种表示强调的修辞手段,除了可以加强语义,提高表达效果之外,在语篇中还具有衔接的作用,排比的衔接功能主要表现在:回指语篇,呼应语篇;下指语篇,昭示语篇;连句成篇,前后照应;突出语篇,彰显语义.对排比的语篇衔接功能进行研究,有利于丰富语篇衔接理论,对语篇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每一种语言都有各自的衔接手段,语篇的衔接是语义连贯性的形式标志,是语篇的有形网络。本文以语义衔接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分析韩礼德-哈桑模式中的衔接类型,从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五个方面,观察英汉浯篇衔接手段的差异所在。  相似文献   

5.
语义粘连是语篇连贯的主要衔接方法.本文着重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在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四种语义粘连手段运用中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语篇层面汉译英的语法衔接性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与哈桑在他们合著的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将衔接定义为存在于语篇内部,使之成为语篇的意义关系。他们将英语句子中的衔接手段分为两大类: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本文将以韩礼德——哈桑模式从构成语篇语义语法衔接手段入手,初步探讨汉译英的语法衔接性手段。一、照应照应指的是语篇中一个成分的参照点。掌握照应,我们就能准确地把语篇中的一个成分与另一个相应成分之间语义上的关系。翻译时即可根据原文的内在联系,遵循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规律,找出原文与译文对照这一衔接手段的不同处理方法,充分考虑语篇中不同的语…  相似文献   

7.
衔接是语篇的语言特征之一,语篇的语义衔接和结构衔接都是为了达到使篇章连贯的目的。英语的衔接手段分为照应.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衔接五种。衔接是语篇现象,不同于连贯,衔接对谱篇连贯其有关键的作用,衔接手段的技巧的分析与阐述对外语教师有深刻的益处。本文拟对英汉语衔接手段进行对比研究,并浅析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现代英语的语法衔接是英语语篇的非结构性特征,是指语篇内部的上下衔接,揭示的是句间不同成分之间的语义和逻辑联系.探讨英语的语法衔接手段,即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对高级英语的阅读理解有指导意义,也可更有效地提高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9.
语篇连贯主要追求的是语义的连贯性.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除了衔接手段,语篇本身的语义内容才是决定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合适的、可被接受的认知世界.Lakoff认为隐喻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认知活动,又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工具和结果.本文从隐喻的照应性、索引性和顺应性三个方面论证其在语篇连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锐 《林区教学》2010,(2):54-56
照应是一种重要的语篇衔接手段。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语篇衔接理论为主线,对比分析了英汉语言中照应手段的差异,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在英汉互译中照应衔接手段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1.
传统译论常将“信”和“等值”作为衡量文学翻译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体现了“原文至上”原则,却忽视了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与作用。文章试图运用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等理论观点,从作者、原作、译者和读者四个方面来说明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对原作者和原文文本不可能产生一种超越时空、惟一正确的终极性理解,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与与文学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忠实”和“等值”只能是相对的,若仅以它们作为标准则无疑会使翻译批评具有很大的局限而失之片面。  相似文献   

12.
解构主义翻译观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对世界的二元划分,反对原文和译文的传统界限,认为原文并不是一个界限分明的、封闭的、自足的体系,相反,原文的意义具有多重性和不确定性.原文意义的多元性和译者对原文意义的参与性决定了翻译是译者的决定过程.译者对其选择承担责任.解构框架下的"信",不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翻译的标准和尺度,它成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需做的选择和必须承担的责任."信"在解构主义的背景下,成为译者社会伦理道德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3.
在解构主义关照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颠覆了传统的翻译观,极力强调译者的主体地位。它对传统译论中原著与译文的关系以及翻译中"忠实"的概念重新阐释来提高和彰显译者的主体性。但是,应该正确认识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过分张扬译者自身的主体性因而具有局限性,受到了众多的批评。  相似文献   

14.
勒菲弗尔的“操纵论”认为,翻译就是一种改写,改写就是一种操纵。所有的改写,无论其意图,都反映了某种意识形态和诗学。旅游文本的翻译也难免受到译者所处时代的意识形态和诗学的操纵。文章依据勒菲弗尔的“操纵论”,通过对甘肃景点介绍翻译案例的分析,探讨并总结归纳出基于“操纵论”的甘肃景点介绍旅游文本英译翻译策略,以期提高甘肃旅游文本的译文质量,为甘肃旅游文本翻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进而推动甘肃旅游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The biggest difference between Star and Trados and DéjàVu is that Star has no translation memory.When working with Trados or DéjàVu,the user will always build up the translation memory.During the translation,user can click"Set/Close Next Open/Get"in Trados translation workbench or"Add Pair to Translation Memory"in DéjàVu to send the translated sentence pair to the translation memory.In that case,translation memory is like a big storage,the more translation work the user does,the more translation units the memory has and large memory usually requires large storage space.However,Star develops a distinct function of alignment.With alignment,users can match source text and its corresponding target text as reference language pairs.This is a flexible solution of translation assistance,but it may not be as systematic as translation memory is.  相似文献   

16.
从译者意图解读胡适译作《哀希腊歌》中的"善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蕾 《黄山学院学报》2007,9(2):147-150
胡适在其翻译的《哀希腊歌》序文中,批评了该诗翻译中出现过的“讹”与“晦”现象,提出了“善译”的翻译观。胡适的翻译表现了显著的译者意图,在译者意图的影响下,原作、译文读者、目标语表达方式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同时是一种相互协调并融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论太拢"句本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早提出翻译要以句为“本位”的是林语堂。本文分析了“句本位”提出的目的和依据 ,继而进一步探讨了“句本位”在翻译中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对“篇本位”和“段本位”翻译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8.
在"语言反映存在"的认识基础上产生的翻译观基本都是寻求译文与原文的对等,而后期人们对于语言的本质展开了更为深入的讨论,"语言就是存在",而不再是人认识世界的理性工具,传统理论中原文与译文的关系遭到了颠覆,人们开始怀疑语言是否有确定的指称,是否能在译语中实现对等,是否能完全理解文本原意。  相似文献   

19.
当下文学理论教学的困境在于理论成为教学的主要甚至全部内容,而文学或文学性则被淹没。面对理论重负和文学缺失,不妨把文学理论教学建构成以"文学性"为中心的动态结构,即由教师、文本、学生和世界这四要素彼此关联而构成的一个整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而只有通过文本阅读与批评相结合,才有可能发现隐藏在文本与世界、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呼应的"文学性",才有可能在各要素的彼此关联中保持结构的对话性、整体性与开放性。  相似文献   

20.
文学翻译中文化"传真"的制约因素与形象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要求译语从文化的角度准确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文化"传真"是翻译的理想的目标。由于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不同,同一形象所承载的语义可能就不尽相同。为了唤起译语读者脑海里的直接的意象,翻译时应尽可能地保留原语形象,并根据译语的文化及语言习惯决定异化或归化,在再现形象、转换形象、增添形象与舍弃形象之间作出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