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武术》2007,(2):53-53
2006年12月30日,河北沧州孟村,中国八极拳之乡,来自世界各地的武术家、武术爱好者近千人会聚一堂,参加纪念杰出八极拳家吴秀峰先生诞辰百年纪念活动暨八极拳国际培训中心落成典礼。来宾中包括了八极拳以及各拳种流派的民间武术家,体现了"天下武术是一家"的团结  相似文献   

2.
武华彦 《精武》2004,(11):30-30
我自幼习武,先后学习了少林、八卦、八极和太极等拳法,最爱的是八极拳。俗话说“饮水思源”,去八极拳的发祥地,拜谒历代著名传人的故居,成了我的心愿。趁着今年暑假,我由哈尔滨出发,千里迢迢地来到天津,又与学生熊宝梁、武友张景岩驱车奔向孟村县城,开始了  相似文献   

3.
刘瑞辉 《中华武术》2007,(5):F0002-F0002
3月13日,本刊记者前往河北沧州孟村,探访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八极拳训练营,二十多名八极拳选手在著名八极拳代表人物吴连枝创办  相似文献   

4.
关于八极拳的源流问题和吴氏家族与八极拳的传承问题,我在2001年第六期《武林》杂志《再说孟村吴氏八极拳》一文中已做过较详细的说明,但是目前一些所谓八极拳传人,甚至学者,抓住《八极拳》一书“历史源流”大作文章。对我、对我祖孙三代进行人身诬蔑,一时间令人不得安宁。更甚者要“正本清源”,把罪过加在我身上,借以否定八极拳发源地——孟村。所以对八极拳源流问题,今再赘述于后。  相似文献   

5.
解说八极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及沧州,便会想起武术,中国如此,外国亦如此。沧州武术历史长、练者众、名家多,还有一个特点,叫作“人有我会,人无我有”。其中以刚烈崩撼闻名中外的八极拳,便是沧州人的典型之作。  相似文献   

6.
王涛 《中华武术》2007,(6):12-15
有人说,江湖是看不到的,就好像岁月。岁月是什么?岁月就是:起初,是父亲拉若儿子的手,低头看儿子稚嫩的脸庞;后来,是儿子拉着父亲的手,低头看着父亲额头的皱纹。练武、传武,传武、练武……不断发扬光大,似乎在前行;不断循环往复,又似乎是一种宿命。"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二百多年来,八极拳以河北沧州孟村为中心流传各地。  相似文献   

7.
八极跃沧海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门派众多。八极拳以其刚烈雄健、迅疾多变的独特风格享誉武林,成为绽放于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八极拳源远流长。清雍正年间,河北孟村回族人氏吴钟尊天经"阴阳""无形"之理,解道家"易经"之论,采奇撷妙,创成八极拳。兹后,吴钟向其女吴荣、族孙吴钟毓、族曾孙吴溁等传授八极拳术,  相似文献   

8.
《中华武术》2005,(9):5-25
8月2日,吴式太极拳传人吴连枝在孟村接待了从韩国远道而来的客人。“这次的韩国客人是由我的韩国学生郑星云带队来的。”说起郑星云,吴连枝骄傲地介绍:“他今年36岁,为了练习八极拳自学汉语,现在的中文水平已经可以阅读中国的四大名著了,非常了不起。”吴连枝说,郑星云对韩国的八极拳普及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不仅在汉城成立了八极拳研究会,聘请吴连枝担任会长,而且拥有三百多名学生,  相似文献   

9.
八极拳史话     
八极拳是清初沧县孟村镇人,吴钟(字弘升,1712-1802年)所传。吴系云游道人癞魁元之徒,于乾隆年间在河北沧县城南孟村镇设坊,方使八极拳广为流传,故有“孟村八极”之说。八极拳在河北沧县孟村传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30年代沧县人氏李书文(字同臣,人称神枪李)之徒周馨武、霍展阁及其侄霍庆云等人,将八极拳传到吉林省。八极拳早年间有人称作“巴子拳”、“八极拳”等。近代称“八极拳”者居多,乃取八方极远之意也。八极拳非常注意攻防技术的练习,在习法上讲究,挨、膀、挤、靠,不招不架,见招打招。八极拳的步型以弓步、马步为主。步法多以…  相似文献   

