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秀山花灯"作为综合性的民间艺术类型以优美的歌舞与丰富的灯彩造型相结合,具有独特的外显形态.其灯彩工艺具有独特的文化产业品牌价值.把握传统灯彩工艺与当下市场开发的契合点.以现代应用设计理念适度商业开发,是推动秀山花灯民俗文化整体保护与传承的良策之一.  相似文献   

2.
秀山花灯是重庆秀山地区人民最重要的歌舞文化活动,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和略具雏型的戏剧表演形式,多姿多彩,极具特色。通过数百年的传承,秀山花灯在此地区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具有广泛性、群众性、实用性等特点。因其浓郁的地方特色、丰富的演唱曲目、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群众基础,秀山花灯具有特殊的审美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3.
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秀山花灯作为民俗类项目当选。海洋花灯作为秀山花灯的重要花灯流派之一,倍受当地民众拥戴与喜爱。近两年多来,随着渝东南旅游事业的发展,海洋花灯的商业开发已势在必行。在商业开发规划中如何保护好海洋花灯的原生态文化环境,是海洋花灯在民间长期传承的基础。秀山花灯的海洋花灯商业开发需慎行。  相似文献   

4.
杨群 《民族教育研究》2008,19(1):113-115
重庆市秀山县应通过"精品品牌战略"、"大众化路线"和花灯艺术进课堂及发展以"花灯风情"为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等一系列举措,使秀山花灯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发挥秀山花灯的美育功能,这对当代社会美育建设具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秀山兰桥新华村的[唢呐皮]不仅仅指一个曲牌名,而是由锣、鼓、唢呐等综合表演的打击乐。它的主要乐器有:面鼓一、班锣一、钵两副,钩锣一,唢呐一至五对,组成综合性的打击乐表演。这是秀山花灯重要流派之一新院子花灯音乐的重要特点。但新院子花灯传承现状出现危机,需要各方伸出援手。  相似文献   

6.
极具地域特色和土家族民族特色的秀山海洋花灯,在口传心授的传承过程中,通过近50年来的文化积淀和文本定型,可以清晰地看到土家族民众在祭祀、娱神、娱人的花灯民俗文化中,渗透着土家人强烈的人文关怀与和谐思想,这主要体现在土家日常生活心理安慰与补偿及其丧葬习俗需要的石堤"耍灯,"和渗透民众伦理道德与和谐思想的海洋花灯劝世文等文本资料方面。  相似文献   

7.
“秀山花灯”是渝东南少数民族保持迄今的民族民间表演艺术,她的独特在于祭礼活动与民间歌舞等综合为一体的原生态。她蕴涵着区域民族认同的文化观念和人文意识,体现出这种土、苗、汉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和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的特殊价值。本文试图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角度,梳理其表现的艺术特征,揭示其丰厚的文化内涵,以及论说她的传承规律和发展方向,同时,也把“秀山花灯”这朵鲜为人知的民间艺术奇葩,以艺术的解析推荐给社会,以期引起各方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享誉全国的秀山花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文化内涵上看,它既包涵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群众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又融合了土家族多种民间艺术的精华,形成了一个构成元素众多,内涵极为丰富的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9.
秀山花灯融歌唱与舞蹈为一体,在演唱上使用当地方言,词曲结合贴切,唱词琅琅上口;多数歌曲篇幅短小,用材简练,节奏明快活泼,曲调富有动感,生气贯注,构成了独特的秀山花灯音乐的风格和情韵。其中有不少抒情歌曲,旋律优美,悦耳动听,别具一格。具体表现为:上下句音乐结构形式、一曲多词、同宗民歌的旋律变化手法、衬腔特点等。  相似文献   

10.
秀山花灯是土家族、苗族、汉族等民族和谐共生互存的历史“百科全书”。它是一种集歌、舞、戏、吹打乐、琴弦乐和民间纸扎工艺以及民俗礼仪内容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跳花灯舞蹈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经历了从“跳团团”、“门斗转”(男围女),到“二人转”的漫长过程。“跳团团”是跳花灯得以形成的原始基因,也是跳花灯的原始形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秀山花灯保护"问题研究的核心,即是对于"秀山花灯"作为独特的民间歌舞音乐本体的确认。而民俗类"非遗"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因理论研究的滞后以及经验不足等原因,存在类分学理依据含混的"先天"缺陷,影响了对此类"非遗"的针对性保护。近期"秀山花灯保护"的田野调查再次证明,民俗类国家级"非遗"再分类确认,不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独山县人民政府大力倡办花灯艺术节,推动了独山经济发展,促进了独山花灯艺术的传承。以举办花灯艺术节为龙头,已逐渐形成花灯艺术传承的政府引领、民间传承、学者研究、专家创作、专业演出的喜人态势。独山花灯传承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及时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和完善民间文化自觉传承、文化局(馆)与花灯队团引领、基础教育参与及高校特色开课的传承体系,使独山花灯艺术之花焕发出应有的艺术光彩。  相似文献   

