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回族的丧葬习俗依照《古兰经》的圣示而行,与伊斯兰教紧密相连。其丧葬礼俗不仅折射出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宗教特征与特点,也深深地影响着当下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文化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2.
回族作为中国本土儒家文化与外来伊斯兰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有他本民族特殊的礼仪习俗。主要表现在饮食、婚姻、丧葬、文化等各个方面。通过对回族婚姻形式发展演变的研究,对回族族际婚的主体双方的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探究回族族际婚姻的真实情况,探讨回族族际婚姻对回族文化传承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回族的婚姻习俗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它既受到了伊斯兰教的影响,又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因此,回族的婚姻习俗在结婚、聘礼、婚礼的意识以及离婚再嫁和一夫一妻制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回汉之间的通婚,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并且一直严格遵循着双方必须是穆斯林的准则.  相似文献   

4.
民族问题往往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丧葬文化作为民族风俗习惯问题,它是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宗教问题有着密切关系.普洱地区少数民族丧葬文化中,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较为突出,小乘佛教对傣族、布朗族丧葬习俗的影响较为明显,伊斯兰教只对回族丧葬习俗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哈萨克族的丧葬礼仪是民族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草原文化的深层积淀。哈萨克族的葬礼基本上以伊斯兰教仪式举行,但是其中保留了很多原有的古老习俗,因此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相比又有重要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回族作为以伊斯兰为民族文化根源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伊斯兰教的内化与对汉族文化涵化同时发生而联系又紧密的特点。回族服饰具有伊斯兰文化与中华文化二元一体的结构特点,在伊斯兰文化语境下又体现出宗教文化的象征性。伊斯兰教的内化和汉族文化涵化构成了回族服饰文化的核心和其演变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承德回族于明末清初从冀、鲁、豫、陕迁入塞北热河-带他们利用清廷开发避暑山庄的契机在承德、平泉等城镇经商扎根落户。并按伊斯兰教教规及习俗建立了不同规模的清真寺。其习俗包括了伊斯兰教初创时的宗教改革措施、衣食等经济生活习俗和婚嫁娶等社会习俗.同时在与汉、满、蒙各民族交往中溶进了兄弟民族的文化。成为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员。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文化,无论在回族形成初期还是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都是回族穆斯林的信仰来源,也是回族穆斯林的民族心理积淀。《穆斯林的葬礼》就与伊斯兰文化紧密相关,作品中包含较多伊斯兰文化元素,既关涉回族穆斯林的基本功修、取名习俗、婚葬礼仪等丰富的信仰礼俗,又涉及回族作家霍达对本民族文化历史的感触与对民族文化冲突的思考。这对于理解回族穆斯林与伊斯兰文化的关系,进一步认识与反思伊斯兰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回族作为中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民族,其音乐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本文以伊斯兰音乐为背景,论述了伊斯兰音乐对回族传统音乐的形成的历史渊源关系。从回族的族源、回族的分布特点、伊斯兰教与回族,伊斯兰宗教音乐对回族传统音乐的影响以及什么是伊斯兰音乐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伊斯兰音乐对回族传统音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回族姓名的构成特点与汉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回族取名时毕竟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以伊斯兰文化为内核,取经名就是回回民族伊斯兰情结的突出表现,具有鲜明的伊斯兰文化内涵和回回民族的宗教意识。回族官名的使用,则是回汉文化交融的结果,回族官名虽然是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但仍然保留着一些自身民族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二次葬,作为一种古老的葬式,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一种丧葬习俗。安徽地区和部分民族地区出现了不少二次葬。以这些典型地区出现的二次葬为例,分析什么是二次葬以及关于二次葬的相关问题。探究地区性二次葬的范畴与类型、二次葬的过程和成因等,对于进一步了解二次葬,了解地区性古代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推进殡葬改革以来,国家在节省资源和丧葬世俗化的旗帜下试图以行为的改造去改变村民的丧葬观念,村民却不顾丧葬观念的变化一直以火化后再葬或者偷埋等变相的土葬方式来回应。一直以来国家视角之下的传统丧葬被看作移风易俗的对象,在村民的日常实践中丧葬却是一场重要的道德仪式。从处于国家法规与习惯道德之间的利益计算的角度去解释村民的规避行为,从国家制定法没为村民提供他们能实现其利益的有效的行为方式这一方面可以去理解村民坚持土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余舒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5):21-25,50
彝族丧葬仪式是彝族传统文化的反映。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彝族由于居住环境、社会历史背景的差异导致其形式、内容各异。威宁蘑菇村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虽然丧葬仪式有其它民族文化互融的成分,但是也保持着自身的文化特质。彝族丧葬仪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这是由其社会性、集体性、环境适应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太平天国的丧葬礼俗经历了一个由最初允许棺葬 ,到提出“禁止棺葬” ,最后放弃这一政策而屈从于传统势力的过程。太平天国的丧葬是中西文化折衷的反映 ,既具有西方基督教的色彩 ,又具有中国浓厚的传统色彩。在一个久以礼教立国的社会里 ,丧葬文化积淀着特殊的伦理文化 ,因而太平天国丧葬礼俗难逃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15.
丧葬习俗是一个民族心灵的表现,在几千年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丧葬习俗,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场轰轰烈烈的白事,被人们看作一生的一个完美归宿,而通过这些丧葬礼仪活动,也产生了一大批民俗行业,纸扎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民间美术样式,是丧俗艺术中一种主要而又相当普遍的表现形式,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已超越其审美价值。甘肃通渭丧葬纸扎品种多样,颇具特色。就通渭丧葬纸扎的种类、工艺特色等进行田野调查、通过采访纸扎艺人、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对通渭丧俗纸扎进行探究,感受陇中文化的丰富多彩和通渭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6.
辽代墓葬中出土的墓志资料中,蕴含着十分珍贵的反映辽代丧葬礼俗的资料,这些石刻资料反映了辽人丧葬习俗中的“聚族而葬”、“堪舆因素”、“权殡厝葬”、“治丧官”、“结庐守陵”、“辍朝致哀”、“赙赠常式”等。  相似文献   

17.
南涧县乐秋乡苗寨的丧葬仪礼较完整地保留了苗族丧葬习俗的原初风貌,具备个案研究的典型性。在对数次田野调查资料进行比对、抽离等技术处理之后,归纳出乐秋乡苗寨丧葬仪式的11个主要环节。以此为基点,进一步对乐秋乡苗寨丧葬习俗进行深描、阐释。以期通过对地方性知识的解读,揭示出苗族丧葬习俗中蕴含的生命图式、社会功能与多元信仰。  相似文献   

18.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丧葬文化,从民族丧葬习俗中可以探视出其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这既反映了一个民族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哲学认识,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其成员的日常行为方式。哈尼族丧葬习俗具有重视祭送死者亡灵回归祖先故地、凶死与善终的严格区分、浓厚的迷信色彩、普遍盛行"哭丧"、重杀牲祭灵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丧葬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物质和精神两大文明的表现之一,并随之发展不断变迁。因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各族群或民族的丧葬文化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生活在我国喜马拉雅山地的西藏错那县门巴族的丧葬文化,就非常有其地方与文化特色。基于当地社会历史调查,认为高原山地环境、历史上独具特色的复合社会形态和佛本并举的宗教模式等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了具有喜马拉雅山地特色的丧葬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独具特色的伊斯兰传统教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根据伊斯兰化发展史,对其教育思想进行了挖掘、探赜、整合和分析。揭示其社会价值和在推动民族化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并给世界明留下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