10.
武华彦 《精武》2005,(2):38-39
怀着依恋,我告别八极之乡孟村,直接奔向青县,去拜访武林中的重要人物刘连俊先生。通过孟村大会,我感觉这个人有一定的分量,因为国内开会的惯例是“兵”等“官”,然而,孟村的立碑揭幕仪式上,领导们都到齐了,却要等一个“兵”——刘连俊,他来了才开的会。  相似文献   

11.
阎长河 《武当》2003,(2):31-32
八极拳亦称开门八极拳,有孟村吴氏八极和少林八极两大流派,这里介绍的是盂村八极。 在八极门中一向视“六大开”为八极门的极至,成为秘门绝技,从不轻易外传。“六大开”实际上是八极拳技法的总结和概括,进一步讲,是八极拳打开方式的核心,立  相似文献   

12.
沧州纪行     
沧州是大多数武术人神往的地方,不仅因为那里是闻名遐尔的“武术之乡”,尤其是那里淳厚、古朴的燕赵民风和历史上产生的无数传奇故事让人在留恋之余浮想联翩。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如林冲等皆是被流配到沧州,也有一些失意的拳师落户沧州,他们为沧州留下了精湛的武艺,丰富了沧州的武术体系。据统计,流传在沧州地区的拳种不下50余种,在中国武术大家庭中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3.
马琳璋 《武当》2012,(11):2
张国庆,安徽蚌埠人,1950年生于蚌埠市怀远县。国家一级武术师,中国武术六段,中华道教正一派净明忠孝道道士,蚌埠市金刚八极拳武馆馆长。10岁拜蚌埠宋门心意拳老师刘福田为师,学习心意拳和各种器械。1982年拜上海八极拳名家王长典为师学习八极拳。1984年拜天津八极拳名家田金钟为师学习金刚八极拳。2006年拜河北沧州武术名家吴连枝学习八极拳及各种器械。张道长聪慧好学,少年时代就能协助刘福田老师授艺,替师传拳。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武术,于1988年发起成立蚌埠市金刚八极拳社,亲任社长兼总教练。曾多次  相似文献   

14.
武术之乡河北沧州,自古以来不乏窦尔敦、霍元甲、大刀王五、燕子李三这样的豪侠义士。沧州地方虽不大,却容纳了54个流派的拳种。究其原因,古沧州距离渤海肘公里的地方,曾是人烟稀少的芦苇荡和荒滩,也是官府发配犯人之地。无论是朝廷通缉的叛将,还是江湖隐士,僧道游侠,多聚集在这里隐姓埋名,武风经久不衰。沧州之南的孟村回族自治县,正是吴氏开门八极拳的源流之地。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有关刊物及杂志,不断刊载有关八极拳方面的内容,有涉及到八极拳之拳法、拳理的,也有谈及八极拳之源流的。其中不乏有些高论,也值得学习与借鉴。但有的是在炒作做秀,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捏造历史。本来写书立传是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如若吠影吠声,就大可不必了,误人且误己。今就吴氏八极拳的源流赘述于后,望阅君鉴之。  相似文献   