13.
《商洛学院学报》2019,(5):46-50
商南花灯集美术、器乐、民歌、舞蹈、武术为一体,是以地道本土语言为基础的民间表演艺术,具有丰富的历史、宗教、民俗文化内涵。作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南花灯在发展中还面临档案缺失、后继无人、内部表演体系不全、保护传承措施不得力等问题。对此,政府或管理机构应积极开展系统科学调查,完善花灯档案,并积极探索有利于花灯传承、保护的有效措施;民家花灯团体、表演组织应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加大传承人才培养,推进花灯表演的艺术创新;同时要积极与科研机构联系,加强花灯发展的标准体系建设和相关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变”是戏曲发展的必然,冯光钰先生说:“中国的戏曲剧种都经历了孕育、演化、衍变、形成到发展,从成热到繁荣的过程”(冯光钰《秀山花灯戏的历史积淀与现代传统》中国音乐2006:(1)1-3)戏曲,是综合了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艺术形式,即将音乐与美术集一身,使过去的音乐形式更加完善系统化。当然可以说艺术形式也一直是以求生存谋发展为轴心的不断由不适应社会需求的革新变革史。  相似文献   

15.
花灯是一种流行于我国西南诸省的民间歌舞小戏。以往对于花灯功能的认识主要局限于它的娱乐性和仪式性,田野调查发现,花灯的表演还具有传递族源记忆的功能。云南的某些少数民族村落,在汉化后,借助花灯中的戏剧妆扮来实现对族源记忆的传承。  相似文献   

16.
民间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是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而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依靠民间艺人个人创新开发出文化创意产品,则是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外在动力。粤东北兴宁市与连平县对客家花灯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开发实践,表明客家宗族文化复兴带动"响丁"民俗活动产生的"竞争性消费",使得客家花灯这一民间技艺呈现活态传承的趋势,各级政府主办的"花灯节"增强民间艺人开发花灯文化创意产品的意愿。田野调查案例表明民间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的有效途径,是充分利用民间社团的力量开展传统的地方民俗活动,并利用市场调节机制引导非遗传承人开发文创产品。  相似文献   

17.
具有悠久历史的芦山花灯是四川当地的一个民间小戏曲,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随着社会进程的发展,芦山花灯的现状不容乐观,传承过程中遇到了诸如"花灯"传承人才匮乏、社会各方支持力度较低、运用网络媒体传播不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落后等问题。根据这些传承问题分析其原因,采取建立完善的"花灯"人才培养机制、寻求政府和社会资源的扶持、开通网络媒体传播渠道、文化旅游市场的介入与运作的有效措施,促使芦山花灯更好地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8.
秀山民歌的“哭嫁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秀山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歌谣有《哭嫁歌》、《薅草锣鼓》、《酉水号子》、《秀山山歌》、《秀山花灯歌》等。《哭嫁歌》以歌代哭,把难以割舍的亲情、友情及对封建婚姻的控诉表现得淋漓尽致,歌韵婉转,情景动人。本文从秀山“哭嫁”的来历、“哭嫁”的发展历程及部分哭嫁歌文本等方面剖析“土家姑娘哭嫁”这一古老婚礼风俗的民俗特点。  相似文献   

19.
白粉墙村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人文传统,孕育出了《黄杨扁担》、《一把菜籽》这样优美的花灯曲调音乐,因而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传统的和谐统一,成为白粉墙村民间音乐的生态基础。现代化的强力借交通的便利(渝湘高速公路),可能彻底改变白粉墙村文化生态的和谐基础。白粉墙村灯班第三、四两代花灯传人迥然不同的经济现状,提醒我们这个变化的实际开始。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专家访问等方法,对贵州土家族民间舞蹈“跳花灯”的起源与发展进行分析研究.针对其生存现状,提出加强土家族体育资源的挖掘整理及科研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将“跳花灯”引入学校体育课程、借助旅游业促成土家族“跳花灯”的体育产业化等方面的发展策略与改进的建议,为促进贵州省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传承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