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陆胜 《生活教育》2011,(8):80-83
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要进行富有实效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要的是课前与教材对话。对编者意图领会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已经逐渐被一些中小学教师所接受,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尝试着用教材教。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它有利于使教学过程真正体现教师的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关系,不能走向极端。我们认为,不能把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截然对立起来,而应在教学过程中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一、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教教材是用教材教的基础用教材教本身就意味着得用教材,不能完全脱离教材,只  相似文献   

3.
杨九俊 《宁夏教育》2006,(5):41-41,43
首先,“教教材”是以书为本的教学,它以教材为中,教材怎么说,教师就怎么讲,这种教学以教材为唯一的“孤本”和“圣经”,重视的是相对固定的结论和教材规定的任务,这样的教学归根结底是对教材负责;而“用教材教”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教学”,在这里,教材是“范本”,是“凭借”,教学讲究的是以教材为载体,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去考虑发挥教材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大功效。这种理念下的教学,教材既是知识之“舟”,也是能力之“桥”,还可以是心灵洗礼之“池”。因此,“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实…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能一味地“教教材”,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新的发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仔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努力做到“用教材教”,因此在教学过程享受到一些“用教材教”的乐趣。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师备课或者上课时是在“教教材”还是在“用教材”,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观念。“教教材”是把教学狭隘地理解为传授知识,把教科书当作教学的唯一内容。它提倡教师备课要“吃透教材”,即吃透教参中的标准答案;上课要“以本为本”,不能超出大纲。学生的学习应“围绕教材”,学校考试应“紧扣教材”,试题答案应和教材“保持一致”。因此,语文课就是语文,语文教材就是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而“用教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观念,它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教学的内容不仅是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包括了蕴涵在书本知识后面的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活生生的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回应。那么,教师如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呢?  相似文献   

6.
一、正确理解教材材是指完成某项工作所需要的基础性材料。教材,就笔者理解应当是教师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科学知识、带领学生亲历科学过程所需要的基本材料,是科学教育的专家们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教学者提供的基础性材料和基本素材,或者说是为组织科学活动提供的一种范式,一个样本。  相似文献   

7.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如何做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具体说就是如何让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基于教材但又不为教材所束缚,怎样使教学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笔者以为,如何将教材中所获的的“资源”经过适度转化、整合并优化于教学活动之中,是“用”的灵魂。  相似文献   

8.
<正>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虽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无疑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当下,教材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更不可能等同于课程本身。对教材的认识不同,在教学中就会有不同的  相似文献   

9.
翻开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卡通人物,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一幅幅各色各样的图画,这不仅为枯燥的数学注入生命的气息,而且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然而,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部分教师对情境图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往往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区.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地去读懂教材中的情境图.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用好情境图的"三大法宝".  相似文献   

10.
"用教材教"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这一教学思想,提高"用教材教"的实效,可以开发、整合课程资源,如更换教材例题、改变呈现方式等,使"教材"更加优化,切合学生学情,符合教学需要,为用好用活教材创造条件,从而实现教学既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  相似文献   

11.
曹明海 《小学语文》2008,(11):10-11
尊重教材文本,切实把握教材文本,发掘教材文本构成的教学内容资源,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和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或许根据教学实际要对教材文本构成的教学内容资源做些取舍与整合,但是不可抛开教材文本的内容资源而“在碗外找饭吃”,背离教材而另搞一套。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说明,漠视教材,架空教材,抛开教材文本的教学资源,把教材文本仅作为一种“教学的摆设”而随意拓展与发挥的教学行为,只能导致教材文本的“异化”,  相似文献   

12.
"教"教材的起点是传授课本知识,而"用"教材教的立足点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与创造性使用教材相得益彰。在以教材为蓝本,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既要立足教材,因材施教,又要用足教材,提高效率;在以生活为素材,辅助性地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源于生活,构建模型,又要高于生活,互惠共享。  相似文献   

13.
“用教材教”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这一教学思想,提高“用教材教”的实效,可以开发、整合课程资源,如更换教材例题、改变呈现方式等,使“教材”更加优化,切合学生学情,符合教学需要,为用好用活教材创造条件,从而实现教学既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  相似文献   

14.
教材,顾名思义,就是我们每个教师都有的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及我们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精心搜索的哲理小故事、图片、视频资料等。如何处理这些材料,让它们更好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最关键的就是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我想主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教材选文的"定篇""用件""样本""例文"四个不同类别的角度,结合具体教学案例,阐述"用教材教"的四种教学主张。分别是:珍视"定篇"的文化传承,"用教材教"不可绕过"教内容";发现"例文"的示范作用,"用教材教"的重心应垂向"教方法";注重"样本"的独特价值,"用教材教"要充分关注"教过程";发挥"用件"的实作效力,"用教材教"要实现教学有效。  相似文献   

16.
“用教材教”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与传统的“教教材”不过一字之差.其内涵却有霄壤之别。正是在这一教学思想的指引之下.语文教学更加“开放”.向课外拓展延伸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我们在欣喜于这种变革的同时,也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忽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过多地补充课外内容,甚至脱离文本随意“拓展”。“用教材教”,重视拓展了,还需要“教教材”吗?本期的三篇文章。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第八次课改提出的重要理念。实际教学中我们如何做到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具体说就是如何让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基于教材但又不为教材所束缚,怎样使教学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活动的有力凭借。笔者以为,其中的关键有二,一是要先解读教材,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这是“用”的基础;另一是要将教材中所获的“资源”经过适度转化.整合并优化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是“用”的灵魂。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用教材教”,谈点个人的实践和体会。  相似文献   

18.
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教学过程中,教材"备受重用"或者"备受冷落"都显失之偏颇。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因此,教学中,既不可放弃对教材的创新,也不可就教取材,无所作为。教学中,围绕教材,拓展内容,运用留"空白"技巧,实现教材"引子"作用是大有作为的。  相似文献   

19.
教材(本文专指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因此,研读教材是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只有读懂、悟透教材,才有可能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统一,才有可能实现教材普适性与具体教学实践特殊性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创造性使用教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用教材教”,实现教材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笔者认为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安排说课的结构是值得商榷的,这五项仅仅是说课中必然要涉及的五个因素,并非说课的结构部分,所以说课要根据教案构成的两大主要部分即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步骤与过程来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