16.
李会宁 《精武》2006,(10):46-47
关于八极拳的渊源和名称的由来,目前国内外有多种说法,其中之一就是台湾刘云樵先生的“巴子拳”说,这种观点至今在被很多八极拳门人沿用和肯定,致使国家武术权威人士也持此说并屡屡见诸报刊和各种综合图书。刘先生在他的《八极拳》一书中说:“八极拳是贯通古今的著名拳法,其发源地是河北省沧县东南乡,在此地俗名‘巴子拳’。中国北方,‘巴’字的发音与‘耙’字相同,而且有时会把‘巴’当作‘耙’的简体字来使用,因此,‘巴子拳’本来是‘耙子拳’的意思”。同时刘先生还引用了明朝戚继光《纪效新书》上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17.
拳谚云:“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八极拳为我国传统拳种之一,传闻中源于河南焦作岳山寺,故又称“岳山八极”。清朝康熙年间,八极拳始由寺庙散播民间,首先在河北沧县孟村一带传留。“神枪”吴钟精通卓著,将其拳法传于后世,遂广泛流行北方诸省,于今南方也有踪迹。八极拳动作朴实简洁、刚猛暴烈,讲究“崩椷突击、以短制长”诩挤ㄉ弦粤罂?顶、抱、担、提、挎、缠)和八大招为核心,风格独具。技击中要求眼随手转,手脚齐到、上打下封、紧逼硬功、短  相似文献   

18.
沧州武术产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优势和短板并存,唯有转变传统经济产业发展模式,转变观念,才能带领沧州武术文化产业走向新的辉煌。要把沧州武术放到文化的角度上、把传统武术作为文化样式加以研究。要将沧州武术文化与大运河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借助大运河这个先天的文化载体让沧州武术文化“流”出河北省,“流”向全世界。  相似文献   

19.
常玉刚  吴大伟 《精武》2008,(6):41-41
2008年4月份的《精武》杂志上.刊登了一篇署名辽宁省武术协会常委、辽宁省八极拳研究会副会长陈文祥先生的文章——(致《精武》的一封信)。文章站在“学术争鸣”的角度上,用犀利的笔锋对孟村吴氏及东北霍传八极拳进行了批评式的剖析,肯定地说.陈先生这种勇于谏言,敢于批评的精神是可贵的,  相似文献   

20.
陈文祥 《精武》2008,(4):12-14
辽宁省武术协会常委、辽宁省八极拳研究会副会长陈文祥先生痛谈八极拳的雄文.下笔极其严厉。没有一点语焉不详,欲说还休,似乎是要彻底从深度和广度方面破解八极拳史的惑和谜。这些与以往不同的观点是这个血性东北大汉争正宗,不够严肃,不值一谈的“忽悠”之作;还是引证如实.欲横扫“八极拳阀”的风云之作.这绝非我们这些才疏学浅、孤陋寡闻的小编辑所能理解的。孰是孰非.一切只能仰仗读者自己的慧眼去明辨了。《精武》自创刊到如今,弘扬传统武术文化.不偏不倚,实事求是地宣传武林各门各派的优秀功法与人物,一直是本刊的一贯作风和优良传统。如果说过去本刊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报道过一些“假冒伪劣大师”,无意间成了假冒大师的“帮凶”的话。在此,本刊诚示歉意,也诚恳希望读者能大力支持,让我们共同努力,把那些别有用心,试图把《精武》变成敛财和欺世盗名阵地的人扫地出门。编者认为.武者著书立说.应当致力于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尚武精神;讨论学术高低的文章才是我们编辑部和读者真正希望见到的稿件。在此,本刊郑重建议一些作者朋友,是不是换个思路———把一些有人身攻击之嫌疑的文字丢进纸纂。只发表不同的学术观点。“牢骚太盛防肠断”呀.谨以孔老夫子的“一言可以不慎乎”之语与朋友们共勉。陈先生原文措辞之激烈,远甚于此,除了对昔日荣登《精武》封面的八极拳家们一一大加批评,笔锋还远远触到了那些在黑沉沉的旧社会里郁郁不得志,为了糊口不得不“随波逐流”的。术家,甚至对本刊也是提出了善意的批评,考虑到个别段落时于讨论学术无益,本刊略作删节.希望陈先生能谅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